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麻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麻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中国麻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熊和平

双月刊

1671-3532

csibfc@sina.com

0731-88998521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咸嘉湖西路348号

中国麻业科学/Journal Plant Fiber Sciences in Chin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主办的麻类作物、麻类纺织科技专业期刊。主要报道芝麻、红麻、亚麻、大麻、剑麻等麻类作物、麻类纺织最新科研成果、试验研究进展、科技动态、麻纺动态和麻类作物基础等。面向社会、面向科研,为麻类科研、生产、纺织、教学服务。适合广大科研人员、农业管理干部、农业院校师生、麻纺、商业界人士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区和品种差异对新疆胡麻经济性状的影响

    祖勒胡玛尔·乌斯满江邵德义哈尼帕·哈再斯守合热提·牙地卡尔...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麻是新疆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含油率高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有效成分.为了探究新疆不同地区胡麻品种经济性状间的差异情况,研究以 5 个胡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单株产量和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新疆不同地区 5 个胡麻品种经济性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地区胡麻品种 14 项经济性状的变异幅度在 4.00%~27.00%,其中株果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且亚麻酸与碘值及株高与工艺长度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评价显示,新疆不同地区 5 个胡麻品种的产量及籽粒品质特性间存在差异,伊宁市、木垒县和拜城县最适种植的胡麻品种是伊亚 4 号,特克斯县和叶城县最适种植的分别是陇亚10 号和坝亚3 号.此外,伊亚 4 号和坝亚 3 号种植在叶城县的经济性状最好,而陇亚 10 号、定亚26 号和内亚 10 号种植在拜城县的经济性状最好.研究认为,良种区域化是提升新疆胡麻生产效率的重要策略.

    胡麻品种农艺性状品质特性综合评价

    工业大麻miR156基因家族在NaHCO3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曹焜孙宇峰张晓艳赵越...
    10-1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大麻miR156 基因家族在碱性盐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探究工业大麻miR156 基因家族响应NaHCO3胁迫的分子机制,以盐碱耐受型工业大麻品种火麻一号为供试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和qRT-PCR方法,对miR156 基因家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大麻miR156 家族基因与芦笋、野草莓、苹果和大豆的亲缘关系较近.2 条工业大麻pre-miR156 序列,产生一条相同的miR156 成熟体,且成熟体的保守性较高.在NaHCO3胁迫后的 24h内,工业大麻miR156 基因表达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工业大麻miR156 基因家族及其靶基因的调控网络提供理论依据.

    工业大麻miR156基因家族NaHCO3胁迫

    栽培密度和收获期对工业大麻"云麻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花叶产量的影响

    蒋文素汤开磊牛龙江李涛...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花叶用工业大麻在云南地区种植的最佳栽培密度和收获期,以云南主栽的工业大麻品种"云麻7 号"为材料,分别于2019、2020 年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进行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两年均设置4 个栽培密度(0.5、1、2、3 万株/hm2)和4 个收获期(140、150、160、170 d),在收获期测定株高、茎粗、花叶产量、茎秆产量以及CBD含量等指标.于 170 d收获时,两年的株高均在密度2 万株/hm2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6.8 cm和267.1 cm,两年的茎粗均在密度0.5 万株/hm2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3 mm和49.3 mm.2019 年在140 d收获和3 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花叶产量达到最大值3375 kg/hm2,2020 年在170 d收获和2 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花叶产量达到最大值5426 kg/hm2.2019 年在150 d收获和 3 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茎秆产量和地上部总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560 kg/hm2和11 014 kg/hm2,2020 年在 170 d收获 2 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茎秆产量达到最大值5632 kg/hm2,在 170 d收获和 3 万株/hm2 密度下,地上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11 001 kg/hm2.大麻CBD含量两年均在160 d收获和1 万株/hm2密度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和 2.4%.栽培密度与收获期能影响工业大麻的花叶产量和 CBD 含量,栽培密度为3 万株/hm2和170 d 时收获是"云麻 7 号"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措施,同时在 160 d 收获和1 万株/hm2密度下栽培是获得高CBD含量的关键因素.

    工业大麻栽培密度收获期农艺性状花叶产量CBD含量

    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湖南不同地区果蔬生长的影响

    陈坤梅喻春明王晓飞陈继康...
    24-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塑料地膜使用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问题,研究以白色/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塑料地膜为参试材料,在湖南省长沙市、沅江市、汉寿县等地区开展了西瓜、莴苣、秋葵等作物的覆膜试验,探究全生物降解地膜对不同作物的生长、品质、产量及土壤性质等指标的影响,观察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情况.结果发现,两种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湖南各地区果蔬生产均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沅江地区黑色降解地膜覆盖栽培西瓜,西瓜单瓜重增加 25.8%,叶片数增加 45.5%,显著高于未覆膜处理;覆盖白色降解地膜的秋葵叶片长度比对照高 42.1%,叶片宽度比对照高55.9%,叶片数增加43.2%,产量增加55.5%.普通塑料地膜在作物收获后未能降解,白色和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率分别为 80.3%~90.7%和 63.0%~80.3%.综合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认为两种降解地膜均可作为普通塑料地膜的潜在替代品,具有较大的推广前景.

    全生物降解地膜果蔬生长田间调查降解率

    黄麻韧皮纤维活性物质鉴定及抑菌效果分析

    冯湘沅成莉凤席果果郑科...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剂法从黄麻韧皮纤维中提取黄酮、多糖、生物碱 3 种成分,并对提取物的化学组分及抑菌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 种提取物中总黄酮、总多糖、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17.36 mg/g、3.57 mg/g、61.01 μg/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出黄酮类提取物主要包括异槲皮素(167.47 μg/g)、槲皮素(12.35 μg/g)、木犀草素(6.41 μg/g)、山奈酚(6.26 μg/g)等;多糖类提取物中的单糖组分有半乳糖(0.41 mg/g)、半乳糖醛酸(0.43 mg/g)、阿拉伯糖(1.03 mg/g)等;生物碱类提取物主要组分为盐酸小檗碱(9.97 μg/g).纸片扩散法、二倍稀释观察法、扫描电镜分析显示,3 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综上,黄麻韧皮纤维中的活性物质较为丰富,且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

    黄麻韧皮纤维活性物质抑菌组分含量

    构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乡村振兴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邱化蛟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迈入新阶段,推进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文章在分析新阶段农村居民、农业和农村面临的增收增效、产业转型、人口结构变化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与保障措施.研究认为,构建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产业组织度,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的供给流通体系.保障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县域统筹规划、智能精准服务、治理人才引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产业组织双循环

    苎麻剥制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文龙马兰刘佳杰向伟...
    4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苎麻是中国特色纤维作物,对其茎秆进行剥制是获取苎麻纤维材料的必要环节,开展苎麻剥制机械研究对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综述苎麻茎秆力学性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早期剥麻机存在的剥麻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介绍了我国现有剥麻机械的技术优势与问题,总结了麻类作物剥麻机械仿真模拟及智能机具的研发现状.研究认为,苎麻剥制机具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是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苎麻纤维力学性能剥麻机仿真分析

    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陈继康赵浩含朱爱国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麻类作物是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为高端纺织、食品医药、生物材料等领域提供重要工业原料,持续加强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新时期麻类产业发展承担的新职能,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麻类产业技术研发重要进展,分析了麻类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并结合新兴技术研发态势,提出了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研究建议:新时期我国麻类产业科技创新应进一步夯实种质资源研究,推进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加快抗逆丰产技术创新,在盐旱渍涝污染等边际土地中拓展种植空间;研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促进麻类生产高产高质高效;创新加强麻类新材料创制,带动麻类产业创新发展,赋能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麻类作物绿色发展边际土地生物育种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