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煤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煤炭
中国煤炭

黄盛初

月刊

1006-530X

mt@zgmt.com.cn

010-84657853 8465780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中国煤炭/Journal China Coal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煤炭行业专业期刊。宣传国家工业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报道煤炭工业科技成果,以及世界煤炭工业与煤炭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刮板输送机技术发展历程(二)——国内技术

    葛世荣王俊涛宋智丽李国平...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产刮板输送机始于 1950 年,以仿制苏联刮板输送机为主.1954 年开始定型生产SGD-11 型、SGB-11、SGB-15 型刮板输送机;1958 年试制出可弯曲链板输送机.1970 年,国产SGW-150 型刮板输送机与MLQ1-80 型采煤机、TZ140 型液压支架组成中国第一个采用自主装备的综采工作面.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累计生产煤矿刮板输送机19.43 万台,其中张家口煤矿机械公司生产 60 360 台,宁夏天地奔牛公司生产24 840 台.自 2010 年起,智能化刮板输送机开始起步,2011 年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初级智能化刮板输送机成套设备,2012 年研制成功变频一体电机驱动的中双链刮板输送机,2014 年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具有装载量监测和自适应调速的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2022 年研发出 500 m 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成套装备,输送能力达 3 000 t/h;2023 年研制出世界首套 10m超大采高智能刮板输送机成套装备,输送能力为 8 000 t/h.我国刮板输送机单机平均吨位呈现指数型增长,20 世纪 50 年代的单机平均吨位仅为 5.3t,之后 40 年的刮板输送机处于小型化阶段;2000 年单机平均吨位达到 45 t,进入重型化时期,2010 年达到 75t;之后进入超重型机型阶段,2020 年单机平均吨位达 161 t.

    刮板输送机中国制造采煤工作面技术发展史

    2023-2024年中国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研究报告

    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研究课题组郭建利丁孙亚吴月芳...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 年,我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煤炭产业继续落实能源保供任务,供需形势整体趋于宽松,价格同比有所下降,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整体呈现微幅下跌走势.展望 2024 年,煤炭需求有望在宏观经济复苏回暖的带动下,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受产量增速放缓、进口煤空间难以扩大影响,煤炭供给量增长将趋于放缓.总体看,2024 年煤炭供需形势将呈现略微紧平衡态势,煤炭产业经济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短期内应继续提高我国煤炭增产保供能力,坚持创新发展,解决煤炭行业发展原动力问题,并关注煤炭与新能源的协同发展.

    中矿(北京)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增产保供创新发展新能源

    青藏地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问题研究

    杜进栋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前期深入矿山督导调研、指导帮扶重点县以及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青藏地区矿山企业特征和安全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推动青藏地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认为,作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派驻机构,青海局需立足法定职责,理顺矿山安全监管体制、完善矿山安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监管执法人员培养培训、严格规范矿山安全执法行为、切实提高矿山安全执法效能、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青藏地区矿山企业安全发展对策措施

    绿色技术溢出对晋陕蒙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

    苏红梅张成斌王彩霞韩丽萍...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过程的碳排放占总量的 70%~80%,晋陕蒙地区煤炭生产消费占全国的 60%左右,因此,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进行碳排放强度影响路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运用DDF与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测算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指南》中公布的碳排放主要来源,通过层层分类的方法对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绿色技术溢出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研究发现:2006-2021 年间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呈现波动上升变化趋势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绿色技术溢出与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绿色技术溢出通过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结构和从业人口数量等变量构成的 3 条影响路径降低晋陕蒙地区煤炭行业碳排放强度.

    绿色技术溢出煤炭行业影响路径碳排放强度晋陕蒙地区

    基于"煤电矛盾"问题的煤炭中长期合同辩证研究

    桂俊卿刘平阔郑宽孙千慧...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中长期合同是"煤电矛盾"中的功能性问题,虽然目前政府力推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但针对煤炭契约仍存在诸多认知不足的问题.分析了煤炭中长期合同的优、缺点,梳理煤电定价模式与煤电交易契约的关系,讨论煤炭契约定价方法与价格波动风险对煤电交易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煤、计划电"的定价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煤电矛盾",且该模式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煤炭中长期合同是现阶段有效的治理工具,但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与成本疏导问题;目前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应辅以合理的弹性定价法,并利用煤炭差价合约降低价格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煤电矛盾煤炭中长期合同定价方法价格波动风险

    云南省煤层气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

    李金龙陈志柱薛晓辉邓健强...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发利用好煤层气是实现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路径,云南省煤层气研究起步早但进展缓慢,目前总体处于开发试验阶段.立足国家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鼓励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总体背景,根据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禀赋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实际,综合阐述煤层气产业发展对云南省的重要意义,总结梳理了云南省煤层气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归纳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路径,为行政规划决策以及技术业务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云南省煤层气产业煤层气开发资源经济发展现状

    基于地音监测技术的矿震演化规律及预警模型研究

    王元杰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震是冲击地压孕育及诱发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煤矿矿震灾害地音预警问题,通过现场地音监测数据,对矿震发生前地音活动演化规律和前兆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M-K趋势评估法,建立了矿震发生危险评价预警模型,并进行了效果检验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矿震发生前在生产班和检修班期间,煤岩体内应力受采动影响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导致地音活动具有"波动增长"的前兆模式;危险评价预警模型通过对地音前兆信息给出的定量评价对矿震的发生能够起到较好的预警作用.

    矿震地音监测技术前兆信息M-K趋势评估法预警模型

    密闭采空区不同惰化置换方案效果仿真

    邢震马砺韩安王伟峰...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密闭采空区瓦斯抽采过程中在负压作用下外界 O2 通过裂隙进入采空区易引发煤自燃的问题,常采用抽采的同时注惰性气体以置换抽出的瓦斯的方案,此法可平衡气压、防止外界空气进入采空区,达到防治煤自燃的目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置换过程中相关物理参数流场变化规律,并提出了自由混合置换法、正压置换法、负压置换法、正压负压置换法 4 种方案;以 O2 最大体积分数低于 2%为置换达标标准,对比了 4 种方案下耗费总时长、消耗氮量、通风机运转时间、累计注氮时长等置换成本评价指标,找出可用于置换方案决策的方法,并给出不同地质条件下密闭采空区适用方案.

    密闭采空区惰化置换煤自燃气压数值模拟

    浅埋近煤层群采动"三区"漏风裂隙场时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

    马亮孟威高亮张壮壮...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埋近煤层群采动下,地面-采空区-工作面"三区"之间易形成连通的漏气通道引发工作面低氧和采空区煤自燃,如何厘清采动效应下浅埋煤层群"三区"漏气通道的时空分布演化规律是有效防控煤自燃和低氧的关键.以陕煤柠条塔煤矿S1232 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单一煤层、复合煤层重复开采下覆岩破坏特征,分析了煤层间距与采厚对裂隙二次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浅埋近煤层群开采下上覆岩层裂隙仅存在垮落带与裂缝带,主关键层破断后裂缝带快速发育至地表,关键层周期破断控制地表裂隙周期生成与下沉;上煤层裂隙密度发育由原始阶段先后经历快速增长、稳定和二次增长 3 个阶段;随采厚增大,各区间裂隙密度增大,大裂隙发育更充分,裂隙宽度整体增大;随煤层间距增大,小于 0.2m 的裂隙宽度随采厚增大,且增加的速度逐渐加快,大于0.2m的裂隙宽度随采厚增大,但增加速度逐渐变缓;采厚相同时,裂隙宽度大于0.2m的裂隙密度随着煤层间距的增大逐渐减小.

    浅埋近煤层群重复采动漏气通道裂隙宽度煤层间距采厚数值模拟

    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抑制作用研究

    王智欣刘立仁吕明杰杜松...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烟气对采空区遗煤自燃的抑制作用,通过分析烟气中各组分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公司三道沟煤矿采空区遗煤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气体释放特性及对煤炭的吸附量和竞争吸附选择性等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低温氧化过程中烟气组分抑制煤自燃特性的竞争吸附与稀释作用,揭示了烟气对煤自燃特性的抑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烟气可以通过关键组分CO2 的竞争吸附作用优先占据吸附位点,同时通过烟气的稀释作用降低环境中的O2 浓度,进而减少煤氧接触,抑制煤氧复合反应,减缓遗煤低温氧化进程.利用数值模拟采空区不同注入条件下氧化带的变化规律,注气后氧化带宽度变小,且向工作面推移,最终确定最佳注气位置为进风侧距工作面 156 m处,最佳注气流量为 1 205 m3/h.

    采空区遗煤煤自燃电厂烟气竞争吸附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