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粮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粮油学报
中国粮油学报

胡承淼

月刊

1003-0174

lyxuebao@163.com lyxuebao@yahoo.com.cn lyxuebao@ccoaonline.com lyxbao@126.com

68357507

100037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

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科技刊物。刊登谷物、食用油方面的学术论文,报道粮油资源选育、贮藏、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粮油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读者对象为粮油食品加工专业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糖基化修饰对小麦面筋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侯天宇李晓鸾侯向楠田雅涵...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物过敏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为探究一种有效的降低小麦致敏蛋白致敏性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与小麦致敏蛋白进行糖基化反应制备复合物,并利用SDS-PAGE、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对糖基化反应前后小麦致敏蛋白的致敏性差异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糖基化修饰降低了小麦面筋蛋白的致敏性,对麦醇溶蛋白致敏性的影响效果强于麦谷蛋白.半乳糖作为糖基供体时降低致敏性的效果比葡萄糖、果糖的效果显著,葡萄糖和果糖效果相当.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小麦致敏蛋白致敏性和研发低致敏性小麦制品提供一种新的参考方法.

    小麦致敏蛋白糖基化反应接枝度致敏性评价

    控制无麸质食品血糖生成指数的策略

    罗丹王朝敏桑梓晴谢强...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乳糜泻和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对低血糖生成指数(GI)无麸质食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文章综述了原料如谷物(大米、小米、燕麦)、伪谷物(荞麦、藜麦、苋菜籽)、豆类等、外源改良剂如蛋白质、脂质、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多酚等和加工方式对无麸质食品GI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开发低GI无麸质食品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旨在为生产营养均衡和口感良好的低GI无麸质食品提供参考,并满足乳糜泻患者多方面消费需求.

    低血糖生成指数无麸质食品乳糜泻谷物功能食品

    无麸质食品的研究现状与风险管理

    谢强范家兴罗丹陈晨...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乳糜泻和麸质过敏发生率逐年上升,无麸质食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全麸质食品,无麸质食品价格高昂,且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较差,难以完全满足患者的膳食和健康需求.文章综述了无麸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无麸质食品种类与来源、加工方式、缺点与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无麸质食品研究的瓶颈与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乳糜泻或食物过敏的预防与控制,无麸质食品的改良与创新,以及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无麸质食品原料加工方式风险管理

    不同改性技术在无麸质荞麦食品中的应用

    黄志杰贾鑫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荞麦作为重要的无麸质谷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是乳糜泻和麸质过敏患者重要的饮食来源.荞麦中淀粉含量高,缺少面筋蛋白,口感粗糙苦涩,导致其加工出的产品存在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差等缺陷,从而限制了荞麦类作物的加工品质与应用价值.为了开发优质的无麸质荞麦产品,需要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提高荞麦的加工食用品质,开发出满足不同人群营养特性的荞麦食品.文章综述了生物酶催化、微生物发酵、胶体复配、挤压膨化、超高压处理、超微粉碎在荞麦加工中对其质构特性、流变特性、感官特性、营养特性的影响.旨在推动我国荞麦产业的发展,针对麸质过敏等特殊人群,开发多种品质良好、营养俱佳的荞麦制品.

    荞麦无麸质谷物加工品质应用价值

    无麸质饮食营养改善生物策略:乳酸菌发酵

    付文慧王睿粲谢强陈晨...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严格无麸质饮食是麸质相关疾病患者的唯一治疗方式,大量研究指出无麸质饮食目前存在营养不均衡、麸质意外暴露等风险.乳酸菌发酵作为传统且安全的食品加工方式,正被应用于无麸质食品的制作,研究表明乳酸菌能通过体外发酵及体内定植的方式改善无麸质食品的营养品质.文章从乳酸菌发酵提升无麸质食品营养及其对麸质相关疾病患者的体内益生作用2个方面展开综述,拟为建立乳酸菌干预的无麸质饮食营养改善生物策略提供支撑.

    无麸质营养乳酸菌发酵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热稳定性及底物特异性改造策略

    秦立晔刘晓萌王寿南张晓琳...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及其衍生物是污染范围较大的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及其副产品中,对饲料行业和畜牧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技术对ZEN及其衍生物进行降解和脱除是未来解决ZEN污染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发现的ZEN降解酶热稳定性差,催化效率低,难以满足工业生产中高温、酸、碱等极端条件的需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蛋白质工程提升ZEN降解酶热稳定性和底物特异性的改造策略,阐明ZEN降解酶改造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开发ZEN降解酶的工程改造提供参考.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热稳定性底物特异性分子改造

    谷蠹气门的超微结构研究

    杨宁孙晟源孙德宏陈二虎...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气门位于体壁的一个凹陷内,由体壁特化而成,是昆虫气管系统与外界相关联的门户,然而针对储粮害虫气门的超微结构研究还鲜有报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谷蠹末龄幼虫和成虫气门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谷蠹幼虫体表共有9对气门,前胸1对,腹部8对,气门位于背部两侧,每对气门均为有效气门,属于多气门型,且均为内闭式气门,胸部气门明显大于腹部气门,前胸气门长轴直径为(13.23±1.25)μm,腹部1~8节气门长轴直径在5.38~10.89 μm之间.其胸部和腹部气门外观均呈不规则圆形,气门内部的筛板呈尖刺状;成虫共有6对气门,胸部2对,腹部4对,中胸和后胸的侧膜以及腹部1~4节侧膜上各1对气门,均为内闭式气门,气门从胸部到腹部逐渐变小,中胸气门长轴直径为(19.09±2.00)μm,腹部各节气门长轴直径在11.04~17.78 μm之间,但腹部第3节除外,其气门长轴直径大小为(15.13±1.28)μm,与腹部第1节相似,胸部气门和腹部1~3节气门外观呈半圆形,腹部第4节气门呈长椭圆形,筛板呈褶皱状.本研究获得了重要储粮害虫谷蠹幼虫和成虫气门的超微结构,初步解析了谷蠹2种虫态的气门结构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气门与谷蠹的呼吸活动、能量代谢、磷化氢抗性以及低氧气调耐受性等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丰富鞘翅目昆虫气门结构数据库.

    谷蠹扫描电镜气门结构

    14种植物精油和1,8-桉叶素对印度谷螟幼虫熏蒸活性研究

    陆驰宇袁志周王思袁梦宇...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绿色、环保、安全的植物源杀虫剂,测试了 14种植物精油对印度谷螟幼虫的熏蒸活性,其中以蓝桉叶油效果最佳,熏蒸24、48、72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45%、89.54%、96.15%,显著高于其他精油.随着熏蒸时间的延长,蓝桉叶油对印度谷螟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逐渐降低,熏蒸12 h时LC50值为55.16 μL/L,熏蒸72 h时降为38.20 μL/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蓝桉叶油的主要组分进行分析,共从中鉴定出13种组分,其中1,8-桉叶素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达到了 52.61%,为蓝桉叶油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测试了 1,8-桉叶素对印度谷螟幼虫的熏蒸毒力,熏蒸12、24、36、48、60、72 h的LC50值分别为37.95、34.55、30.73、28.15、25.31、21.82 μL/L,不同熏蒸时段1,8-桉叶素的LC50值均低于相应时段蓝桉叶油的LC50值,与蓝桉叶油相比,1,8-桉叶素对印度谷螟幼虫具有更强的熏蒸作用.本研究表明蓝桉叶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素对印度谷螟幼虫均具有较好的熏蒸活性.

    植物精油印度谷螟幼虫熏蒸活性蓝桉叶油1,8-桉叶素

    粮油及其加工副产物中真菌毒素全产业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施晶晶李爱科王薇薇何贝贝...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菌毒素是由真菌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如何在粮食种植、储运、加工及利用的全产业链上防控霉菌毒素污染是粮食和饲料行业面临的难题.迄今为止,虽有技术措施可以防控或部分脱除霉菌毒素,但粮食生产加工利用多个环节的综合策略将能更有效地防控污染风险.文章综述了育种防控、田间管理防控、储藏防控、加工脱毒以及脱毒剂研发等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推动真菌毒素全产业链防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霉菌毒素全链条防控育种杀菌剂脱毒剂

    Ag+/Cys介导的核酸探针级联荧光信号免疫检测法测定玉米和大米中黄曲霉毒素B1

    李亚楠解立斌陈佳韩爱云...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葡萄糖氧化酶(GOx)催化Ag+/Cys介导的富G-ssDNA/Tb3+核酸探针体系引发荧光强度变化为方法学基础,开发了一种新型ELISA双重级联荧光信号放大系统,对葡萄糖氧化酶具有高的灵敏度响应(低至0.05 μg/mLGOx).将此体系与对GOx负载的纳米微球为信号探针的磁分离免疫体系相结合,建立了一种用于食品中AFB,的高灵敏的双重级联信号放大的荧光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对AFB1的检出限为0.05 ng/mL,在加标的玉米和大米样品中,添加回收实验结果表明,AFB,的回收率在85.09%~105.2%之间,变异系数(CV)值为 6.8%~15.7%.

    黄曲霉毒素B1(AFB1)富G单链DNA铽离子(Tb3+)抗体荧光免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