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吴弦光、李建军

月刊

1006-9771

cjrtponline@263.net

010-67567673,87569723

100068

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方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宣传全面康复为宗旨,反映康复医学等方面的重大进展,促进学术交流。同时,不断增加社区康复内容。杂志以专题为特色,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残疾数据政策、标准体系与数据应用研究

    杨亚茹邱卓英王忠彦陈迪...
    1365-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国际残疾数据政策和标准,以及残疾数据在政策制定、服务优化和社会包容性发展中的应用;明确国际残疾数据政策、标准体系以及残疾数据应用对发展残疾相关服务的重要性.方法 通过政策内容分析和数据标准体系的研究,探讨联合国(包括联合国统计司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残疾数据政策架构、标准体系以及数据互操作性和融合的技术路径.结果 国际组织根据各自职责建立了残疾数据的政策架构,涉及数据与服务发展、数据标准、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等内容.国际社会建立了残疾数据标准体系,用于残疾数据的采集、编码、交换、互操作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融合与应用等领域.构建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等国际健康分类标准架构的标准化残疾数据标准体系,能够确保跨国的残疾数据政策一致性和残疾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可比较性,进而推动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残疾相关服务的发展,精确识别残疾人的服务需求,并优化服务供给,从而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结论 国际残疾数据政策和数据标准的构建与实施推动了残疾数据标准化、互操作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在残疾数据中的应用,促进了在残疾数据领域的国际合作和跨行业数据融合,进一步推进了数据驱动的残疾服务的发展,确保残疾人平等享有服务资源的机会,提升了残疾服务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残疾数据政策残疾数据标准体系数据驱动残疾服务

    我国家庭照护者支持性政策研究:基于PMC指数模型

    徐文坤王冲杨卓雅仲亚琴...
    1376-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我国出台的针对照护者的支持性政策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其政策结构和内容,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以我国近10年国家层面出台的家庭照护者支持性政策为研究对象,使用ROSTCM 6.0软件对政策中针对照护者部分进行文本挖掘.根据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指标设计方法,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服务6大构成要素理论建立二级指标,对相关政策进行分析.结果 各政策的PMC指数平均7.38,优秀政策7项,可接受的政策3项.在政策公开、政策受体和政策功能方面,覆盖相对全面;在激励约束方面,对家庭照护者的支持性建设尚显不足.结论 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在支持家庭照护者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需要减轻家庭照护者负担,完善照护者相关福祉政策.

    老龄化家庭照护者政策评价政策建模一致性

    基于ICF构建综合性职业康复服务流程:理论架构与方法

    胡志活吴孟杰陈芷莹杨亚茹...
    1383-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架构和工具,通过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职业康复服务体系,对职业康复服务进行流程再造,以实现职业康复与其他康复服务的融合发展,提升残疾人的整体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职业康复服务体系,提供功能导向的全人整体康复服务.方法 基于ICF架构和工具,对职业康复流程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特点并且系统应用基于ICF的工具,建构了职业康复流程,包括功能评估与康复目标确定、康复方案制定、多学科干预的实施、结局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以及长期跟踪和支持.结果 基于ICF架构和运用ICF的工具,根据残疾人职业康复机构的特点和工作性质,构建了五步骤的职业康复流程,详细定义了各流程的主要活动内容,确定了运用的ICF工具以及运用方法.职业康复流程再造能够显著提升多学科综合康复的效率和质量.ICF架构和工具是多学科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的理论基础和平台,根据不同的职业康复流程,规范性运用基于ICF的工具可以确保制定科学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并且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ICF工具的使用还可以整合职业康复与其他康复服务,实现不同康复服务和不同康复机构间的协同.结论 本研究基于ICF架构对职业康复流程进行了再造,建构了基于ICF的职业康复流程,包括以下5个关键流程:功能评估与康复目标确定、制定个性化整体康复方案、多学科团队实施综合干预策略、结局评估与生活质量评估以及长期跟踪与支持服务.运用ICF架构与工具,再造康复机构的职业康复服务流程,构建了整合的康复服务体系,提供功能导向的综合康复模式,残疾人能够获得全生命周期的全人康复服务.建立基于ICF的通用语言和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各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同时也为跨机构的服务整合提供了标准化工具,有助于实现不同康复机构之间的顺畅协作和信息共享,确保残疾人在不同康复阶段和机构之间的顺利过渡,确保康复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职业康复整体康复流程再造

    健康服务视域下体育康复养生本科专业建设:基于ICF和RCF

    杨剑石孝宇张园
    1391-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分析体育康复养生专业人员的学科知识架构以及核心胜任力要求,明确该专业人员在健康与康复领域中所需的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质量康复人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WHO全球健康人力资源胜任力架构出发,采用ICF和RCF的理论与方法,对体育康复养生专业人员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5个核心胜任力领域以及信念与价值观领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体育康复养生专业人员的胜任力内容.为体育康复养生专业建设提供理论.结果 在健康服务视域下,将体育融合健康服务连续体的预防、干预、康复和健康促进4个环节.体育康复养生专业是健康相关服务的应用学科领域,重点聚焦于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体育康复养生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跨行业、综合性的交叉领域,涵盖体育科学、健康科学、康复科学、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ICF作为理解和描述健康、功能与残疾的科学框架,为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基于WHO的全球健康人力资源架构和RCF,本研究构建了体育康复养生专业人员的核心胜任力架构.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胜任力架构,构建体育康复养生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总体目标是在大健康服务架构下,培养掌握现代健康服务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体育与健康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工作模式下,为各类人群提供多样性和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服务.不仅如此,还具备职业发展潜能,通过升学或者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研究能力.结论 体育康复养生专业的设立因应体育与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从学科发展看,该学科是体育科学、健康科学、康复科学以及健康管理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结果.本研究基于ICF的理论架构,构建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体育康复养生学科体系,整合了体育科学、康复科学、健康科学和健康促进学科的多学科融合成果.基于RCF构建了体育康复养生专业人员的核心胜任力架构,为发展体育康复养生专业教育提供了胜任力标准.

    体育康复养生专业建设适应性体育

    基于ICF和RCF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

    余俊武丁忠冰傅青兰李海舟...
    140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分析并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治疗技术课程架构与内容体系.方法 采用教育心理学和课程论的方法,运用ICF和RCF,构建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系统性分析现有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的内容,识别出课程内容相关的ICF和RCF核心要素.通过课程模块设计,将这些核心要素融入理论课程、技能实训和实践课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课程结构.结果 结合ICF和RCF,构建了一个涵盖理论课程、技能实训和实践课程的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该体系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康复评估和治疗技术,培养其临床决策能力和多学科协作能力.ICF架构的引入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运动治疗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运用RCF设计胜任力导向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发展全方位的职业胜任力.结论 结合运用ICF和RCF,分析并构建了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ICF分类架构,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和健康理论,确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内容涉及身体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以及环境因素3个层面,课程内容要覆盖功能的分析、评估以及功能干预等相关的内容.RCF为建立胜任力导向的课程提供了理论架构与方法,在开发课程模块时强调了根据核心胜任力架构建立各课程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临床实习等不同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胜任力和职业素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胜任力架构高等职业院校运动治疗课程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刘叶陈迪秦晴及翔...
    1407-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自建库至2024年8月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患者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7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等绘制知识图谱.结果 共纳入文献485篇,其中中文201篇,英文284篇.中、英文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文献作者分别是屈云和Rocco Salvatore Calabro.发文量最多的中、英文文献机构分别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IRCCS Bonino Pulejo.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结果表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康复中的中、英文关键词较为一致,主要有偏瘫、平衡功能、上肢功能、认知功能.中文突现强度比较高的关键词包括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上肢功能等,英文突现强度比较高的关键词包括上肢、认知障碍、环境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肢体功能康复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治疗的研究.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仿真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肢体功能康复领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提升患者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在与数字疗法、脑机接口等新技术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上肢功能.

    脑卒中虚拟现实文献计量学

    经颅超声刺激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

    何惠芳龚翔王喜荟朱思思...
    1420-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颅超声刺激(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TUS在神经康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采用VOSviewer 1.6.20和CiteSpace 6.2.R1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247篇文献,其中中文124篇,英文123篇,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韩国为英文文献的高产国家.中文高频关键词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帕金森病、脑卒中、临床疗效;形成的关键词聚类包括经颅超声、神经调控、上肢功能和帕金森病;出现的突现词包括康复、神经功能、超声治疗、闭环控制、低强度.英文高频关键词包括聚焦超声、深部脑刺激、经颅磁刺激、血脑屏障、丘脑切开术;形成的关键词聚类涉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超声波成像、经颅磁刺激、丘脑切开术、超声;出现的突现词有特发性震颤、神经刺激、直流电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结论 TUS在神经康复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主要关注其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研究需深入探讨TUS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并促进个性化治疗的发展.

    经颅超声刺激神经康复文献计量学

    我国智能康复发展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虎军王靖萱王炳龙胡志民...
    1428-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智能康复的发展研究现状和前沿趋势.方法 检索从 2014年至 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智能康复为主题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6.2.R4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计纳入文献1 861篇.我国智能康复领域的年度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到最高值为659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上海理工大学.高频关键词包括脑卒中、康复训练、机器人等,突现词包括早期干预、新生儿、脑性瘫痪等.结论 智能康复领域年度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人工智能、脑卒中和智力发育等是研究的重点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关注特殊人群康复需求,可能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

    智能康复文献计量学

    脑梗死恢复早期患者肘关节屈伸任务下皮质激活特征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研究

    蒋金金张玉婷王璐怡汪杰...
    1436-1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恢复早期的脑功能重组.方法 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住院的右半球脑梗死患者20例(试验组),病程2~4周,左侧重度偏瘫;2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被试完成模块设计左侧屈肘任务,进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检查;对照组只完成1次检查;试验组每2周检查1次,共5次,计算偏侧化指数;并于每次检查前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FMA-UE评分逐渐上升(P<0.05);偏侧化指数显示,试验组全脑、初级运动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由右侧优势逐渐趋于平衡,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由平衡转为右侧优势,前运动皮质从右侧优势转为左侧优势.结论 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随着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多数运动皮质区从患侧优势激活逐步转为左右平衡激活;但少数脑区可能转变为健侧或患侧优势激活.

    脑卒中运动功能脑激活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偏侧化指数

    认知障碍老年人身体活动、认知功能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基于静息脑电的中介效应分析

    马晓晨李淑璠贾舒祺刘聪...
    1442-1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静息脑电(EEG)分析认知障碍老年人身体活动、睡眠质量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特异性EEG指标在身体活动影响睡眠质量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4年3月至5月,于上海市松江区辰富佳苑、蔷薇九里社区和金山区鲁堰社区招募137例认知障碍老年人,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国际身体活动问卷短卷(IPAQ-SF)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并采集5 min EEG信号.结果 不同认知障碍程度老年人的PSQI评分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t=-7.400,P<0.001).PSQI总分与MoC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2,P<0.001),与身体活动水平(PAL)呈显著负相关(r=-0.363,P<0.001).θ(F3、F4)功率值与PSQI总分和PAL均呈显著相关(P<0.01).身体活动可通过θ(F3+F4)功率值的部分中介(效应量-0.0004,95%CI-0.0007~-0.0002)路径对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产生影响.结论 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身体活动水平越高,睡眠质量越好.身体活动可通过影响θ(F3+F4)功率值间接影响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睡眠质量.

    身体活动睡眠质量认知障碍老年人静息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