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去泛素化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潜在治疗靶点

    赵明久谷梦瑶骆文君张梦迪...
    2143-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抗核抗体大量产生、多器官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沉重负担.尽管SLE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表观遗传调控和翻译后修饰在该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科学家的关注.其中,泛素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修饰方式,在维持蛋白质稳态和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去泛素化酶通过调控关键靶点蛋白质的稳态,对SLE的发病机制和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综述回顾SLE与蛋白质去泛素化的已有研究,旨在为SLE新治疗靶点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去泛素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自身免疫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秦莉伍俊儒刘雨晴龚颖璇...
    2154-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内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影响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25%~40%的NAFLD合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并且CVD是此类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但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全面了解NAFLD与CVD的关系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存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性综述NAFLD与CV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NAFLD综合干预对CVD风险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NAFLD患者发生CVD的风险,并采取防治措施,从而改善心血管不良预后.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内源逆转录病毒在肿瘤和人类其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李书瑶张敬恒冉致黄璨华...
    216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源逆转录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s,ERVs)是在物种进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外源逆转录病毒感染并整合至宿主基因组所遗留的原病毒序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类(Homo Sapiens)基因组中的人内源逆转录病毒(human endogenous retroviruses,HERVs)既可以调控胚胎发育,也与肿瘤、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对HERVs的起源和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恶性肿瘤、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的功能予以综述,重点讨论HERVs在肿瘤中的双面作用.这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HERVs的各项生理和病理功能,探讨其作为潜在新型生物标志物与干预靶点的前景,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人内源逆转录病毒肿瘤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毒拟态肿瘤特异性抗原

    色素颗粒是皮肤型红斑狼疮的敏感性皮肤镜特征

    鲁丽霞赵雪陈明亮陈翔...
    2181-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肤型红斑狼疮(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CLE)的病变具有高度异质性.因为它是根据常见的临床特征和相似的治疗反应进行分类的,病变主要以瘢痕愈合为主.所以CLE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皮肤镜检查可以实现早期诊断并且有助于评估已有病变的病情.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90例确诊为CLE的病例,并进行了病理活检和皮肤镜检查.统计病例获得了详细的人口学信息、病理和皮肤镜检查数据,分析发现,色素颗粒、多形性扩张的血管、毛囊角栓和白色无结构区/白色纤维条索是诊断CLE最有特征的皮肤镜表现.多形性血管主要包括蛇形、点状、线状、螺旋状和发夹状等.血管的分布模式主要是在毛囊周围,即红点征,其他分布模式包括局灶分布模式、均匀模式、中心模式、周围分布模式.

    皮肤型红斑狼疮色素颗粒皮肤镜组织病理

    核因子-κB相关信号在肾透明细胞癌中与预后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符颖向宇曾梦汝龙谦...
    2188-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尚缺乏准确的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层策略来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预后.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κB)基因家族是一组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转录因子.我们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集进行分析,鉴定了9个与预后相关的NF-κB相关基因(NF-κB-relatedgenes,NRGs).采用LASSO和Cox回归构建了NF-κB相关评分(NF-κB-related score,NRS)模型,并通过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CGC)数据集进行验证,从而预测ccRCC患者生存的新的生物标记物.使用R软件(版本4.0)进行相关分析,探究NRGs与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临床相关性、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抗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NRS分数与肿瘤免疫微环境、致癌途径以及ccRCC中的免疫治疗和药物敏感性显著相关.最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验证786-O ccRCC和HK-2细胞中9个NRGs的表达,观察到这9个NRGs基因在肿瘤细胞786-O细胞和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中呈现差异表达.通过过表达TLR9,行CCK8细胞活性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LR9对于ccRCC化疗辅助用药环磷酰胺敏感性的影响.总之,本研究建立了一个NRS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利用NRS来预测ccRCC生存和治疗的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核因子-κB肾透明细胞癌生物信息学分析肿瘤免疫微环境药物敏感性

    甲醇胁迫培养下稀土元素镧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

    王菁妍翟星宇陈浩彭璇...
    2208-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稀土元素镧(Lanthanum,La3+)在工业、农业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研究表明,La3+在细菌甲基营养代谢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扮演的角色知之甚少.通过结合培养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本研究揭示了添加La3+后人体肠道菌群的反应动力学.我们以甲醇为唯一碳源的强选择性硝酸盐培养基(ni-trate minimal salts,NMS)对收集到的肠道菌群样品进行培养,并测定了La3+添加组(以下简称La组)与对照组(con-trol,以下简称Con组)的群落组成变化.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培养后,甲基营养菌嗜甲基菌科(Methylophilaceae)是科水平上的优势菌,而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sp.)是属水平上相对丰度更高的类群.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a3+后降低了培养样本中细菌种群的物种多样性,并引起了样品中物种组成的显著变化.值得注意的是,La3+的加入还促进了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 sp.)与其他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证实了甲基营养菌在肠道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中的重要性,同时为揭示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碳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镧元素肠道菌群动态嗜甲基菌科(Methylophilaceae)培养组学高通量测序

    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