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美容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美容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中国美容医学

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朱宏亮

半月刊

1008-6455

zgmryx@163.com;yishi010@163.com

029-82218513;010-60700772(北京办公室)

710043

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西安市188号信箱)

中国美容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esthetic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美容医学》是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6月,原名为《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以后根据学术发展需要和有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于1998年第1期更名为《中国美容医学》,同年11月获得正式刊号:ISSN 1008-6455,CN 61-1347/R, 由国家卫生部主管,双月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此后由于原主办单位西安医科大学合并入西安交通大学,主管单位则由国家卫生部改为国家教育部。《中国美容医学》第四届编委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近100名,大多数是美容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学术权威和著名学者。大会确定了“聚学术精华,塑期刊精品”的办刊思路,会后对期刊从封面设计到版式装帧都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对栏目设置也做了更为合理的调整,使得期刊更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为期刊的定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美容医学》在国内外众多美容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与热情帮助下,历经四届编委的共同努力,期刊学术质量明显提高并受到广泛好评,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6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2003年荣获全国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4年先后被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列为收录期刊,迈出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中国美容医学》始终坚持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原则,坚持规范化出版和科学、严谨、高效、快捷的工作态度,坚持“团结、求知、创新、争优”的企业文化精神,旨在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容医学学科服务,促进科研,面向临床,加强各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反映该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传播与交流国际国内美容医学的新业务、新技术、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指导和帮助读者提高专业修养和技术水平,增进学科的发展建设。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学科动态、整形美容外科、眼耳鼻美容、口腔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皮肤与激光美容、中医药美容、综述、讲座、前沿追踪和国外美容医学信息等。读者对象为美容医学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专业美容师、以及从事美容医学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中国美容医学》作为美容医学专业的全学科性期刊,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多个学科及综合性边缘学科,内容新颖,信息广泛,具有刊发周期短、理例兼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等特点。美容中医药和皮肤激光美容栏目的设立使其更加具有中国特色并完善了学科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促进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发展与繁荣中国的美容医学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分子水杨酸对兔耳痤疮模型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杨力刘尚可林新瑜罗霞...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超分子水杨酸对兔耳痤疮模型p38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方法:将30只实验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组、30%SA组、夫西地酸组、模型对照组,每组6只,并予以相应外用药物干预,连续4周,并分别于用药2周后、用药4周后检测p38MAPK、NF-κB、IL-1β、IL-8蛋白的表达.结果:结果显示,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各组的p38MAPK、NF-κB、IL-1β、IL-8均呈下降趋势.用药前,各组间p38MAPK、NF-κB、IL-1β、IL-8蛋白表达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周后,2%SA组、30%SA组、夫西地酸组p38MAPK、NF-κB、IL-1β、IL-8低于模型对照组(P<0.001);三个用药组之间p38MAPK、NF-κB、IL-1β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组IL-8低于30%SA组、夫西地酸组(均P<0.05);30%SA组与夫西地酸组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三个用药组p38MAPK、NF-κB、IL-1β、IL-8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2%SA组、30%SA组p38MAPK、NF-κB、IL-8低于夫西地酸组(P<0.05),2%SA组IL-8低于30%SA组(P<0.05);2%SA组与30%SA组p38MAP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A组、30%SA组与夫西地酸组IL-1β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SA组IL-1β低于30%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分子水杨酸可通过抑制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疗效也在逐渐增加,并优于夫西地酸.

    痤疮兔耳痤疮模型超分子水杨酸抗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

    血清正五聚蛋白3对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诊断效能研究

    李成志乔维龙鲁文王静...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对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ecrotizing soft tissue infection,NSTI)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行急诊手术治疗的158例疑似NST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诊断结果将其分为NSTI组(97例)和非NSTI组(61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97例作为健康组.比较NSTI组、非NSTI组入院即刻和健康组体检时血清PTX3、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绘制健康志愿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NSTI的诊断效能.另观察NSTI组患者入院即刻、入院第2天、第3天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并统计NSTI组患者住院天数、截肢率、死亡率.另外,根据术后诊断结果将NSTI组分为坏死性筋膜炎组和气性坏疽组,比较两组不同时刻血清炎症指标水平变化,并观察各指标对坏死性筋膜炎和气性坏疽的诊断效能.结果:NSTI组、非NSTI组血清PTX3、CRP、PCT、ESR、IL-6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NSTI组均高于非NSTI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X3诊断NSTI的灵敏度均高于CRP、PCT、ESR、IL-6;特异度稍低于PCT,但均高于CRP、ESR、IL-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高于CRP、PCT、ESR、IL-6.气性坏疽组血清PTX3、CRP、PCT、ESR、IL-6水平均高于坏死性筋膜炎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TX3诊断坏死性筋膜炎和气性坏疽的灵敏度均高于CRP、PCT、ESR、IL-6;特异度稍低于PCT,但均高于CRP、ESR、IL-6;AUC均高于CRP、PCT、ESR、IL-6.入院即刻、入院第2天、入院第3天血清PTX3、CRP、PCT、ESR、IL-6水平在组间、时间、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3天血清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入院即刻和入院第2天(P<0.05),且气性坏疽组入院即刻、入院第2天、入院第3天血清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坏死性筋膜炎组(P<0.05);气性坏疽组住院平均天数、截肢率、死亡率均高于坏死性筋膜炎组(P<0.05).结论:NSTI患者血清PTX3水平异常升高,且气性坏疽患者均高于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另PTX3对诊断NSTI和鉴别坏死性筋膜炎与气性坏疽的效能均优于CRP、PCT、ESR、IL-6等常规炎症指标.

    正五聚蛋白3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坏死性筋膜炎气性坏疽死亡

    黑白中药通过调节MC1R和RTKs的表达对黑色素代谢的影响研究

    杨波涛贾桂云陈鲲吴跃文...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首乌、女贞子等七味黑色中药和白及、白芷等七味白色中药对豚鼠皮肤组织黑色素合成中黑皮质素1受体(Melanocortin 1 receptor,MC1R)、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法获得中药提取物,用灌胃的方法以14d为周期等量灌胃豚鼠获得背部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法检测实验和对照组MC1R、RTKs蛋白的表达,用Image J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比较不同中药环境对豚鼠皮肤组织的黑色素合成的影响,分析MC1R、RTKs蛋白与黑素细胞代谢三者的变化关系.结果:对MC1R蛋白有抑制作用的白药有白芷、白茯苓、白蔹、白及、白僵蚕、白术,其中白芷、白僵蚕、白术的作用最为明显,对MC1R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黑药有乌梅、黑芝麻、丹参、鸡血藤,其中丹参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该结果显示上述10味中药对黑色素合成有抑制作用,其中白芷、白僵蚕、白术、丹参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中对于RTKs蛋白有抑制作用的白药有白芷、白茯苓、白蔹、白及、白僵蚕,其中白茯苓、白蔹、白及的作用最为明显,具有明显作用的黑药有黑芝麻、丹参,其中丹参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药材颜色与药效之间有一定关系;黑白中药都对MC1R及RTKs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色象中药可能通过调节α-黑素细胞剌激素/黑皮素1受体(Alpha-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Melanocortin 1 receptor,α-MSH/M1CR)、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Stem cell growth factor/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CF/RTKs)信号通路来影响黑素细胞代谢.

    中药色象理论黑白中药黑素细胞黑皮质素1受体受体酪氨酸激酶

    OPG过表达的ADSC对大鼠牙槽后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尹鹏季于琪
    17-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过表达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对大鼠牙槽后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38只,其中6只用于获得ADSC及ADSC OPG过表达转染,鉴定转染情况并观察不同ADSC的形态、成骨分化、成脂分化及增殖能力;其中8只作为对照组,另外24只建立牙槽后槽骨缺损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ADSC组和OPG过表达的ADSC组.6周后,Micro-CT扫描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骨缺损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分析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组织中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通路蛋白表达.结果:携带空载体与OPG过表达慢病毒的转染效率分别为75.23%和79.08%;两种ADSC均为长梭形;OPG过表达ADSC中的OPG蛋白表达水平、增殖能力、成骨能力明显高于正常ADSC,成脂能力明显低于正常ADSC(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牙槽后槽骨缺损体积、RANKL、RAN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ALP、OCN阳性表达率、OPG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ADSC组获得与上述相反的结果;OPG过表达的ADSC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较正常ADSC组更显著.结论:OPG过表达的ADSC能够促进大鼠牙槽后槽骨缺损的修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骨保护素牙槽后槽骨缺损大鼠成脂分化能力成骨分化能力

    A型肉毒毒素联合眶隔膜张力重建术整复松弛型下睑袋

    叶臻叶飞轮卢娅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联合眶隔膜张力重建术整复松弛型下睑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松弛型下睑袋就医者为研究对象,共87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n=47)和对照组(n=40),实验组行BTX-A联合眶隔膜张力重建术,对照组行眶隔膜张力重建术,术后对就医者进行随访,比较下睑袋术后效果、泪沟畸形(Barton分级)、术后外观满意度、手术并发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瘢痕宽度、VSS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及切口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就医者Barton分级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0级和1级(95.74%)高于对照组(82.50%)(P<0.05);治疗后,实验组满意度(95.74%)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眶隔膜张力重建术整复松弛型下睑袋,能够有效消除下睑袋,减少瘢痕增生,改善Barton分级构成,就医者外观满意度较高.

    松弛型下睑袋A型肉毒毒素眶隔膜张力重建术满意度

    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治疗意愿及与其美观感知度的相关性研究

    谢书萍代兴辉岳晓丽周琦...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上睑下垂患者治疗意愿及其与美观感知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2年10月于笔者医院确诊上睑下垂的8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治疗意愿,根据治疗意愿将其分为意愿组和无意愿组,通过黄金美人任务(Golden Beauty Task,GBT)对患者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睑下垂患者治疗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87例上睑下垂患者中具有治疗意愿的有51例,占总人数的58.62%,客观审美判断(Objective aesthetic judgement,OAJ)和主观审美判断(Subjective aesthetic judgement,SAJ)评分分别为(15.23±4.15)分、(14.88±3.76)分,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OAJ(r=0.452,P<0.05)和SAJ(r=0.483,P<0.05)评分与治疗意愿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AJ(OR=1.575)、SAJ(OR=1.739)、年龄(OR=0.142)、性别(OR=0.194)、家庭人均年收入(OR=1.100)均是影响治疗意愿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OAJ、SAJ、年龄、性别、家庭人均年收入的AUC分别为0.743、0.783、0.625、0.606和0.721(均P<0.05).结论:上睑下垂患者的美观感知度越好,治疗意愿越强,同时家庭收入、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着上睑下垂患者的治疗意愿.

    上睑下垂治疗意愿美观感知度问卷调查影响因素

    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青少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的疗效对比

    强军黄静刘猛杨诗永...
    2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对内斜视青少年视功能、斜视度及眼外肌、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cute concomitant esotropia,AACE)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采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Base-out恢复点参数、视功能、斜视度(N-D值),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位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过矫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ase-out恢复点参数与Base-in(BI)恢复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正常视近立体视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斜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眼外肌、血清中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相比,其能提升内斜视青少年正位率,改善视功能情况,有利于临床推广.

    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双侧内直肌后徙术视功能斜视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睑内翻合并倒睫的临床及美学效果评价

    宋昱陆骏李鸿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睑内翻合并倒睫的临床及美学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2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0例先天性睑内翻合并倒睫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双层缝合术矫治,观察组采用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矫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值(Cornea cylinder,CC)、总散光值(Retinography cylinder,RC)、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以及美学评分,回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CC值、RC值、BCV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可有效提高先天性睑内翻合并倒睫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提高眼睑美观度.

    下睑皮肤眼轮匝肌切除术先天性睑内翻倒睫患儿美学效果

    腋窝皱襞线小切口"直观下拿捏翻转"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

    何佑成郝晓艳何林舒茂国...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腋窝皱襞线小切口"直观下拿捏翻转"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6月-2021年6月,笔者科室治疗68例(133侧)腋臭患者.术中顺腋窝皱襞线做一长1.5~2.0 cm切口,组织剪沿浅表脂肪层与浅筋膜间剥离至腋毛区外约1 cm,肩关节充分外展,眼科小弯剪在盲视下修剪皮瓣下脂肪和大汗腺组织;内收肩关节,"直观下拿捏翻转"已剪薄的皮瓣,直视下修剪残余大汗腺组织.自粘弹力绷带"8"字包扎固定.结果:腋臭治疗总有效率为98.49%,并发症发生率1.5%,术后随访1~3年,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采用腋窝皱襞线小切口"直观下拿捏翻转"大汗腺剪除术治疗腋臭,效果良好且并发症较少,方法简便易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腋臭拿捏翻转开放手术小切口并发症

    吲哚菁绿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精确定位在下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中的应用

    周煦川苏学峰马戈甲王文飞...
    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吲哚菁绿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进行下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ular anastomosis,LVA),分析改良定位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0例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以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研究组)和单纯ICG红外显像(对照组)作为定位方法,行LVA治疗,比较术中吻合淋巴管数目、淋巴管寻找时间、淋巴管吻合时间等数据差异.采用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ower extremity lymphedema index,LELI)作为预后指标,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半年淋巴水肿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研究组吻合淋巴管数目高于对照组,淋巴管寻找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管吻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术后半年,两组LEL指数均小于术前(P<0.05).结论:ICG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精确定位具有实时可视、定位精确等优点,可提高吻合淋巴管数目,缩短术中寻找淋巴管时间,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肢淋巴水肿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超显微外科吲哚菁绿亚甲蓝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