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

王思明

双月刊

1000-4459

zgns@njau.edu.cn

025-84396605

210095

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史/Journal Agri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季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联合主办的农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创刊于1981年。迄今为止,已出版85期,发表论文1400多篇,达1200多万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以来,本刊连续3次均被评为历史类全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此外,本刊刊登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全球话语权刍论——基于海外研究相关认识及其辨析的探讨

    陈业新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话语权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1960年代以来,海外如欧美、日本等学者对中国环境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研究论著陆续为国内学界熟知.但通过对墨菲、休斯、伊懋可和日本学者等海外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由于研究目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主客观原因使然,其相关认识存在论证粗疏、差错乖误、自相抵牾、有失于允恰乃至"西方中心论"支配下的傲慢、偏见等情况.中国历史环境当以国内学者深入研究形成的认识为准,构建中国环境史研究全球学术话语权,既是深化中国环境史研究的重要举措,更是对海外研究错误结论乃至西方本位主义错误认知进行有效回应和深刻批判的需要.

    学术话语权中国环境史结论辨析海外研究

    自然辩证法视野下的气候变迁与历史演进关系再分析

    卢勇曲静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批学者尝试总结历史气候变化的规律,寻找其与历史演进的关系,进而为当下的气候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学界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将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概括为"冷抑暖扬",这一观点为朝代更迭的阐释带入新的视角,但如果过分强调气候变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便会不自觉地陷入"气候决定论".因而,理解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之关系需要将其置于自然辩证法的视野中加以谨慎审视,在分析时应统筹兼顾历史气候变化的时空差异.客观地看待历史气候,不可过分夸大或忽视气候的作用;注重不同证据的相互补证,采用学科交叉研究法加以全面分析,进而形成关于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关系的科学认知.

    自然辩证法气候变化历史演进

    清代农书观念的萎缩——以清代藏书目为核心的分析

    杨培元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学著作自然层出不穷.清代的农书创作热潮尤为甚也,体量巨大且门类繁多,占历代总数的六成以上.然而,在农书创作的繁荣景象下,清代的农书观却较前朝有所收缩.自宋以来,古人的农书观有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些具有休闲性、观赏性的花茶谱录等方面的撰著皆可纳入农家的范畴.然至有清一代,诸此"触类旁及"的著作均被"逐类汰除",无论官修或私修书目,均强调农书所涉内容的实用性,将收录范围严格限定在与衣食原料直接相关的农桑知识以内.清人农书观转向严格实用,是在实学思潮、人口压力、经济效益、华夷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农书观官修书目私修书目农桑知识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兼论本土葡萄属植物的栽培可能

    钟华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出土的葡萄属植物遗存日渐丰富,对其在不同时期的利用方式,以及是否为古人所栽培驯化等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囿于考古发现过于零星,以及葡萄属种子遗存存在的自身研究缺陷等问题,相关研究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本文基于本单位保存的部分考古出土的葡萄属种子遗存,对史前到历史时期三个重要时间段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进行了初步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本土葡萄属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尝试在考古学背景下,阐释我国古代人群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的可能性和背后的动因.通过分析三个关键时期本土葡萄属种子出土情况,我们发现尽管这三个时期葡萄籽的形状和大小均未发现明显的历时性差别,但却反映了先民们利用葡萄属植物资源的不同方式;结合果树的木炭鉴定结果和其他考古学证据,本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先民们可能已经开始了对葡萄属植物的人工栽培,这与当时农业的高度发展、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加剧、遗址和区域间的频繁交流有直接的关系.上述因素也极大推动了早期文明的急速发展,乃至早期国家的最终形成.

    本土葡萄属植物欧亚种葡萄栽培属性植物考古

    先秦两汉时期农业的植物考古研究:现状与问题

    果志硕
    5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两汉时期是早期王朝的形成时期,对其农业经济进行研究有助于探讨早期国家发展模式,然而相关的植物考古综合研究仍相对有限.鉴于此现状,本文系统整理全国范围内先秦两汉时期大植物遗存考古材料,评估其时空分布现状,并初步分析各区域农业发展的特征.现有材料分布显示目前针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较为零星,样本较丰富的研究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时段则集中于商周时期.浮选数据分析揭示该时期的作物种类主要包括粟、黍、大麦、小麦和稻米五种作物.其中粟黍超出北方旱作区,在南方也受到重视;小麦和大麦在多数地区并未成为主要作物,且两者使用模式有所不同;稻作则集中于南方,但与其他作物有复杂的互动.囿于现有材料不足,完全复原各地农业格局依然困难,有赖于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综合研究.

    植物考古先秦两汉时期农业结构区域格局

    明代前中期汉藏交流的物质文化考察

    胡箫白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汉藏交流的层次丰富、内容多元,但相关文本记载一定程度上受到"朝贡"话语体系的简化,既往的研究亦然.而以物质文化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明初朝廷与藏地僧俗频密互动过程中宗教礼物的经济价值,可以反思"朝贡"框架"重政治轻文化"的倾向和"薄来厚往"的定式表述,因此是理解明代汉藏交流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汉藏文化交融地带的藏獒、药材及刀剑铁甲为例,揭示出藏地贡品藏獒在跨地域互动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内涵的嬗变,由宗教图腾转化为外夷宾服的象征;汉藏边地流通的药材则是考察明代汉藏之间日常知识流通及管窥明朝边地卫所生活实态的优质视角;刀具盔甲在明代川西北地方社会是政治联盟的信物,但在明朝官员眼中则是卑劣杂货,汉藏之间长期存在的跨文化误解甚至引起了地缘政治板块的动荡.因此,本文对物质文化的聚焦,可以进一步推进学界对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进程的研究.

    明代物质文化汉藏交融

    土地财政与地政改良:民国时期江苏沙田官产的权属争夺与清理困境

    胡勇军
    79-8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沙田官产的清理工作一直困扰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财政分权制度,强化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并引发了财政部和江苏省对沙田官产的权属之争.最终,江苏省利用地政管理中经界不明的漏洞赢得胜利,但在清理沙田官产的过程中屡遭挫折,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究其原因,政府争夺和清理沙田官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谋求财政收益,而非地政改良.在土地财政模式中,沙田官产在法制和人事方面的积弊很难从根本上消除,政府和社会各界不得不探寻新的土地政策.

    民国江苏沙田官产土地权属公营农场

    20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要素稟赋与农业生产——基于日文调查资料的研究

    权彤韩笑郝子瑾
    8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为学界所关注,其中的北路贸易、旅蒙商业和与之伴生的内蒙古地区城镇化问题等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尤其是白银流量问题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学界过往对于内蒙古农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和归绥土默特河套一带,对内蒙古东部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盟农业发展的研究则集中在放垦政策、农业对东蒙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具体到农业生产要素的研究,所见不多.文章翻译了大量20世纪初日本对蒙古地区的调查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研究这一时期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情况,以及生产工具、生产流程等各细节所反映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探讨清末民初内蒙古东部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在缓解口内人地矛盾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内蒙古东部四盟农业生产要素生产流程农业风险

    秦汉女性服役问题新探

    郭妙妙晋文
    10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时期的成年健康女性需要服更役.景帝二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并不能证明此后女性被免除更役.秦汉时期的成年女性等同于成年男性中的次要劳动力,通常都是承担轻体力劳役或半役.这也完全体现在西晋的残疾男女记录和丁中制规定中.和男性不同,秦汉平民女性的劳役均以成年人即"大女"或"大女子"的身份承担,并没有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的阶段划分,她们的起役登记也要早于同年龄段的男性.这是成年男性的劳役,亦即承担国家徭役和兵役,均需要傅籍的一个根本原因.秦汉女性的起役另有自己的登记方式,而与专指成年男性的傅籍无关.秦代女性以婚姻作为大致的起役标准,辅之以身高和年龄,汉代女性则以年龄或婚姻为主.其身高通常在六尺以上,而年龄应在十五岁左右.平民女性还可以按照丈夫有无爵位及其对应的免老年龄为"老",享有免除赋役的优待."产子复"即怀孕、生产的女性被免除两到三年的算赋和徭役,其夫免除一年的算赋和徭役,优待妇女与鼓励生育的国家政策是相联系的.

    秦汉女性更役起役免役产子复

    孙中山振兴乡村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镜鉴

    云立新党晓虹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以来,面对严峻的乡村危机,围绕"中国乡村结构性变革"的各种探讨此起彼伏,却较少从时代高度和统筹发展上立论.孙中山立足振兴中华的宏大格局,将民族复兴与重振乡村通盘考虑,从大力发展农业、改善农民境遇和改良农村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振兴乡村的理论创见.文章通过厘清孙中山乡村振兴思想的演进脉络,揭示其内在逻辑,阐明其基本要义.研究表明:孙中山把重振农业作为振兴乡村的逻辑起点,把解放农民作为振兴乡村的逻辑进路,把振兴中华作为振兴乡村的逻辑归宿,明晰了一条从振兴乡村到振兴中华的逻辑主线,使得孙中山振兴乡村思想不仅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乡村建设之滥觞,而且也为当下全面推进的乡村振兴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镜鉴.

    重振农业解放农民振兴乡村振兴中华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