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接诊的53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院内感染患者及60例同期行介入治疗未并发院内感染患者的研究资料,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53例院内感染患者中,21例(39.62%)发生呼吸道感染,16例(30.19%)发生泌尿系统感染,8例(15.09%)发生穿刺部位感染,5例(9.43%)发生胃肠道感染,以及3例(5.66%)发生皮肤组织感染.共检测出53株病原菌,包括23株革兰阴性菌(43.40%),27株革兰阳性菌(50.94%),3株真菌(5.66%).在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占30.43%,其次是大肠埃希菌(26.09%),铜绿假单胞菌(21.74%),鲍曼不动杆菌(13.04%),阴沟肠杆菌(8.70%).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占29.63%,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5.93%),肺炎链球菌(18.52%),溶血葡萄球菌(14.81%),粪肠球菌(11.11%).所有真菌均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病原菌构成比为革兰阴性菌52.38%,革兰阳性菌42.86%,真菌4.76%.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病原菌构成比为革兰阴性菌31.25%,革兰阳性菌56.25%,真菌12.5%.两组患者病原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慢性支气管炎、病程、心功能、住院和手术时长、机械通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高血压、吸烟史、穿刺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慢性气管炎病史、病程≥1年、心功能3-4级、机械通气是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院内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道部位,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比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类型.糖尿病、侵入性操作、慢性气管炎病史、病程≥1年、心功能3-4级、机械通气是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介入治疗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