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支睾吸虫感染诱导小鼠肝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王佳文刘雪薇王雪周璐...
    115-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过程中小鼠肝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本研究首先利用HE染色法检测感染后不同阶段肝脏病理与炎性浸润变化,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不同阶段M1/M2型肝巨噬细胞所占比例,随后通过qRT-PCR检测感染不同阶段M1型相关标志物iNOS、CD86和IL-1β与M2型相关标志物Arg1、CD206和Ym1 mRNA水平,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相关促炎因子TNF-a和IL-1β与抑炎因子TGF-β1和IL-10分泌水平。结果表明:1)华支睾吸虫感染后,小鼠肝脏HE染色显示细胞由正常形态逐渐转变为纤维化病变,且炎性浸润在感染1~2周时较为明显,在感染6~10周时下降。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M1型肝巨噬细胞比例在感染1~2周时显著高于M2型肝巨噬细胞(P<0。01),M2型肝巨噬细胞比例在感染3~10周时显著高于M1型肝巨噬细胞(P<0。01)。3)qRT-PCR结果显示,M1型标志物iNOS、CD86和IL-1β mRNA水平在感染1~4周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感染6~10周时显著升高(P<0。01)。M2型标志物Arg1、CD206和Ym1 mRNA水平在感染1~10周时逐渐升高。4)ELISA结果显示,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1L-1β水平在感染1~4周时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感染6~10周时显著升高(P<0。01)。抑炎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水平在感染1~10周时逐渐升高。综上,M1型巨噬细胞在感染早期优先升高并占主导,M2型巨噬细胞在感染中后期升高并占主导,M1和M2型巨噬细胞在卵排放阶段极化比例发生转变。本研究通过分析肝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为更好地控制华支睾吸虫病提供见解。

    华支睾吸虫肝巨噬细胞极化动态分析极化标志物极化相关细胞因子

    CO2麻醉致死对草鱼生理应激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贾世亮王嘉欣汪芳常杰...
    12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CO2麻醉作为一种友好致死方式对草鱼生理应激及肌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CO2麻醉浓度、麻醉时间和温度3个麻醉因素处理草鱼,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僵直指数、白度和持水力等品质指标,并以传统击晕方法为对照,进一步探究CO2麻醉致死对草鱼贮藏期间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的麻醉因素对草鱼的应激水平和肉质有不同的影响,根据测定结果和实际工厂的生产需求,CO2浓度为(650±50)mg/L,麻醉时间70 min,水温4 ℃时,草鱼的应激水平较低,鱼肉品质较好。2)在贮藏期间,与击晕组比较,CO2处理明显延迟草鱼僵硬期的开始和消退,并进一步延缓IMP的分解和Hx的形成,更好地保证了鱼肉的新鲜度。综上,在合适的参数下,CO2处理对草鱼是一种有效且友好的致死方式,与传统击晕相比,可以减少应激反应,提升鱼肉品质。本研究可为CO2技术在水产加工业的应用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对开发一种能够提升淡水鱼品质、保护鱼福利且能应用于加工生产的宰杀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草鱼CO2麻醉应激贮藏品质ATP关联物

    喷淋装置对南方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热环境改善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段巧敏孙禹枫张海亮杨桐桐...
    13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夏季自然通风牛舍内奶牛热应激严重的问题,利用现场实测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研究方法,对南方地区某自然通风奶牛舍3种不同外界风向、风速、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加入喷淋装置前后,舍内的风速场、THI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温度场各个测点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4%~1。36%,平均相对误差0。43%。相对湿度场各个测点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7。43%,平均相对误差2。22%。剔除异常值后,气流场各个测点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05%~83。68%,平均相对误差38。44%。2)数值模拟表明,高风速区主要集中在饲喂走道、牛舍边缘部分,风速为1。4~3。0 m/s,低风速区主要集中在牛舍东侧奶牛活动区域,将近一半奶牛身体附近风速低于0。4 m/s。不同风向对于牛舍边缘的影响程度不同,东北风与南风情况下牛舍东部出现高风速区,西北风情况下牛舍边缘气流场比较均匀。3)加入喷淋装置后,外界气候不同会导致喷淋造成的效果不同,当温湿度适中风速相对较小,喷淋装置的加入会使温湿度指数上升0。23,差异显著(P<0。05),加剧奶牛热应激;当风速较大,高温低湿时,喷淋装置的加入会使温湿度指数下降0。97,差异显著(P<0。05);当风速较大低温高湿时,喷淋装置的加入会使温湿度指数下降0。19,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本研究模拟了在3种不同外界环境下喷淋装置的加入对于牛舍热环境的改变和舍内奶牛热应激的改善情况,可为 自然通风奶牛舍设计及舍内热环境调控提供依据。

    CFD自然通风奶牛舍喷淋装置温湿度指数

    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对日光温室光温环境的影响

    罗鑫兰杨冬艳田兴武宋卫堂...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东西垄向双行种植番茄日光温室内光温环境,采用对比试验,在北京市房山区以固定行距种植为对照,探究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对东西垄向双行栽培方式番茄冠层光分布以及温室内部温度环境的影响。试验采用东西垄向双行种植,共种植3垄,其中,固定行距垄上行距为40 cm,行距调整后垄上行距为80 cm,2种栽培模式中心垄距均为180 cm。结果表明:1)行距调整机构可通过增大垄上行距,有效提升番茄冠层的光截获量,使试验区平均光照强度高于对照区(P<0。05),其中下午时段三分之二冠层高度试验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2)垄上间距的增大使光分布变异系数降低14。4%~26。0%,显著提升了温室内光分布均匀性(P<0。05)。3)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使后墙温度显著提升,2:00-11:00试验区后墙温度较对照区高3 ℃以上;同时使试验区地面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 ℃左右。4)行距调整机构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番茄冠层温度,使试验区第三垄番茄冠层中部与南侧夜间温度较对照区高0。5~0。7 ℃。综上,应用行距调整机构可有效改善温室内光、温环境,行距调整机构可以在东西向栽培宜机化日光温室中进行推广。

    行距调整机构东西垄向栽培方式光温环境番茄

    基于残差神经网络的水稻氮磷钾元素营养诊断

    孔杰杨红云黄淑梅吴正...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水稻氮磷钾3种主要营养元素缺失种类的快速、准确诊断识别,以晚稻"黄华占"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大田栽培试验。分别设置:4个施氮水平,施肥总量分别为:N0(0kg/hm2)、N1(130kg/hm2)、N2(260 kg/hm2)以及 N3(390 kg/hm2);4 个施磷水平,P0(0 kg/hm2)、P1(300 kg/hm2)、P2(600 kg/hm2)和 P3(780 kg/hm2);4 个施钾水平,K0(0kg/hm2)、K1(90 kg/hm2)、K2(180 kg/hm2)和K3(270 kg/hm2)。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期,首先扫描获得水稻各分蘖茎完全展开的顶三叶叶片图像数据,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对水稻图片进行超分辨率重构后,并通过图像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扩充;此外,在保留残差神经网络Resnet34的主干结构的情况下,在残差块中引入注意力机制和软阈值化函数,并将在ImageNet图像数据集上得到的预训练权重迁移至改进了残差结构的模型中,从而对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叶片图像数据进行氮磷钾营养元素缺素胁迫诊断识别。结果表明:改进后的Resnet34网络在重度缺肥梯度的2个时期测试准确率分别达到98。98%和98。10%,在中度缺肥梯度的准确率达到了 97。99%和95。90%。在过量肥梯度的准确率为91。87%和88。49%;与改进前的网络相比,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的水稻图像测试集上,三元素胁迫分类准确率最大提升了 29。58%和29。75%;分析混淆矩阵发现对氮胁迫的识别准确率最佳,在训练曲线上表现出更快的收敛速度。综上,本研究建立的水稻氮磷钾营养元素诊断模型能很好地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完成水稻氮磷钾3类营养元素缺素胁迫诊断,预测水稻生长营养状态,可为水稻氮磷钾元素营养诊断提供科学参考。

    水稻氮磷钾营养诊断Resnet34注意力机制软阈值化

    基于AHP-熵权法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综合效益评价

    余奋霞李虹马俊花贺婧...
    176-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全生物降解地膜(BioDegradable Mulch,BDM)能否在宁夏银北灌区代替普通聚乙烯(PolyEthylene,PE)地膜以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和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种植西红柿为例,在该地区设置2种BDM(F和X)、普通PE地膜(PE)、未覆膜(CK)共4种处理,开展了 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主观赋权法即层次分析法,辅以客观赋权法即熵权法,并结合3大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生态效益)共9个指标对BDM的综合效益及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F最高,X次之,然后是PE,最低为CK。其中,F、X分别比PE高出38。72%、6。48%,比CK高出122。65%、70。91%;敏感性分析表明,与PE相比,BDM的最大敏感因子为西红柿产量与地膜分解率。综上,在宁夏银北灌区生产中推广应用BDM的可行性高,可以使用BDM代替普通PE地膜。

    AHP-熵权法全生物降解地膜综合效益敏感性分析田间试验

    数字气象信息服务对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基于TAM和TPB整合框架

    卢泓钢程相波张俊飚
    18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数字气象信息服务对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及机制,在构建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TAM-TPB)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利用湖北省713户稻农的调研数据,采用OLS模型、中介效应模型、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数字气象信息服务对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气象信息服务对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感知可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正向影响稻农的气候适应性行为。2)感知可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分别通过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的中介作用促进稻农的气候适应性行为。3)数字气象信息服务对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存在资源禀赋差异。4)数字气象信息服务有利于激活调整农时、调整品种、购买农业保险等气候适应性行为。因此,政府应加快数字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设,以强化稻农风险认知水平,引导农户采用气候适应性行为。

    数字气象信息服务稻农气候适应性行为气候变化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

    农牧交错带典型沙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耿鑫智赵媛媛包岩峰萨仁高娃...
    203-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农牧交错带典型沙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选择内蒙古乌审旗(毛乌素沙地)、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和奈曼旗(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构建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22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乌审旗人地系统综合可持续性水平最高。2021年乌审旗综合可持续性为Ⅱ级良好水平(0。58),奈曼旗和正蓝旗均为Ⅲ级一般水平(分别为0。31和0。30);2)2015-2021年区域可持续性均表现出增强趋势,乌审旗和正蓝旗提升速度更快。乌审旗同期综合可持续性由Ⅲ级一般水平提升到Ⅱ级良好水平,正蓝旗由Ⅳ级较差水平提升到Ⅲ级一般水平,奈曼旗稳定在Ⅲ级一般水平,综合可持续性指数分别提升了 48。72%、47。62%和20%。3)三地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改善均是生态环境维度贡献最大。乌审旗、正蓝旗和奈曼旗生态环境指数分别提高58。3%、78。3%和32。4%;社会进步指数提高比例为14。3%~23。1%;经济发展指数仅乌审旗有所提高。综上,沙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提升与区域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密切相关,但除乌审旗2018-2021年综合可持续性处于Ⅱ级良好水平外,奈曼旗与正蓝旗2015-2021年、乌审旗2015-2017年综合可持续性都处于Ⅲ级一般水平,农牧交错带沙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应针对不同沙区发展特征,有侧重地开展调整与治理。

    土地沙化可持续性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

    中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荟萃分析的证据

    李荣强王宇宸陈轩施龙中...
    216-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结果,探究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基于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等关键词检索筛选获得81篇文献,并运用荟萃分析法,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与水稻单作模式相比,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在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类型中,稻鸭模式和稻鱼模式的经济效益较高;2)在不同时间阶段和地理区域,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有所差异;3)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会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产生显著影响,试验特征的不同也会影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基于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农业推广者等相关主体提供有益借鉴,以期促进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广泛应用。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异质性分析回归分析

    产业集聚的"本地—邻地"畜牧业碳排放治理效应:阻力还是助力

    杜凤君郑军吴强
    228-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产业集聚对我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利用碳排放因子测算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现状,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讨论产业集聚对畜牧业碳排放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全国畜牧业碳排放呈缩减趋势,2021年各省畜牧业碳排放梯度差异显著,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短期内产业集聚的确可能成为畜牧业碳减排的"阻力",但长期来看又会为畜牧业碳减排"助力";3)产业集聚的"本地-邻地"畜牧业碳排放治理效应呈现出非一致性特征,产业集聚并非一定能抑制本地畜牧业碳排放,主要表现为"先扬后抑"的门槛特征,而产业转移和"磁场效应"的存在,使得产业集聚对邻地畜牧业碳排放治理表现出"U"型作用效应;4)环境规制水平和科技人员密度抑制了本地畜牧业碳排放,但由于"污染避难所"效应以及科技人才的流失,削弱了"本地-邻地"联合减排效应,导致邻地畜牧业碳排放不降反增,农民收入水平和财政支农投入增加带来的"红利"会进一步吸引邻地畜牧产业的转入,加剧本地畜牧业碳排放,缓解邻地畜牧业碳排放。

    产业集聚碳排放动态演进空间溢出效应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