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规律以及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该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21-2023年本院确诊的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率,同时对比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或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共分离出126株病原菌,包括80株革兰阳性菌、36株革兰阴性菌和10株真菌.革兰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88.89%患者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其余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两组患者在病原菌构成上无显著差异.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但对青霉素敏感,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产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同样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两种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51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占40.48%.其中室间隔缺损占26.19%,动脉导管未闭占8.73%,肺动脉瓣狭窄占5.56%.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8例,占30.16%,其中二尖瓣病变占20.63%,主动脉瓣病变占9.52%.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8例,占14.29%,其中二尖瓣反流占10.32%,主动脉瓣反流占3.97%.无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有5例,占3.97%.换瓣术后患者14例,占11.11%.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发现赘生物,其中76例赘生物≤10 mm,占60.32%;37例赘生物11~15 mm,占29.37%;11例赘生物16~20 mm,占8.73%;2例赘生物≥21 mm,占1.59%.赘生物主要分布在二尖瓣(34.13%)、三尖瓣(10.32%)、主动脉(38.10%)和肺动脉瓣(17.46%).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肺动脉瓣赘生物占多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主动脉瓣赘生物占多数,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换瓣术后患者中主动脉赘生物占多数,无基础心脏病变患者中二尖瓣赘生物占多数.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均显示,126例患者中有赘生物,确诊率100%.95例患者检出并发症,手术中确认75例,确诊率为78.95%.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在临床治疗中,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在此病的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准确发现赘生物,还能辅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存在.因此,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将有助于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