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庄辉

月刊

1673-5234

cjpd@vip.163.com

0537-2342934

272033

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楼中路11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面向科研、教学、临床和防治,充分反映我国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病原生物学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其对微生物组的影响

    王兵耿若君付珂邹培...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LSCT)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角膜微生物组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对照试验,共纳入10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分为LSCT治疗组和标准抗真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主要疗效评估指标包括角膜溃疡的愈合情况、视力恢复、角膜炎症反应的改善以及角膜微生物组的变化.患者在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和第8周接受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 LSCT组在各时间点均表现出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疗效.治疗第1周,LSCT组的角膜溃疡面积显著减少(4.50±1.16 mm2 vs 5.78±1.30 mm2,t=-5.268,P<0.01),至第8周几乎完全愈合(0.18±0.29 mm2 vs 1.52±0.88 mm2,t=-9.414,P<0.01).视力恢复方面,LSCT 组 UCVA 在第 8 周改善至 0.31±0.17 LogMAR,对照组为 0.62±0.28 LogMAR(t=-6.934,P<0.01);BCVA 在 LSCT 组为 0.21±0.12 LogMAR,对照组为0.41±0.18 LogMAR(t=-6.233,P<0.01).角膜炎症反应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LSCT组的前房炎症细胞计数在第8周降至0.32±0.29个/高倍视野,对照组为1.00±0.46个/高倍视野(t=-8.186,P<0.01).微生物组分析显示,LSCT组的Shannon指数在第8周显著增加(5.37±0.51 vs 4.23±0.60,t=10.059,P<0.01),并且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与角膜溃疡愈合和视力恢复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 r分别为0.432和0.356,P<0.05).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能够加速角膜溃疡的愈合、改善视力恢复,并有效减轻角膜炎症反应.此外,LSCT还通过调节角膜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的相对丰度,进一步促进角膜愈合.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真菌性角膜溃疡微生物组视力恢复角膜炎症

    肝棘球蚴感染与肝外胆管癌类器官生态微环境的相关性高通量测序分析

    于志清赵斌李培武
    64-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类器官模型,探讨肝棘球蚴抗原处理对肝外胆管癌(CCA)类器官生态微环境的影响,揭示肝棘球蚴在CCA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60例肝外胆管癌(CCA)的患者,分为实验组(暴露于肝棘球蚴抗原)和对照组(暴露于PBS),每组30例样本.通过类器官技术培养肿瘤组织样本,并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组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丰度.使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方法和PICRUSt工具进行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分析,进一步通过qPCR和细胞功能实验验证关键微生物类群和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主要微生物门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耐热菌门(Thermotogae).实验组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α多样性分析显示,实验组的Chao1指数(150.25±15.75)和 Shannon 指数(3.50±0.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ao1 指数:140.80±14.95,Shannon 指数:3.31±0.40,P<0.05).β多样性分析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微生物群落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PERMANOVA:F=2.423,P<0.001).PICRUSt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碳水化合物代谢(25.30%±2.50%vs 23.10%±2.40%)、能量代谢(18.75%±1.95%vs 17.50%±2.10%)、脂类代谢(15.20%±1.80%vs 14.00%±1.75%)、氨基酸代谢(12.50%±1.60%vs 11.20%±1.55%)、核苷酸代谢(10.00%±1.25%vs 9.00%±1.20%)和信号转导(8.75%±1.10%vs 7.50%±1.05%)等功能路径的基因丰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厚壁菌门(t=2.191,P=0.033)、变形菌门(t=2.253,P=0.029)和放线菌门(t=2.311,P=0.026)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拟杆菌门(t=2.432,P=0.021)和耐热菌门(t=2.732,P=0.009)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细胞功能实验显示,实验组在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上显著增强(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厚壁菌门的丰度与患者年龄(r=0.452,P=0.001)和病史(r=0.322,P=0.013)呈显著正相关,与肿瘤分级呈显著负相关(r=-0.455,P=0.001),而与肿瘤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311,P=0.024).结论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功能预测分析,揭示了肝棘球蚴抗原处理对肝外胆管癌类器官微生态环境的显著影响,尤其体现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丰度的改变.

    肝棘球蚴感染肝外胆管癌类器官16SrRNA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构成及MALDI-TOF MS在快速鉴定病原菌中的价值分析

    肖铟刘沫然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技术在病原菌快速识别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22-2023年本院血流感染患者的血培养阳性标本234份,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及药敏试验.通过细胞分离液(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简称Percoll分离法)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沉淀法联合MALDI-TOF MS法直接鉴定提取物,将鉴定结果与传统血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对比两种不同前处理方式联合MALDI-TOF MS对病原菌的鉴定效率.结果 在234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主要分离自消化科病房(21.37%,50/234),其次为呼吸科病房(14.10%,33/234).从234份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分离出234株病原菌,包括177株革兰阴性菌(75.64%)和57株革兰阳性菌(24.36%).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103株(44.02%),占比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44株(18.80%).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9.83%),占比最高,其他菌株数量较少.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超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于10%.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呋辛、环丙沙星耐药率超5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于10%.两者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差异显著(P<0.05),而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差异不显著(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等耐药率超50%,对莫西沙星等耐药率较低,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与传统培养法对比,Percoll分离法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的准确率为93.59%,革兰阴性菌鉴定结果准确率为94.92%,革兰阳性菌鉴定结果准确率为89.47%.SDS沉淀法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的准确率为76.5%,革兰阴性菌鉴定结果准确率为80.23%,革兰阳性菌鉴定结果准确率为64.91%.Percoll分离法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的病原菌的准确率显著高于SDS沉淀法联合MALDI-TOF MS,其中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的鉴定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血流感染阳性标本主要分离自消化科病房,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其耐药性监测显示对常见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Percoll分离法联合MALDI-TOF MS快速鉴定的病原菌的准确率显著优于SDS沉淀法,为临床快速、准确诊断血流感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血流感染病原菌细胞分离法十二烷基硫酸钠沉淀法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行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肺炎克雷菌的耐药性分析

    李静王宪娟何昆
    77-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肺炎克雷菌的耐药性,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68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合并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对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结果 268例合并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142例(52.99%),消化道感染59例(22.01%),泌尿系统感染46例(17.16%),皮肤、软组织感染13例(4.85%),导管部位感染8例(2.99%).共检出病原菌268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65株(61.57%),革兰阳性菌90株(33.58%),真菌13株(4.85%).在革兰阴性菌中,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25.37%,68/268)和大肠埃希菌(13.43%,36/268);在革兰阳性菌中,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06%,35/268)和肺炎链球菌(8.21%,22/268);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3.73%,10/268).68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50%,分别为80.88%、61.76%、50%、50%,对头孢吡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于30%,分别为29.41%、8.82%、10.29%、14.71%、17.65%.在68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35.29%.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等耐药率低于30%.非产ESBLs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两组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美罗培南、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感染患者主要为肺部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之一,且产ESBLs菌株的耐药性问题较为严重.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ESBLs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任蓉赵子年张晴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特点、治疗方法等,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 对2019-2023年本院治疗的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IFI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患儿资料收集调查表,通过医院内部的电子病历系统,全面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将41例合并IFI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儿采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而另一组患儿采用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用药两周后,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4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IFI患儿中,确诊IFI患儿2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7例.确诊的24例中,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共13株,热带假丝酵母菌共7株,曲霉菌3株,毛霉菌1株.合并IFI患儿与未合并IFI患儿在粒细胞缺乏、住院天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合并IFI患儿中,23例为下呼吸道感染,7例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为消化道感染,3例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为喉部感染,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为真菌血症.伏立康唑组患儿中,11例痊愈,6例显效,2例进步,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95%(17/21).两性霉素B组患儿中,4例痊愈,4例显效,7例进步,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40%(8/20).两组患儿中,痊愈、进步患儿占比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组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视觉、消化道、肝功能、肾功能损害各1例,神经毒性1例,低钾血症2例.两性霉素B组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有:视觉障碍1例,消化道损害3例,肝功能损害1例,肾功能损害2例,神经毒性1例,低钾血症7例.两性霉素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整体高于伏立康唑组,主要差异在于低钾血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合并IFI确诊病例检出的病原菌主要为白色酵母菌,大部分合并感染患儿粒细胞缺乏、住院天数长及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伏立康唑在治疗合并IFI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及相对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两性霉素B,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分析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时丽娜魏志玄张小燕
    86-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生物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 2021年1月-2024年6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通过病历回顾、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及随访信息收集了详细的数据.并统计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现况及病原菌分布等,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23例.主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3.48%),铜绿假单胞菌(26.09%),肠杆菌科(17.39%),真菌(8.70%),及其他病原体(4.34%).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颅内(65.22%),其次是伤口(21.7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6.96%),头痛(65.22%).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4 h(P=0.001)、ICU入住时间>7 d(P=0.01)、术前住院天数>7 d(P=0.03)、糖尿病患者(P=0.04)、术中输血(P=0.02)、术后使用机械通气(P=0.01)等均为术后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确认,手术时间>4 h(P=0.001)、ICU入住时间>7 d(P=0.02)、术中输血(P=0.03)、术后使用机械通气(P=0.01)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生素治疗效果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较好,但多重耐药性在部分病原体中较为常见.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手术时间>4h、ICU入住时间>7 d、术中输血和术后使用机械通气是术后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病原生物学特征危险因素分析抗生素敏感性

    老年腰椎骨折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朱乘春冯大雄杨启远刘良进...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腰椎骨折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特征、耐药性,并探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4年3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骨折患者9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深部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46)和非感染组(n=950),对感染组患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腰椎骨折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患者经病原菌培养分离出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革兰阴性菌32株,真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0.91%、63.64%、54.55%;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0%、62.50%、37.5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2.31%、61.54%、61.54%;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90.00%、80.00%、60.00%.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麻醉方式、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结果年龄>65岁(OR=2.223,95%C.I.1.165~4.243)、糖尿病(OR=2.289,95%C.I.1.195~4.383)、手术节段数>3 节(OR=1.922,95%C.I.1.044~3.539)、手术时间>2 h(OR=2.101,95%C.I.1.101~4.01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5 d(OR=2.247,95%C.I.1.199~4.21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OR=2.276,95%C.I.1.191~4.349)、住院时间>14 d(OR=2.041,95%C.I.1.101~3.785)是影响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对哌拉西林、头孢唑林、青霉素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年龄、糖尿病、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会对患者术后并发深部切口感染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应提供重视.

    老年腰椎骨折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特征耐药性

    过敏性紫癜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孙俭李付奎杨乐李世义...
    95-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合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此类患儿的诊治策略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本院就诊的112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取70例体检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儿童MP感染情况,对比分析不同分组患儿MP阳性率.采集患儿静脉血,测定Th17细胞和Treg细胞在样本中的百分比,对比不同分组儿童免疫功能的差异.结果 在112例HSP患儿中,35例感染MP,感染率31.25%.70例对照组儿童中只有8例感染MP,感染率11.43%,两组的MP感染率差异显著.在HSP患儿中,73例为首次发病,39例为2次或多次发病.首次发病组中MP阳性率为16.44%,而复发组中MP阳性率高达58.97%,两组之间MP阳性率差异显著.在65例男性HSP患儿中,20例为MP阳性,占30.77%;47例女性患儿中,15例为MP阳性,占31.91%.性别间MP阳性率无显著差异.1~5岁患儿MP阳性率为47.37%,5~9岁为32.26%,而>9岁为19.35%,不同年龄间MP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春季MP阳性率为53.85%,夏季为13.33%,秋季为18.75%,冬季为33.33%,不同季节间MP阳性率差异显著.MP阳性患儿中,皮肤型占14.29%,腹型5.71%,关节型17.14%,肾型14.29%,混合型48.57%.MP阴性患儿中,皮肤型占10.39%,腹型22.08%,关节型23.38%,肾型3.9%,混合型40.26%.腹型和肾型在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MP阳性患儿首发症状均为皮疹,腹痛47.71%,呕吐28.57%,消化道出血14.29%,关节肿痛57.14%.MP阴性患儿首发症状均为皮疹,腹痛37.66%,呕吐22.08%,消化道出血7.79%,关节肿痛32.47%.关节肿痛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MP阳性患儿31.43%并发紫癜性肾炎,MP阴性患儿15.58%并发紫癜性肾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阳性组患儿Th17细胞百分率为(3.64±0.56)%,Treg细胞百分率为(10.57±1.04)%.MP阴性组患儿Th17细胞百分率为(2.63±0.55)%,Treg细胞百分率为(12.45±1.77)%.健康组儿童Th17细胞百分率为(1.79±0.31)%,Treg细胞百分率为(14.88±1.69)%.MP阳性组患儿Th17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MP阴性组患儿及健康组儿童,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MP阴性组患儿及健康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合并MP感染患儿的免疫功能存在异常,表现为Th17细胞比例升高,Treg细胞比例下降,这可能与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有关.同时,MP感染在不同季节的阳性率差异提示环境因素可能对感染有一定影响.尽管在紫癜性肾炎的并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P阳性患儿的腹型和肾型发病率较高,需引起临床重视.

    过敏性紫癜肺炎支原体临床特征

    血清HBD-3、LRG1对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价值

    翟娜刘阳刘杰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β-防御素-3(HBD-3)、富含亮氨酸的Alpha-2糖蛋白-l(LRG1)对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0例2020年2月~2023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子宫肌瘤微创术后发生泌尿系感染患者归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同期在本院治疗的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未发生泌尿系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D-3、LRG1表达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用ROC曲线分析血清HBD-3、LRG1水平对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糖尿病史占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HB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LRG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BD-3、LRG1、糖尿病史、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为影响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血清HBD-3、LRG1及二者联合诊断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774、0.894,优于各自单一诊断(Z二者联合-HBD-3=2.670、Z二者联合-LRG1=3.799,P=0.008、P=0.000),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75%、75.00%.结论 血清HBD-3水平在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明显下降,血清LRG1水平明显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子宫肌瘤微创术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具有更高效的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微创术β-防御素-3富含亮氨酸的Alpha-2糖蛋白-1泌尿系感染诊断价值

    老年帕金森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李秀娟陈可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帕金森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炎性因子水平.方法 对107例老年帕金森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分析病原菌种类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共分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3.27%,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菌占37.38%,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占9.35%,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85例患者有吞咽障碍,22例无此症状.吞咽障碍组中,革兰阴性菌比例为56.47%,革兰阳性菌为35.29%,真菌为8.24%.无吞咽障碍组中,革兰阴性菌为40.91%,革兰阳性菌为45.45%,真菌为13.64%.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7株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耐药率分别为59.65%、56.14%,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8%、17.54%、15.79%.40株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呈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82.50%、77.50%、72.50%、60.00%、55.00%,未产生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耐药株.合并吞咽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中,血清IL-1β为(10.81±1.91)μg/mL,TGF-β 为(111.02±14.09)μg/mL,IL-17 为(102.64±20.89)μg/mL,IL-23 为(66.01±11.24)μg/mL.无合并吞咽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中,血清 IL-1β 为(7.45±1.42)μg/mL,TGF-β 为(93.43±13.66)μg/mL,IL-17 为(84.81±19.69)μg/mL,IL-23 为(55.71±14.35)μg/mL.两组患者血清 IL-1β、TGF-β、IL-17、IL-23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帕金森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病原菌分布广泛,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对部分常用抗生素表现出较高耐药性.吞咽障碍患者与无吞咽障碍患者在病原菌构成上无显著差异,但前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提示吞咽障碍可能加重炎症反应,需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关注.因此,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针对炎症因子进行调控,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帕金森肺部感染病原菌炎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