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半月刊

1005-8478

jxwk1994@sina.com,jiaoxingtougao@163.com

0538-6213228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环山路217-1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Journal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现代综合骨科学术期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重点介绍脊柱四肢骨创伤、骨疾病、骨肿瘤、先后天畸形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残疾矫治与康复的新成果、新进展、新经验。现已被十余种数据库及权威性文摘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筋撑骨"复位椎弓根钉固定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王国军林海靳蛟时福东...
    481-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张筋撑骨"复位法和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A型无神经症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经皮椎弓钉固定(复位组),另外23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一次置钉成功率、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手术时间[(74.0±4.6)min vs(58.8±7.4)min,P<0.001]、术中透视次数[(32.3±2.8)次vs(26.1±3.2)次,P<0.001]均显著多于常规组.随访时间平均(15.2±2.5)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ODI评分[(1.4±0.9)vs(3.1±1.6),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术后LKA、VWA、AVH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复位组LKA[(2.3±2.1)° vs(6.2±3.6)°,P<0.001]、VWA[(2.8±0.7)° vs(6.7±2.0)°,P<0.001]、AVH[(94.1±2.5)%vs(85.7±4.9)%,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采用"张筋撑骨"复位法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以较好地恢复伤椎高度、矫正椎体楔形变、避免后凸畸形发生,维持长远期的临床疗效.

    胸腰椎脊柱骨折筋骨并重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微创手术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外穿刺经皮后凸成形术

    高鑫峰夏韶襁赵志刚夏平...
    487-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经椎弓根外入路穿刺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3月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穿刺PKP治疗OVCF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8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导航穿刺(机器人组),25例采用传统透视引导穿刺(透视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透视组[(43.5±5.2)min vs(26.2±4.9)min,P<0.001],但是,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透视组[(3.3±0.8)次vs(8.8±3.3)次,P<0.001].两组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渗漏率、下地行走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8±5.7)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的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导航可以减少透视次数,但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可以作为目前手术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弓根外后凸成形术骨科机器人临床结果

    经椎间孔镜与单侧双通道镜治疗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

    孟凡志代相鹏于医波贾庆运...
    493-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内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PTE)与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DLSS 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7例采用PTE术,35例采用UBE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PTE组手术时间[(63.2±11.0)min vs(81.2±10.3)min,P<0.001]、切口总长度[(1.0±0.2)cm vs(2.5±0.3)cm,P<0.001]、术中失血量[(39.2±10.9)ml vs(89.5±11.3)ml,P<0.001]、下地行走时间[(1.4±0.5)d vs(2.2±0.4)d,P<0.001]、住院时间[(9.2±1.4)d vs(11.2±2.1)d,P<0.001]及完全负重活动时间[(62.2±9.5)d vs(71.1±10.2)d,P<0.001]均显著优于UBE组.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Id时PTE组的腰痛VAS 评分[(3.7±1.0)vs(4.3±1.1),P=0.018]、腿痛 VAS[(2.9±0.5)vs(3.2±0.4),P=0.007]、ODI 评分[(26.6±7.7)vs(30.3±5.4),P=0.022]均显著优于UBE组.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但随时间推移两组椎管面积均再次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PTE组椎管面积显著小于UBE组[(126.3±25.4)cm2 vs(163.7±28.6)cm2,P<0.001].相应时间点两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PTE和UBE两种手术方式治疗DLSS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相比UBE,PTE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腰痛、腿痛轻,但UBE减压范围更大.

    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经椎间孔内镜技术单侧双通道内镜减压术

    本刊提醒作者严防各种形式诈骗的公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499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克氏针定位经皮内镜内侧椎间孔椎间盘切除

    刘欢丁其瑞葛运如孙鹏...
    500-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克氏针锚定定位经皮内镜内侧椎间孔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medial foraminal discecto-my,PEMF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应用可视化环锯行PEMFD治疗的93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8例采用克氏针锚定定位结合可视化环锯PEMFD,另外45例行常规可视化环锯PEMF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锚定组在手术时间[(44.9±3.2)min vs(54.3±3.3)min,P<0.001]和透视次数[(3.4±1.1)次vs(7.0± 1.4)次,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但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4±5.0)个月,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分级,两组间临床结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6%vs 88.9%,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均显著增大(P<0.05),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间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椎间盘的Pfirrmann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Pfirrmann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内镜技术治疗LDH术中采用克氏针锚定定位椎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可显著提升手术效率.

    克氏针锚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板间入路可视化环锯

    新型牵引床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孙鸿朔张治博李孟奇杜刚强...
    506-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新型牵引床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2月—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术中应用新型牵引床(新型组),36例应用传统牵引床(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结果.[结果]新型组体位摆放时间[(5.9±1.5)min vs(13.6±3.3)min,P<0.001]、麻醉时间[(101.5±13.2)min vs(137.3±18.7)min,P<0.001]、术中透视次数[(34.1±4.1)次 vs(38.2±5.5)次,P<0.001]显著优于传统组,两组闭合复位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评级、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骨颈干角(femoral neck-shaft angle,FNSA)均显著减小(P<0.05),而顶尖距(tip-apex distance,TAD)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NSA、TA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牵引床能够有效减少体位摆放时间与透视次数,并且不会增加手术时间与闭合复位时间,减少了麻醉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

    骨牵引床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

    镜下微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治疗膝软骨损伤

    罗立立魏康刘均周明...
    512-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79例因膝关节软骨损伤在本院接受关节镜微骨折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40例接受早期CPM治疗,39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影像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软骨损伤部位、主要病变面积、手术时间、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d的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CPM 组术后 3、7 d VAS 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5.4±0.9)vs(5.9±0.8),P=0.007;(4.6±1.0)vs(5.2±1.2),P=0.010].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KS评分、WOMAC评分、AKS评分、膝ROM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8周、末次随访时,CPM 组 VAS 评分[(3.9±0.9)vs(4.4±0.6),P=0.004;(2.8±1.0)vs(3.4±0.9),P=0.003]、OKS 评分[(33.8±4.2)vs(40.1±3.7),P<0.001;(25.5±3.4)vs(30.3±3.8),P<0.001]、WOMAC 评分[(16.5±2.9)vs(20.1±3.1),P<0.001;(13.7±3.0)vs(18.2±3.9),P<0.001]、AKS 评分[(96.3±10.5)vs(80.4±9.9),P<0.001;(113.5±13.3)vs(103.8±10.4),P<0.001]、膝 ROM[(107.1±9.3)° vs(99.0±7.8)°,P<0.001;(111.9±9.0)° vs(105.0±9.1)°,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PM组患者软骨损伤MRI分级显著改善(P<0.05),但常规组软骨损伤MRI分级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CPM组的软骨损伤MRI分级[膝,0/Ⅰ/Ⅱ/Ⅲ/Ⅳ,(1/7/11/13/8)vs(0/2/8/15/14),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在行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后实施早期持续被动活动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膝关节功能,软骨修复效果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软骨损伤修复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早期持续被动活动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网站开设播客栏目的通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
    518页

    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线袢缝合两种外口固定比较

    邓永杰赵甲军张振左坦坦...
    519-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扣板与垫圈桩螺钉线袢固定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3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线袢固定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折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1例采用胫骨隧道前口扣板固定,另外22例采用垫圈桩螺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随访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扣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螺钉组[(51.0±5.2)min vs(58.4±5.2)min,P<0.001],但两组在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平均(20.2±4.6)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而后抽屉试验等级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两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后抽屉试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线袢固定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使用扣板和垫圈桩螺钉固定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前者手术时间更少.

    关节镜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缝线袢扣板垫圈桩螺钉

    骨H型血管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唐生平廖世杰黄乾丁晓飞...
    525-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血管在骨生长、重塑和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H型血管是一类同时高表达CD31与Emcn的骨血管亚型,具有显著的解剖特征与年龄依赖性减少特点,深度参与血管生成与骨形成之间的偶联.一些细胞因子如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神经轴突导向因子3等可参与调控H型血管的生成,同时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转移性肿瘤也能对H型血管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文献,总结H型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与影响因素,以期为骨折不愈合、骨代谢异常等骨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考.

    H型血管血管生成骨形成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