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行者

    陈翔黎志宏
    2015-2017页

    脓毒症免疫抑制与肠道菌群失调

    郭禹彤张华莉成丽琴刘德培...
    2018-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期脓毒症患者长期的免疫抑制是其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持续的免疫抑制不仅不利于对原始感染源的控制,还增加多重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二次感染的风险.逆转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对于改善其生存率具重要意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个体对脓毒症的易感性.本综述旨在探讨脓毒症免疫抑制的机制,分析肠道菌群在其中的角色,特别是对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形成和进展的可能影响.

    脓毒症肠道菌群失调免疫抑制

    人类宏基因组变异与疾病发生及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冼晓颖周宏灏张伟
    2029-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肠道微生物在影响宿主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多数是在属水平或种水平上探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对宿主健康的影响,但这种水平的分辨率可能不足以全面了解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微生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包括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s)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nts,SV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这些遗传变异可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组成、功能等方面的改变,进而影响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次提出药物宏基因组学概念,并系统综述了人类宏基因组变异对宿主生理调节、疾病进展和个体化药物治疗响应的影响,以期了解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复杂的关系,为研究肠道微生物基因多态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参考,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的个体化医疗探索提供方向和依据.

    药物宏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结构变异个体化医疗

    溶瘤病毒助力肿瘤免疫治疗

    杨钰婕王忆安吴洁龚朝建...
    2037-2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其中,免疫治疗因为其应用范围广、效果好、副作用低等优势,在肿瘤治疗领域广受关注.但是一些肿瘤中存在免疫激活机制缺陷,即我们常说的"冷肿瘤",限制了免疫治疗的效果.溶瘤病毒是经基因改造后的一类发挥抗肿瘤作用的病毒,因其具有优秀的免疫激活功能而广受关注,可以使"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目前研究发现溶瘤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提升组织的免疫原性,上调肿瘤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的表达,以及通过溶瘤病毒的病毒特性激活免疫反应.此外,它们还可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加持下进一步募集肿瘤浸润T细胞、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诱导多能T细胞.因此,我们认为溶瘤病毒将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优秀协助者,能很好地放大免疫治疗的抗肿瘤效果.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目前溶瘤病毒的免疫激活机制,并结合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溶瘤病毒在免疫治疗中强大的抗肿瘤效果.

    溶瘤病毒免疫逃逸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病因和神经生物学机制

    张竞贾相斌夏昆郭辉...
    2051-2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研究孤独症病因学、探索防治新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孤独症病因复杂,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参与其中.对孤独症风险基因功能的系统研究,发现了潜在的神经生物学病理机制和共同信号通路.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在孤独症病因学中的重要作用也被逐步揭示,将为孤独症研究提供一个全新切入点.此外,动物模型的运用推动了孤独症病因学研究、药物开发等领域迅速发展,开发新的动物模型十分必要.对孤独症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促进生物标记物或治疗靶点的发现,为孤独症"早诊断、早预警、早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必要支持.

    孤独症谱系障碍遗传病因神经环路分子通路动物模型

    突触囊泡蛋白2A PET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陈大吉江泓
    2068-2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元或其髓鞘渐进性退变而导致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大类疾病,常见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新的检测技术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病情评估意义重大.突触丢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评估突触密度损失的区域分布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靶向突触囊泡蛋白2A(synaptic vesicle protein 2A,SV2A)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提供了直接检测活体突触密度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影像标志物之一.本综述系统总结了SV2A PET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神经退行性疾病突触密度突触囊泡蛋白2A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影像标志物

    免疫与代谢:网络调控、取舍权衡与机体稳态

    刘娟宏刘峰
    2079-2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的维持和延续依赖于两大基本活动:能量获取与感染防御.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生物体不得不通过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来实现最佳资源分配.这些生命活动和最佳资源分配策略依靠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协同作用,二者之间维系着一种精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保障了生物体对外界感染的有效防御,同时确保了能量转化的高效率,确保生命体健康状态.然而,长期的营养失衡或持续性炎症状态可能会破坏这种平衡,成为多种代谢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因此,深入理解免疫与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阐释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综述梳理了免疫系统与代谢系统之间网状交织和取舍权衡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免疫细胞如何通过代谢途径调节其功能,以及代谢状态如何影响免疫应答.此外,本综述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群对免疫和代谢平衡的影响,阐明通过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形成肠道菌群-代谢能量-免疫炎症轴从而调控机体的健康稳态.最后,我们概述了针对免疫与代谢平衡干预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为预防和治疗代谢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视角.

    代谢调控免疫调控肠道菌群取舍权衡炎症

    骨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罗湘杭郭乔月熊津铭
    210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是机体的主要支撑框架,兼具钙磷储存库及造血作用.此外,作为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骨在机体能量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骨组织内各种细胞可分泌多种骨源性分泌因子调节局部代谢功能,并通过血循环作用于远处靶器官,调节糖脂代谢状态和机体能量平衡.骨的内分泌功能揭示了多种代谢性疾病的潜在病理机制,对骨质疏松症、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骨和骨源性分泌因子在调控机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能量代谢骨源性分泌因子骨代谢代谢性疾病

    受精障碍导致人类不孕不育的遗传机制

    戴菁黄依连林戈
    2112-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超活化的精子和卵母细胞相互识别、融合,精子激活卵母细胞后形成原核,最后发育成受精卵.授精后卵母细胞内无原核形成或原核数异常,则称为受精障碍.受精障碍是由精子和/或卵母细胞的缺陷所导致的.调控精子超活化的C4TSPER家族基因突变,精子顶体反应相关基因ACR和KCNU1突变,卵母细胞透明带相关基因ZP2突变均会造成精卵识别/融合障碍.精子中影响PLCζ及其定位的相关基因突变(PLCZ1,DPY19L2,SPATA16,PICK1,SPACA1,ZPBP1,CSNK2A2,CCDC62,ACTL9,ACTL7A,IQCN)导致卵母细胞激活障碍.卵母细胞中皮质反应相关基因ASTL突变,卵母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编码基因WEE2突变,RNA结合蛋白编码基因PATL2突变,皮质下母源复合物相关基因突变(TLE6,NLRP2,NLRP5),减数分裂双链DNA断裂形成基因REC114突变,纺锤体组装相关基因TUBB8,CDC20突变导致原核形成障碍.利用精子参数检测、形态检测、顶体酶活检测、卵母细胞激活试验及精子PLCζ检测等对受精障碍患者的检测可对其进行亚型分类,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实现该类患者的精准诊疗.

    受精障碍基因突变不孕不育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技术

    人源类器官表型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张文雕殷星宇古海霞黄舒琪...
    2125-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源类器官(human organoids)是一种体外培养的三维细胞模型,具有类似人体器官的多种细胞类型和组织结构,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模拟人体器官发育过程等特征.因此,人源类器官被广泛应用于发育、疾病机制、药物筛选和药物毒理等研究.本文回顾了使用表型组学研究人源类器官的方法和进展,并对人源类器官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展望.

    三维人源类器官表型组学药物筛选疾病研究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