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小云

季刊

1009-508X

skxb@cau.edu.cn

010-62736933 62732074

100083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17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季刊。该刊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探索,在学术上以求实、求新为准则,倡导探索求索,欢迎学术争鸣。该刊在农业大命题下,专设三农论坛、农业经济研究、农业社会调查、农村社会研究等栏目,并滚动性开设经济理论与应用、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欢迎社会各界研究者、探索者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与价值意蕴

    张晖魏晖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价值导向、精神气质和奋斗目标三个维度科学论述了新时代青年奋斗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习近平青年奋斗观.这一理论具有突出的实践性、鲜明的时代性、高远的战略性和深刻的辩证性,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遵循,是激励广大青年为中国梦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青年奋斗观核心要义理论特质价值意蕴

    为强农兴农贡献青春力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

    李明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充分肯定了科技小院探索形成的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三位一体"的新模式,指明了科技小院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了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人生追求和道路选择,为新时代青年运动和青年发展指明了光明未来和正确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以"自找苦吃"的精神气质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奉献青春力量.

    科技小院强农兴农青春力量

    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精气神

    刘武根马尚诚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完成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既需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也需要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精气神.新征程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实事求是、联系群众、"自找苦吃"的精气神,需鼓励、支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青春力量.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中国青年精气神科学内涵实践进路

    农业资本化的"横向集中"与"纵向集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和恰亚诺夫

    张谦
    3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化农业如何改造小农,是农政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两个理论——马克思主义和恰亚诺夫理论——都有不足:前者忽视了商业资本通过纵向一体化及各种商品关系对小农生产的资本化改造,以及在商品关系中发生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而后者则在微观层面忽视了劳动力商品化对小农家庭经济行为的改造.这两个理论恰好在这两点上分别对对方做了有益的补充.本文在重新批判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恰亚诺夫理论的基础上,将两条理论路线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提出农业资本化的"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两条道路,并以当代中国农政变迁的实践来辅以阐述这两条道路所形成的多种资本改造小农农业生产及从小农家庭获取剩余的方式.

    商业资本商品化小农经济资本化农业纵向一体化

    数字农业技术如何影响农政变迁?

    封小郡
    5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不同的原有农业生产关系延伸出不同的围绕数据的生产关系,导致不同的农政变迁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私有制和数字农业公司主导产生基于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推动土地集中,增加大农场的竞争力,并强化资本对农业生产者的控制和剥削.在中国,生产端的农地集体所有制结合目前的政府主导为基于公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提供了可能,其中蕴含着迥异的农政变迁结果;销售端的电商平台主导产生基于新型私有制的数据生产关系,结果是电商销售引入了新型中间商,并强化了农民与商业资本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何对接小农户与数字农业技术、保护农民的数据主权,是该技术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

    数字农业技术农政变迁

    作为景观的扶贫集体经济

    邓燕华王颖异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研究多认识到部分扶贫集体经济作为景观而存在,但却未对其生成机制和实际影响开展系统的考察.我们认为,不少原贫困地区难以在短期内培育出具有发展潜力的集体经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精准扶贫阶段设定的紧迫的脱贫时间线,既促进了部分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快速成长,也导致了发展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制造了"扶贫景观".另外,扶贫工作的考核验收方式进一步催生了作为景观的扶贫集体经济在发展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的形成.在那些地区,基层政府一方面在辖区内大多数村庄打造简单景观以应对检查组的"普查",另一方面集中扶贫资源在特定的村庄建设精致景观以回应上级的"抽查".那些作为景观而存在的扶贫集体经济,主要是为应对验收而存在,难以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

    集体经济扶贫景观考核验收景观化

    农产品电商发展的社会过程——以朔北省为例

    付伟任春旭徐圆
    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是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县域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过程.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县域产业的系统性和县域社会的特殊性,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是数字经济同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具体包括了从产品到产业、再到人才三个递进层次不断发生连锁反应的过程.数字平台对农产品的产品形态和销售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实现农产品的"电商化",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符合互联网思维的电商产品.而农产品"电商化"则需要以县域传统产业链为依托,完成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对既有农业产业链的重塑.从产品到产业的系统重塑,最终形成了一个既紧密链接都市社会、数字经济,同时又扎根县域社会的农产品电商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兼具现代经营理念和扎根县域社会的电商从业群体.

    农产品电商县域数实融合

    探寻契合点: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以横村农居庭院美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为例

    郭晗潇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微治理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它是指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开展的精准、细致、有效的治理实践.近年来,乡村微治理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成为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横村开展的农居庭院美化项目为田野考察对象,研究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研究发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村两委采用了探寻契合点的策略:探寻国家发展战略与村民观念的契合点,并推动后者向前者趋同;探寻具体工作方式与文化本土性的契合点,消解乡村微治理过程中的阻力;探寻工作目标与村民利益的契合点,达到利益均衡,实现合作共赢.可以概括为观念趋同策略、消解阻力策略和利益均衡策略.乡村微治理的实践策略体现了多元治理主体的治理逻辑,呈现了乡村微治理的转型态势.

    微治理乡村振兴实践策略农居庭院

    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构建——基于M村的经验研究

    孙慧哲
    12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医养结合被广泛认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级整合分析框架,结合京郊M村的医养结合实践,本研究构建了纵横交织的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在纵向上,需求、供给和整合三个程度分级子系统揭示了医养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横向上,自主型、辅助型和依附型三种医养结合的供给方式可有效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因此,农村医养结合服务分级整合体系的构建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

    农村医养结合分级整体性治理

    在家庭与性别之间:农村青年女性的"做女儿"实践

    杨祖丽郑丹丹
    13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韦斯特和齐默尔曼的"做性别"理论强调性别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式达成,拓展了将性别实践仅视为角色或制度结果的传统性别理论.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妻子或母亲的性别实践,忽视了原生家庭中的青年女性.做妻子、母亲的女性通常更主动,处于平等或优势地位,传统文化中女儿在性别和代际两个维度均处于下位且难以退出,这使得"做女儿"的性别实践更能呈现不同性别观念的交互影响与互构.以王芳哥哥出轨事件为例,本文指出,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青年女性的性别实践在传统与现代力量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性,教育和经济提升确实能给女性赋权,但并不必然导致女性观念变化和地位的根本改变.基于理性的女儿偏爱观以及女性主义理论作为异文化,对于"做女儿"实践可能产生重大冲击.即便如此,在情感压力下采纳家庭主义性别观念维系家庭和谐仍是农村青年女性"做女儿"的首要原则.性别平等价值观的践行任重道远.

    做女儿做性别再做性别家庭和谐性别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