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析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创造性贡献

    庞申伟段丽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新人"是习近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全新育人范式的高度凝练与集中概括,创造性地阐明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遵循.习近平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渊源和历史依据,创新性地概括出时代新人"一个核心、两条主线、四项指标"的丰富内涵以及呈现在主体维度、结构维度、形象维度的鲜明特征,创造性地构建"信仰为本、品德为魂、精神为要、才干为基"时代新人培育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时代新人创造性贡献

    知识学习的审美属性及其教学实现

    韩雪童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学习的审美属性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以认知加工和符号识记来进行的理性活动,亦是需要经过"浪漫观美—超然立美—自由创美"三阶过程,才能完成的感性实践活动.知识对美感基因的蕴藏以及审美对润泽心灵、丰盈情感、拓展想象、自由创造的价值成为知识学习审美属性得以成立并有待深究的必然因素.导向审美学习的审美教学,首先需要教师以跨界式赋值、纵深化诠释、贯通性探赜发现各类学科知识中的美感因子,而后通过设置应目移情的情境化体验、会心畅神的过程化溯演、知行合一的具身化实践等活动,将美感因子转化为学生的美善素养.

    知识学习审美属性美感因子审美历程审美教学

    数智时代的审美困境与美育的突破路径

    刘锦诺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信息方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延展审美经验、激活审美感受的过程中,由于其数据化构成、媒介化传播、图像化呈现方式诱使学生陷入审美困境,阻碍学生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审美创造力的提升以及审美价值观的塑造.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下,美育应以数智赋能为积极手段,通过崇高精神的引领、审美经验的转换、审美判断力的培养等途径探索突破数字化审美困境的育人策略,促进学生美好人格的养成与积极、健康的全面发展.

    数智时代美育审美趣味审美创造力审美价值观

    教育强国战略下基础教育学制研究

    陆一李林蓓
    19-2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教育学制是支撑教育强国的制度基础.学制不仅反映国家教育方针,决定教育系统内部的基本格局,更牵涉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方面.研究立足教育与国家社会关系之视角,建立了学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包括五项可比要领:统一性与多样性、义务教育与免学费、教育分轨时期、学制分段与选拔性、学制规划与实际入学率.据此框架对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荷兰、芬兰、法国、德国、英国九个发达国家当前基础教育学制及社会经济数据进行比较与解析.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强调在教育改革中,学制是本体问题而非政策工具.

    学制改革义务教育普职分轨超常选拔选拔机制

    世界主要国家百年学制变革的历史逻辑、核心关切与主流趋势

    滕珺龚凡舒高晨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余年来,世界主要国家经历了多次学制变革,通过对宏观统计数据的描绘比较及主要国家学制变革历程的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每一次变革都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技术、人口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呈现以下几点主流趋势:学制年限整体稳定,义务教育两端延伸;横向结构多样发展,类型之间交叉融通;纵向衔接弹性贯通;学制管理与该国政治社会制度高度一致.基于以上历史逻辑和主流趋势,我国如要开展学制改革,应充分研判国家和个体发展的现实条件及需要,注重渐进性与灵活度,协调提升融通性和贯通性,在充分思考和回应上述问题的前提下规划未来可能的学制变革.

    学制改革历史逻辑国际趋势

    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助力、挑战及应对

    陈坤秦玉友
    37-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基于信息化所具有的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采用共享课程资源提高薄弱学校课程开设率,搭建发展平台支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嵌入学习时空改善弱势群体学习质量等信息化途径,能有效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实地调研发现,适切性课程资源不足规约了开好课程向度,统筹规划滞后梗阻了教师素养提升效度,数字鸿沟存在掣肘了数字化学习深度.为此,需要突破路径依赖丰富在地化课程资源供给,健构协同机制精准性涵养教师专业素养,消弭数字鸿沟提升数字化空间学习深度.

    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进路

    李森郑伟民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兼具理论逻辑与现实观照,多年来聚焦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法治育人效果,呈现出教育目标从"法制"到"法治"转变、教育内容从"德育为先"到"德法相济"转型、教育范式从"单向"到"系统"转向的基本特征.但是,囿于政策保障与实际执行偏离、职权分工与责任边界不明、教育目标与具体操作脱节,青少年法治教育还面临着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开发不足、教育效果评价缺失等困境.为此,需要立足现实基础,遵循"大教育观",做到:精准施策,充实专兼结合的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统筹协同,聚合分工协作的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守正创新,构建科学完备的法治教育考评体系.

    青少年法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大教育观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教师走近学生"的教育意蕴寻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

    陈祖鹏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走近学生"是教师熟知但非真知的教育现象,其丰富的教育意蕴和育人价值未能全面彰显.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对中小学师生"教师走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具有照看、关心、"看见"、承认、激活、引导、对话、亲密、劝诫、警醒的教育意义,而学生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则意味着紧张、尴尬、恐惧、抗拒、肯定、悦纳、陪伴、安全、伤害、痛苦的教育意义."教师走近学生"蕴含的教育意蕴反映了教育鲜明的生命性、身体性、空间性和情感性.为此,学校教育应树立身体主体的教育观,解放师生的身体;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唤醒教师的空间意识,培育教师的空间素养.

    "教师走近学生"教育现象学身体生命空间情感

    论智能时代学校教育中记忆的价值

    王飞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忆曾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但随着现代知识存储工具的发展,学校教育出现逐渐疏远记忆的趋势.但记忆不仅有储存知识的功能,还关系到学生自我身份的确立、情感的满足、文化的认同等.过度地将记忆让渡给机器会造成学校教育中记忆的价值功能被轻视、文化内涵被剥离、情感维度被削减等.在智能时代,学校应该对智能机器扬长避短,明确智能机器参与记忆建构的范畴和边界,积极发挥人工智能"活化"记忆和拓展"记忆之场"的作用,促进学校更科学、更系统地构建记忆.

    智能时代记忆记忆之场社会框架文化

    中小学如何科学制定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裁量基准的启示

    段斌斌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制定实施细则是推动教育惩戒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但要不要以及如何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却困扰着中小学管理者.裁量基准理论为实施细则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适切的理论框架和智识启发,通过分析18份实施细则的文本发现,实施细则的制定者主要采用情节细化、效果格化、程序制式化等技术将法定范围内的裁量权予以细化,使惩戒情形更具体明确、惩戒幅度更科学合理、惩戒正义更加看得见,但也存在惩戒情形的细化未遵循法律保留和法益等同性规则、惩戒方式的格化违背上位法规定和比例原则、制定程序的空转减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为此,应通过修改规章来限缩教育惩戒裁量基准,适度压缩学校在惩戒情形和方式上的裁量权,规范纪律处分的适用条件和情形,落实师生和家长参与并加大合法性审查.

    教育惩戒实施细则裁量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