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庄辉

月刊

1673-5234

cjpd@vip.163.com

0537-2342934

272033

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楼中路11号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面向科研、教学、临床和防治,充分反映我国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促进我国病原生物学事业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支睾吸虫ESP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产生IL-17A促进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刘桐彤朱浩王楠王新月...
    190-194,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产生IL-17A激活HSC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从流行区获取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IL-17A的表达.人工消化麦穗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分别灌胃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和BALB/c小鼠,无菌分离小鼠肝脏和血清.ELISA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中IL-17A的表达;ESP刺激人胆管癌细胞RBE,分别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BE细胞IL-17A的表达.收集RBE细胞培养上清加入LX-2细胞培养体系,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X-2细胞的α-SMA和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 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血清IL-17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t=6.536,P<0.01).被感染的小鼠血清和肝脏中IL-17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12.98,P<0.01;t=4.155,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小鼠的肝胆管上皮中IL-17A表达量增多(t=10.80,P<0.01).ESP刺激后,RBE细胞的IL-17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RBE细胞培养上清加入LX-2细胞培养体系后,α-SMA和Collagen-Ⅰ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华支睾吸虫可以刺激胆管上皮细胞产生IL-17A,进一步促进炎症并激活HSC产生胶原沉积,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

    华支睾吸虫分泌代谢产物白介素17A肝纤维化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与CT表现及其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蒋蕾贾西中张玉李宏军...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的临床表现、CT影像表现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30例确诊艾滋病合并PC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及病程结果.通过高分辨率CT(HRCT)评估肺部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磨玻璃影、间质性病变、肺大疱及气胸的发生率.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其相对风险(OR).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平均年龄36.5±8.2岁,男性占83.33%(2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80.00%,24例)、干咳(86.66%,26例)和发热(76.66%,23例),其中66.66%(20例)患者伴有体重减轻超过10%.CD4+T细胞计数均值为92±28 cells/μL,56.66%(17例)患者CD4计数低于50 cells/μ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的患者占70.00%(21例),LDH均值为566.3±154.8 U/L.C反应蛋白(CRP)均值为52.4±18.7 mg/L,57%(17例)患者存在低氧血症(PaO2<70 mmHg),PaO2均值为65.4±10.2 mmHg.其他实验室指标中,43.33%(13例)患者D-二聚体升高,66.66%(20例)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值,血红蛋白均值为98.7±15.2 g/L.影像学表现显示,93.33%(28例)患者出现双侧磨玻璃影,46.66%(14例)伴有间质性纤维化,20.00%(6例)伴发气胸.磨玻璃影面积大于50%的患者中,80.95%(17/21例)发生低氧血症,而面积小于50%的患者中无低氧血症发生(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D4+T 细胞计数低于 50 cells/μL(OR=4.98,95%CI:1.99-12.45,P=0.001)、乳酸脱氢酶(LDH)>500 U/L(OR=3.85,95%CI:1.37-10.78,P=0.010)、PaO2<70 mmHg(OR=6.14,95%CI:2.14-17.62,P=0.001)、气胸并发症(OR=4.76,95%CI:1.10-20.55,P=0.037)及磨玻璃影面积>50%(OR=5.21,95%CI:1.31-20.71,P=0.019)是 PCP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艾滋病患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干咳和发热为主,CT表现以双侧弥漫性磨玻璃影为典型,部分患者伴随间质性纤维化和气胸.CD4+T细胞计数低于50 cells/μL、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气胸并发症及磨玻璃影面积大于50%均是PC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临床结局.

    艾滋病肺孢子菌肺炎高分辨率CT影像学危险因素预后

    河南安阳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刘艳华唐伟姚延明
    20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深入探讨河南安阳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2022-2023年河南安阳市常住居民60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00例同地区健康人群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期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60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中,男性占57.19%,女性占42.81%.发病年龄分布:0~5岁最多(54.88%),其次是6~10岁(28.93%).男性中0~5岁占比60.12%,6~10岁患者占比24.57%;女性中0~5岁占比47.88%,6~10岁占比34.75%,不同性别患者 0~5 岁、6~10 岁年龄段差异显著(P<0.05),11~15 岁、16~20 岁、21~30 岁、31~40 岁、41~50 岁、51~60 岁、>6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2年腮腺炎273例(45.12%),各月发病数分别为1月13例、2月9例、3月17例、4月9例、5月20例、6月22例、7月8例、8月8例、9月35例、10月63例、11月45例、12月24例.2023年腮腺炎332例(54.88%),各月发病数分别为1月22例、2月15例、3月40例、4月24例、5月27例、6月29例、7月17例、8月16例、9月32例、10月38例、11月48例、12月24例.对比显示,3、4、10月病例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月份差异不显著(P>0.05).605例腮腺炎患者中,全部出现腮腺肿胀/疼痛,51.57%咀嚼时疼痛加剧,22.31%发热,15.04%头痛,7.44%嗜睡,5.45%腹痛,4.3%呕吐,2.98%并发脑膜炎,2.15%并发睾丸炎,2.48%并发听力损失.对比患病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流动人群、MMR疫苗1针、MMR疫苗2针、单价腮腺炎疫苗1针、单价腮腺炎疫苗2针及单价腮苗、MMR、MM接种剂次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流动人群是影响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MR疫苗1针、MMR疫苗2针、单价腮腺炎疫苗1针、单价腮腺炎疫苗2针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安阳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男性占比较多,发病年龄以0~5岁最多,不同性别患者在0~5岁、6~10岁年龄段对比差异显著.2022年和2023年3月、4月、10月病例数差异显著,两年间发病高峰月份不同.腮腺炎患者全部出现腮腺肿胀/疼痛,部分患者有咀嚼时疼痛加剧、发热、头痛、嗜睡、腹痛、呕吐等症状.疫苗接种率与腮腺炎发病率呈负相关,进一步提示疫苗接种在预防腮腺炎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应成为防控重点,以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及并发症风险.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

    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征分析

    任浩蒋悰赵晓莹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本院收诊的375例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沙门菌的血清分型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比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患儿的腹泻严重程度及性别、年龄分布特点.结果 375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中,细菌性感染占56.53%(212例),病毒性感染占43.47%(163例).细菌性感染中,主要病原菌为沙门菌(50.9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6.32%)等;病毒性感染中,主要病原菌为轮状病毒(35.58%)、诺如病毒(31.90%)等.108株沙门菌中检出9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伤寒沙门菌占最高,分别为53.7%、24.07%、9.26%.伦敦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病牛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婴儿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占较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低,未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细菌感染性患儿平均腹泻天数(6.95±3.07)d,平均腹泻次数(8.63±2.91)次,轻度脱水10.38%(22/212),中度脱水4.72%(10/212),重度脱水3.77%(8/212),全身症状88.21%(187/212).病毒感染性患儿平均腹泻天数(4.88±2.72)d,平均腹泻次数(6.38±2.85)次,轻度脱水26.38%(43/163),中度脱水18.4%(30/163),重度脱水2.45%(4/163),全身症状60.12%(98/163).两组患儿腹泻天数、腹泻次数、出现脱水病例数占及出现全身症状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性患儿中,男性占57.08%,女性占42.92%;病毒感染性患儿中,男性占60.12%,女性占39.88%.两组性别对比无显著差异.在细菌感染性患儿中,0~6个月占23.11%,6~12个月占37.74%,其他年龄段占较低;在病毒感染性患儿中,0~6个月占39.88%,6~12个月占20.25%,其他年龄段占较低.两组在0~6个月和6~12个月患儿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年龄段无显著差异.结论 儿童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和病毒,其中细菌感染以沙门菌为主,病毒感染则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沙门菌血清型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一定差异性.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细菌感染所致腹泻病情相对较重.此外,性别分布上两组差异不大,但年龄分布上,细菌感染更多集中于>6~12个月婴儿,病毒感染则多见于0~6个月小婴儿.

    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征沙门菌耐药性

    宫颈癌患者KDM2A和KDM5A蛋白水平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刘春君梁菊华曲书平
    21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宫颈癌患者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化酶2A(KDM2A)和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5A(KDM5A)蛋白水平,并分析其水平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8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研究,作为宫颈癌组,同期选择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72例作为CIN组,选择7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受检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三组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比较CIN组不同分级中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比较CIN组不同分级宫颈癌组不同分期患者的HR-HPV感染情况,分析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高于CIN组及对照组(P<0.05);CIN组不同分级中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存在差异(P<0.05);FIGO Ⅰ~Ⅱ期及FIGO Ⅲ期宫颈癌患者HR-HPV总感染率高于CIN Ⅰ级及CIN Ⅱ级,FIGO Ⅲ期宫颈癌患者HR-HPV总感染率高于CIN Ⅲ级(P<0.05);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与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负荷量、肿瘤分化程度及FIGO分期相关(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血清KDM2A和KDM5A水平升高,与HR-HPV感染相关.

    宫颈癌组蛋白赖氨酸脱甲基化酶2A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5A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性

    糖尿病肾病患者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王明铭刘静鲁华
    215-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肾病(DKD)患者中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本院确诊糖尿病肾病并发复杂性尿路感染的72例住院患者,并选取72例无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肾功能指标(eGFR)、血糖控制水平(HbA1c)、并发症及药物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尿液或血液样本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7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患者中,共分离出84株病原菌,部分患者(13例,18.06%)存在多重感染.主要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34株(40.47%)、克雷伯杆菌16株(19.04%)、肠球菌11株(13.09%)、铜绿假单胞菌8株(9.52%).此外,还分离出奇异变形杆菌4株(4.88%)、鲍曼不动杆菌3株(3.66%)、肠杆菌属3株(3.66%)、产气肠杆菌2株(2.44%)、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2.44%)、阴沟肠杆菌1株(1.22%)和沙雷菌1株(1.22%).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显示,对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发现,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36.1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8.90%,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为91.80%.克雷伯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31.40%,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4.70%,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87.50%.肠球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1.70%,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52.30%.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50.00%,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84.60%.此外,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33.3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6.70%和6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佳(HbA1c≥8%)(OR=2.94,95%CI:1.35-6.45,P=0.005)、eGFR 降低(OR=3.22,95%CI:1.49-6.93,P=0.003)、尿路梗阻(OR=2.48,95%CI:1.18-5.21,P=0.016)及收缩压升高(SBP≥140 mmHg)(OR=1.98,95%CI:1.10-3.58,P=0.027)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且对常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良好的肾功能以及早期识别并处理尿路梗阻对预防和管理复杂性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糖尿病肾病复杂性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抗生素耐药性危险因素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玉洁张彤黄照杰朱凌凌...
    220-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分析本院收治的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比不同心功能等级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测定患者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分析营养风险指数与肺部感染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87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9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13%,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阳性菌占28.57%,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感染占3.30%,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心功能Ⅰ-Ⅱ级患者血清IL-6、CRP、PCT 水平分别为(9.58±2.06)pg/mL、(58.94±18.65)mg/L、(0.98±0.33)μg/L;心功能 Ⅲ-Ⅳ 级患者相应水平为(11.86±2.47)pg/mL、(70.11±14.26)mg/L、(1.18±0.23)μg/L,两组间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肺部感染组患者的GNRI平均分为(86.48±11.56),分为无风险(17.24%)、轻度风险(19.54%)、中度风险(32.18%)和重度风险(31.03%).对照组患者的GNRI平均分为(97.62±15.44),分为无风险(38.57%)、轻度风险(18.57%)、中度风险(31.43%)和重度风险(11.43%).两组的GNRI分数和营养风险等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肺部感染患者与对照组资料发现年龄、心功能、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吸烟史、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年龄≥70岁、心功能Ⅲ-Ⅳ级、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卧床时间≥24个月、侵入性操作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心功能等级越高的患者,其血清IL-6、CRP、PCT水平越高.老年营养风险指数与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营养状况的恶化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针对已确定的独立风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影响因素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李拓张倩陈道芒
    225-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超声诊断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ML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其与肠道病原体感染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在本院确诊为AMLA的108例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记录肠系膜淋巴结的数量、大小及相关影像学特征(如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粪便样本通过PCR检测和细菌培养确定肠道病原体种类.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影像特征与病原体感染类型的相关性,控制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发病持续时间).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82例(75.93%)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数量增多,平均淋巴结直径为1.2±0.3 cm.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分别在34例(31.48%)和20例(18.51%)患者中检测到.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92.59%(100/108),特异性为85.71%(24/28),显示出超声在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较高准确性.病原学检测显示,63例(58.33%)为病毒感染,主要包括诺如病毒(32例,29.63%)和轮状病毒(18例,16.66%);32例(29.63%)为细菌感染,主要为沙门氏菌(14例,12.96%)和志贺氏菌(9例,8.33%);其余13例(12.04%)为混合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在病毒感染患者中,淋巴结数量增多较为常见,发生率为84.13%,平均淋巴结直径为1.3±0.4 cm;而在细菌感染患者中,62.48%的患者伴有肠壁增厚,62.52%伴有腹腔积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与淋巴结增大显著相关(OR=3.612,95%CI:1.136-11.486,P=0.030),而细菌感染与肠壁增厚(OR=6.095,95%CI:1.890-19.656,P=0.002)及腹腔积液(OR=11.398,95%CI:3.377-38.475,P<0.001)显著相关.此外,年龄小于 5岁与病毒感染相关(OR=2.774,95%CI:1.047-7.347,P=0.040),发病超过7 d与细菌感染相关(OR=7.250,95%CI:2.282-23.029,P=0.001).结论 超声在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多因素分析显示,病毒感染与多发淋巴结增大显著相关,而细菌感染则常伴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结合超声与病原学检测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优化儿童急性腹痛的临床管理.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肠道病原体病原学分析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病原菌类型与血清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束长东胡艳陈忠辉梅吉本...
    230-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患者病原菌类型分布特点及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3年12月,本院接诊的103例PDA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腹膜透析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病原菌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比73.91%),包括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18株(占比26.09%),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RDW、NLR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受试者ROC曲线评估PDAP患者血清各项指标诊断感染病原菌类型的价值发现,血清PCT、RDW、NLR单独诊断及三者联合诊断均有不同的截断值、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性,其中三者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13,敏感度为88.9%,特异性为90.2%.结论 PDAP患者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血清PCT、RDW、NLR指标与病原菌类型显著相关,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三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降低患者治疗风险,改善预后.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病原菌类型降钙素原红细胞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价值分析

    刘慧兰王佳南
    234-238,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分布规律以及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该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21-2023年本院确诊的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病原菌种类及耐药率,同时对比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或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以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共分离出126株病原菌,包括80株革兰阳性菌、36株革兰阴性菌和10株真菌.革兰阳性菌以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88.89%患者为自体瓣膜心内膜炎,其余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两组患者在病原菌构成上无显著差异.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但对青霉素敏感,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产生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同样未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两种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51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占40.48%.其中室间隔缺损占26.19%,动脉导管未闭占8.73%,肺动脉瓣狭窄占5.56%.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8例,占30.16%,其中二尖瓣病变占20.63%,主动脉瓣病变占9.52%.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8例,占14.29%,其中二尖瓣反流占10.32%,主动脉瓣反流占3.97%.无基础心脏病变的患者有5例,占3.97%.换瓣术后患者14例,占11.11%.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发现赘生物,其中76例赘生物≤10 mm,占60.32%;37例赘生物11~15 mm,占29.37%;11例赘生物16~20 mm,占8.73%;2例赘生物≥21 mm,占1.59%.赘生物主要分布在二尖瓣(34.13%)、三尖瓣(10.32%)、主动脉(38.10%)和肺动脉瓣(17.46%).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肺动脉瓣赘生物占多数,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主动脉瓣赘生物占多数,非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和换瓣术后患者中主动脉赘生物占多数,无基础心脏病变患者中二尖瓣赘生物占多数.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均显示,126例患者中有赘生物,确诊率100%.95例患者检出并发症,手术中确认75例,确诊率为78.95%.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分布广泛,在临床治疗中,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在此病的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准确发现赘生物,还能辅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存在.因此,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将有助于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综合治疗效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菌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