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村经济
中国农村经济

张晓山

月刊

1002-8870

010-85195650/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农村经济/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理论刊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农村形势和政策走势,系统提供农村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介绍各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难点与推进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基于"三化一融"视角来分析研判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在2027-2030年间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设定目标值,2033年左右可基本实现"三化一融"设定目标值,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2012-2021年中国"三化一融"的系统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农民现代化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进程的突出短板.在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是:锚定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和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两阶段目标,按照"守底线、补短板、寻突破、促提升"的思路抓好"独立项",根据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做好"交叉项",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以用好"串联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谋划解决中长期农业农村工作中难以化解的突出矛盾、关键难题和体制障碍,包括:协调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目标冲突,化解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矛盾,破解推进城乡融合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难题,以及推动乡村闲置资源要素盘活利用机制改革等.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农业农村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为突破口,坚持"三化一融"协同推进,把农民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整体性、协调性、前瞻性和内生性,实现城乡融合基础上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佳质量的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农业强国

    演进中的农地"三权"分置:来自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检视

    曲颂朱铁辉郭君平
    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变革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导源于国家战略适时调整和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农地产权结构历经从单一产权到"两权"合一,再到"两权"分离,继而又裂变为"三权"分置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国历史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正是指导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学理渊源.农地"三权"分置诱致农村人地生产要素重组与升级,在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乡村治理、城乡关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日渐暴露出不适应的一面.面向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守正和完善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立足小农户本位,从发挥集体所有权统合优势、健全农地承包权自愿有偿转让与退出机制、提高农地权利配置效率三条路径推进,同时防范农地过度资本化和"资本入地"带来的可能风险.

    农地"三权"分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制度创新

    气候变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证据

    刘东陈景帅冯晓龙赵启然...
    4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然而,尚未有研究提供气候变化与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本文使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0-2020年的农户数据,系统考察气候变化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均会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提高整体上增加了农地转出概率和规模、减少了农地转入概率和规模.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利的气温和降水条件促使小农户增加农地转出、减少农地转入,但规模农户并不倾向于转出农地,反而会通过增加农地转入面积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会促使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但对纯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较小.据此,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气候变化对农户农地经营决策调整的影响,优化农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不同类型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

    气候变化农地流转经营规模兼业化

    农业服务业发展:路径与趋势

    张清津
    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进程破除了农业农村长时期的"内卷化"格局,使中国农业农村开启了城乡互动的专业化进程.中国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和趋势就体现了这种城乡互动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有内生和外生两种路径.前者指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通过接受农户让渡的农业生产环节而发展起来的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后者指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前即已存在的、超出农户范畴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这两类农业服务业所呈现的专业化和非农化趋势已使自身超出了农村领域,成为既横跨城乡又联结城乡的专业化服务部门.数字农业催生的科技对农业的跨时空服务以及农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所推动的农业向精神性消费领域的拓展,更促进了上述发展趋势.

    社会分工内生性农业服务业外生性农业服务业科技跨时空服务

    科技金融赋能农生产效率提升——来自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郭进杨琦吴海明
    8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业发展既存在科技投入不足的短板,也面临金融支持不充分的约束.在这一背景下,促进科技和金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结合,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将"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科技金融赋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渠道.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试点地区,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显著推动了试点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在政策实施后的较长时期内,这一效应持续存在并不断放大.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在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金融深化程度较低和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的试点地区表现得更强,且受政策实施强度和地理区位的影响,对中心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锦上添花"效应小于对非中心城市的"雪中送炭"效应.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科技金融试点政策实施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和促进农村现代产业发展等渠道,对"三农"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构筑起政策多点生效、持续发力的长效机制,最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科技金融农业生产效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农业现代化

    金融强国视域下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

    刘楠楠凌语阳
    10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一个包括银行和企业的两部门模型,将融资平台债务与中小企业融资纳入统一理论框架,并基于2013-2019年中小企业数据、融资平台公司数据和地级市宏观统计数据,探讨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会推高中小企业的信贷利率水平,降低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强化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链式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扩张主要通过中小企业信贷利率、信贷规模等多条路径共同作用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据此,本文从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和风险治理视角提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政策启示.

    融资平台债务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信贷利率信贷规模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齐秀琳汪心如
    12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地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惩罚回归、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多种机器学习方法,考察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集成学习方法在预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在所有特征变量中,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家庭规模、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本文通过累积局部效应图展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的具体预测模式,并发现年龄和流动城市数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有着明显的非线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政府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器学习

    外出务工如何影响脱贫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金超猛仇焕广张晨张可心...
    15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提升的有效手段.本文首先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梳理外出务工影响脱贫人口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使用2021年中国8省16县的一手调查数据,运用OLS回归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外出务工对脱贫人口子女教育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显著提高了脱贫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机制分析显示,外出务工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升社会资本、改变现状认同和降低精力投入四条路径影响脱贫人口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仅父亲外出务工和省外务工的家庭中,外出务工对子女教育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因此,为提高脱贫人口子女的人力资本,就业帮扶政策应持续推进,并侧重鼓励男性劳动力到省外发达地区务工就业.

    外出务工教育投资脱贫人口教育观念

    "脱贫不脱政策"何以防止脱贫农户返贫

    兰宇张鹏
    16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1年渝、滇、黔三省(市)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17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本文测算过渡期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脱贫不脱政策"的防止返贫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脱贫不脱政策"防止返贫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脱贫农户返贫风险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布."脱贫不脱政策"具有防止返贫效应,但不同类型的帮扶手段具有异质性影响.具体来看,发展型帮扶手段能够有效防止返贫,但该类型帮扶手段对低返贫风险脱贫农户的政策效应更强;而兜底型帮扶手段仅对高返贫风险脱贫农户发挥防止返贫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发展型帮扶手段能够通过提供非农就业机会、激发脱贫农户务工积极性降低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而兜底型帮扶手段则不通过这一路径影响脱贫农户返贫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技能培训能够激发发展型帮扶手段的防止返贫效应,兜底型帮扶手段"退出"不会对低返贫风险脱贫农户产生明显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分类优化调整过渡期帮扶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助于完善"脱贫不脱政策"的瞄准机制.

    脱贫不脱政策返贫风险政策效应规模性返贫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关于公开论文数据与程序代码等资料的说明

    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