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农村观察

张晓山

双月刊

1006-4583

010-85195649 85195650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观察/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探讨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注重文章的实证性和资料性,提倡学术观点的争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策何以塑造政治: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乡村政治变迁

    王春城王帅
    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外部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内部的"乡村自治秩序"两方面来理解乡村政治及其变迁,借助政策反馈理论的核心观点"政策塑造政治"搭建"政策—政治"分析框架,从政策过程角度阐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个时期的乡村政治及其变迁过程与机理.本文研究表明,反映不同时期国家与乡村关系的政策安排会引起乡村社会内部政治活动参与方式的改变.受政策的解释效应、资源效应和学习效应影响,国家行动者和乡村行动者的认知、能力与行为发生转变,进而改变国家力量和自治力量对乡村社会的作用方式,二者分别塑造了新的国家与乡村关系和新的乡村自治秩序,最终呈现为国家与乡村关系和乡村自治秩序的更迭,即政策过程重塑了乡村政治:由取消农业税时期的"悬浮给予"变迁为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又由精准扶贫时期的"精准分配"变迁为乡村振兴时期的"融合发展"."政策—政治"分析框架所揭示的乡村政治变迁机理表明,在开展有关乡村的政策分析和政治分析时,既要关注政治对政策的影响,也不能忽视政策对政治的反作用,既要关注政策安排对乡村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更要关注政策过程对乡村政治所产生的重塑效应,以实现政策与政治的深度良性互动.

    政策反馈乡村政治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法律激励:理念确立、文本检视与机制革新

    陈灿祁彭媛
    2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既是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的法律确认,也标志着中国农业农村立法进入新的阶段.乡村振兴法律激励体现了促进型立法特性,既是乡村发展改革的需要,又是激励政策法律化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及25部省级乡村振兴地方性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激励意义的规范.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对乡村振兴法律激励样本与实践情况的分析,本文研究发现,乡村振兴立法存在宏观上法律激励供给不足,微观上法律激励对象定位不清晰,激励范围比例失衡,激励措施呈现模糊性、物质性、碎片化等问题,亟待机制革新.鉴于此,本文基于法律激励理论,主张通过强化法律激励制度的有效供给、构建多元主体的统合型协同格局、平衡乡村振兴的激励范围、增强激励措施的有效性等方式,构建完备的激励规则,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功能,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型立法法律激励

    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认定

    邢涛
    4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法解释学等研究方法,阐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作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基本原理,构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双层认定标准.研究发现: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认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条款和绝大多数地方政策均规定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应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少数地方政策规定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不妥.家庭是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最小认定单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的规范要求.应当构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的双层认定标准,即先确认家庭是否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再判断家庭是否实现宅基地权益.符合双层标准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方可被认定为农村宅基地资格权主体.

    "三权"分置宅基地资格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户一宅"家庭承包经营

    论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的优先秩序——基于全国司法类案的实证分析

    李玲玲董千毓
    6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薄弱环节是集体所有权如何有效行使,而集体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并未呈现法律所要求的秩序安排,实践中产生了权利行使秩序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司法类案的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实践中宅基地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秩序争议主要表现为宅基地所有权依法适用争议、宅基地收益归属争议、宅基地所有权法定主体多样化争议.而宅基地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秩序争议主要缘于法人治理不足,即内部治理状态下,主体的释法地位缺失与权利配置失衡,内部权利地位缺陷由内到外显化为外部秩序的掣肘,最终导致主体优先秩序混乱.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行使宅基地所有权具有基本优势和当然地位,因此,应以主体法律地位强化为基,一方面通过主体土地权利的有效行使实现法人内部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主体职能互补框架实现法人外部治理,从而构建内外兼备的宅基地所有权代表行使秩序体系.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宅基地所有权代表行使主体法人治理司法实证

    城镇化进程中的村改居社区治理:实践逻辑与运作机制

    纪芳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基层社会历来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种"二元"社会结构局面,以村改居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社会"第三元"形态日渐凸显.本文聚焦于村改居社区的结构性特征和治理机制,尝试探讨基层治理从"二元"向"三元"转变的实践机理.研究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呈现"村居共治"的实践形态,且因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实践形式."村居共治"的深层运作机制在于城乡两种治理机制要素并存形成的城乡嵌套,由此弥合村改居社区所隐含的乡村与城市治理体系之间的缝隙,促进村改居社区对城市外部系统与社区内部系统的治理耦合.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对城乡二元治理体制的整合与超越,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丰富和拓展了基层治理的研究空间.

    基层治理农村城镇化村改居社区村居共治城乡嵌套

    赋权与嵌入:制度复杂性下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机制

    李航王杰齐顾波
    10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进乡村职业经理人是以专业经营型人才发展集体经济的创新探索,但不少人才在基层面临自主性不足的困境.基于结构与互动的综合视角,乡村职业经理人的自主性困境是自身权能弱势与主体互动不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构建赋权与嵌入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框架,并基于三个地方实践案例,考察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过程.本文研究发现: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经历了名义自主性生成(正式赋权)、在地自主性生成(嵌入激发赋权)与自主性再生产(绩效强化自主性)三个阶段.有别于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正式制度获取自主性,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不仅需要正式制度保障,还需要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人才与基层社会以及产业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其中,专业性是自主性生成的根本依托,赋权是自主性生成的关键步骤,嵌入是自主性生成的策略保障,渐进性是自主性生成的过程特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政府与村集体赋权、人才柔性嵌入与政策嵌入等方面对推动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提出对策建议.

    经营村庄赋权嵌入自主性乡村职业经理人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逻辑与实现路径——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为例

    苏毅清莫斯婷
    12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四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多案例比较研究,采用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成效及其差异,探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制度体系是不同层级规则的构型,其中,制度体系互动性与完整性的差异决定制度体系的运行成效,而制度体系高完整性和高互动性是制度体系稳定运行、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关键条件.本文进而提出三条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制度路径:一是以改善制度体系互动性来提升制度体系完整性的"纵向飞跃式"路径;二是以提高制度体系完整性来推动制度体系互动性的"横向推进式"路径;三是制度体系完整性和互动性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纵横交错式"路径.本文研究能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具有一般性的理论支撑.

    嵌套制度分析框架制度体系集体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分类

    新村民进入何以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杜焱强刘悦洋刘平养
    14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人口要素合理有序的双向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要点,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难点.目前,"新村民"现象在中国部分农村涌现,但是学术界对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效应缺乏长期观察与深度分析.本文在12年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详细展示新村民进入上海市岑卜村的全过程,并分析由此引发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新村民的进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发展带来新机遇,但随着新村民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型新村民增多,农村稀缺资源的竞争性利用加剧,新村民进入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从行动者网络理论看,新村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取决于行动主体"转译"过程能否形成稳定的关系网络.新村民的进入导致原有的行动者关系网络被打破,但新的稳定有序的关系网络尚未形成.突出表现包括:新村民的归属感不高,保护和治理行为异化;村集体未能将新村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基层政府对新村民的接纳和回应有限,抑制了环境友好型新村民的积极性.新村民进入农村后的生产生活行为缺乏有效的规制和引导,环境不友好行为增多且扩散加快,最终对环境造成较为突出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新村民下乡的环境效应,可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思路.

    新村民农村生态环境纵向案例研究行动者网络

    技术培训、经济补贴与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技术扩散行为

    蒋琳莉黄好钦何可
    16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激励理论和认知理论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环境政策(技术培训、经济补贴)对农户生物农药施用技术扩散行为(试用行为、采用行为、推荐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并在真实情境下开展田野实验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在试用行为方面,经济补贴与技术培训均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前者的影响表现出即效性,而后者表现出时滞性,且后者可通过环境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试用行为;在采用行为方面,经济补贴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而技术培训可通过环境责任意识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采用行为;在推荐行为方面,技术培训不仅存在显著的直接影响,还能够通过生态价值认同、自我效能感知的中介效应影响农户推荐行为,实现新技术由个体向群体扩散,而经济补贴不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精准设计农业环境政策、有效促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转变与技术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实验农业环境政策技术培训经济补贴技术扩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