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

夏国良

双月刊

1009-508X

010-62732619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是教育部主管、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水利与土木工程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和研究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及管理干部。欢迎有关单位及有关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及研究生订阅。 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其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收录。本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在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的“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本刊2006年入选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郭小青于晓娜朱万斌王洪亮...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定量评价我国主要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借鉴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关于秸秆能源化利用投入产出比的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分析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值.结果 表明:江苏省、福建省、海南省、河南省、广西省、四川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8个省生态效率值均为1,即秸秆能源化利用对这8省的生态环境效果相对较好.我国部分地区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投入资源冗余严重和主要产品产量偏低.建议重视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提升能源化利用工艺发展水平,在降低资源投入的同时达到提升产量的目的,以提高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生态效率.

    秸秆能源化利用生态效率数据包络分析冗余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影响

    王娜杨思敏刘蓓蓓林瑞嫦...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调控作用,选用'绿丰2号'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绿豆始花期以喷施清水为对照,叶面分别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为处理,测定开花至成熟期间植株地上部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及干物质在各部位的分配比例、转运量和转运率,并在成熟期测产.结果 表明:始花期叶面喷施DTA-6或S3307均可不同程度地延长绿豆干物质积累期,显著地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同化物向叶片、荚壳和籽粒的分配;提高同化物向荚壳转运率,其中S3307处理可提高主茎叶片转运率,DTA-6处理可提高茎秆转运率,进一步促进同化物由“源”向“库”的转移.S3307和DTA-6处理绿豆产量较CK分别增加16.11%和8.30%.综合分析可知,始花期叶面喷施60 mg/L S3307或50 mg/L DTA-6可显著增加绿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同化物向籽粒的分配量,提高绿豆产量.

    绿豆植物生长调节剂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产量

    CoCl2胁迫下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乔枫张丽耿贵工陈志...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青稞幼苗对钴胁迫抗逆基因的响应模式,以青稞'昆仑15号'为材料,克隆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采用电子同源法克隆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cDNA序列,并分析相关抗逆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序列有2 142 bp,编码713个氨基酸,命名为HvPAL,其GenBank登录号为MK695675.经分析HvPAL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3个高度保守结构域,包含典型的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中心的保守氨基酸序列,与禾本科植物大麦和小麦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90%).PAL氨基酸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青稞属于禾本科植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与对照相比,70 mg/L Co2+处理下青稞幼苗SOD基因表达为最高(P<0.05),150 mg/L Co2+处理下PAL、GSH和P5CS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P<0.05),200 mg/L Co2+处理下POD基因表达量最大(P<0.05).综上,青稞幼苗中POD、PAL、GSH、P5CS和SOD基因协同表达来抵抗和适应Co2+胁迫.

    青稞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Co2+胁迫

    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ynchostylis retusa)远缘杂交种子无菌播种及后代表型分析

    陈和明吕复兵李佐肖文芳...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蝴蝶兰(Phalaenopsis spp.)与钻喙兰(Rh ynchostylis retusa)进行属间正反远缘杂交,杂交组合共计36个,获得远缘杂种后代141株.采用无菌播种技术和性状调查的方法分别对种子和杂种后代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36个杂交组合共杂交180朵花,有12个组合座果,共获20个果荚,座果率为11.1%;2)在座果的12个组合中,仅有1个组合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上萌发,而其他11个组合的果荚可能由于发育不充分、种胚未能形成,导致种子不能萌发;3)PR01的种子在诱导培养基M1、M2、M3等3种培养基上均能萌发,在增殖过程中,BA2.0~3.0 mg/L及Ad 2.0~3.0 mg/L有利于PR01原球茎的增殖,同时生根培养基T2适宜PR01壮苗生根;4)PR01远缘杂种F1无论在数量性状上,还是在假质量性状上大都介于双亲之间,遗传了双亲的特性,但开花期不一致,其种植3年后其开花率为15.6%,而亲本全部开花且整齐一致.PR01植株及开花性状总体上趋于蝴蝶兰.

    蝴蝶兰属钻喙兰属远缘杂交亲和性杂种F1代

    基于HS-SPME-GC-MS的4种不同蝴蝶兰种质资源花朵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肖文芳李佐陈和明吕复兵...
    3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不同蝴蝶兰种质资源花朵挥发性成分差异,筛选主要致香成分,以2个嗅感具花香的蝴蝶兰种质资源(香花组)和2个嗅感不具花香的种质资源(无香组)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其花朵挥发性成分,利用Chroma TOF软件和NIST质谱数据库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含量,计算主要挥发性成分香气强度值(OAVs)并评价香气品质.结果 表明:1)4个蝴蝶兰种质资源中共检出365个挥发性成分,香花组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芳樟醇、香叶醇和黄瓜醛,无香组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均为青叶醛、黄瓜醛和己醛;2)花香型、青香型和脂香型是香花组蝴蝶兰的主要香气特征类型,青香型、脂香型和柑橘香型是无香组蝴蝶兰的主要香气特征类型;3)蝴蝶兰花朵主要致香成分为芳樟醇和香叶醇,嗅感具花香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为芳樟醇和香叶醇的含量,嗅感不具花香的花朵也存在主要致香成分,但其微量挥发未达嗅觉闻值.

    蝴蝶兰花朵挥发性成分香气强度值香气品质

    基于改进YOLOv3的猪脸识别

    何屿彤李斌张锋陶浩兵...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生猪智能化管理中传统标识方法存在的易脱标,易引起生猪感染等问题,采用基于改进YOLOv3模型的非侵入式方法,对生猪多个体识别进行研究.针对原有的YOLOv3模型,在Darknet53特征提取器中引入密连块,结合下采样层组成新的骨干网络;在YOLOv3模型中添加改进的SPP单元,最终构建了YOLOv3 DB_SPP模型.试验采用的猪脸数据集共分为10类,数据增强后样本为8 512张,训练集和测试集比例约为9∶1.结果 表明:1)YOLOv3 DB SPP模型在各分类概率阈值下检测猪脸数据集时的平均精度均值均高于YOLOv3模型;2)当IOU阈值为0.5,分类概率阈值为0.1时,YOLOv3_DB_SPP模型的平均精度均值比YOLOv3模型高9.87%;3)YOLOv3 DB SPP模型检测远距离有遮挡的小目标样本时,平均精度值均高于YOLOv3模型.YOLOv3_DB_SPP模型用于猪脸识别时,能够提高基础特征提取器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检测器的准确率.

    猪脸识别YOLOv3DenseNetSPP

    奶牛产后不同体况对产奶量和亚临床酮病的影响

    曹浩宋玉锡白云龙刘哲...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奶牛产后体况对产奶量和亚临床酮病(Subclinical ketosis,SCK)的影响,在黑龙江省3个规模化养殖场在奶牛产后10、20和60 d收集试验数据,根据国内外体况(Body condition score,BCS)标准将奶牛分为低体况组(L-BCS group,BCS≤3.00)、中BCS组(M-BCS group,3.25≤BCS≤3.50)和高BCS组(H-BCS group,BCS≥3.75),并进行了日产奶量统计及β-羟基丁酸测定.结果 表明:1)不同体况对产奶量有较大的影响,10~20 d低、中BCS组与产奶量差异的相关性极显著(P<0.01);2)低BCS组和高BCS组与中BCS相比SCK患病风险增加2~6倍,差异极显著(P<0.01),且低BCS和高BCS为危险因素.综上,不同体况对奶牛的产奶量以及SCK会产生不同影响,奶牛产后BCS处在3.25~3.50,其产奶性能更好,SCK发病率更低.

    奶牛产后体况产奶量亚临床酮病

    天津某牧场奶牛乳房炎奶样与环境中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胡海燕刘慧敏孟璐郑楠...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天津某牧场奶牛乳房炎奶样及环境中细菌的种类和流行性,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CMT)方法筛选6头乳房炎患病奶牛,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对乳房炎奶样、患病牛畜舍及奶厅样品进行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 显示,乳房炎奶样及环境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出217株菌株,主要优势茵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146/217株,67.28%),乳房炎奶样中占比25%(3/12),畜舍样品中占比为47.87%(45/94),奶厅样品中占比为88.29%(98/111).乳房炎奶样中主要鉴定出4株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畜舍样品中共鉴定出10株Staphylococcus和8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新垫料与饲料中各鉴定出1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在奶厅样品前药浴液与后药浴杯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株BMV7.综上,本研究探究了天津某牧场中主要流行的微生物种类,提出该牧场卫生管理防控薄弱环节,为牧场奶牛乳房炎防控与卫生管理提出建议与意见,为进一步研究乳房炎致病菌溯源奠定基础.

    奶牛乳房炎奶环境细菌分离鉴定

    丙酸对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糖异生途径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宁丽丽詹康霍俊宏占今舜...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丙酸对山羊小肠上皮细胞(GIEC)糖异生途径关键基因表达是否有影响,试验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添加0、0.75、1.50和3.00 mmol/L丙酸培养GIEC,6h后收集细胞提取总RNA;第2个部分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0和3.00 mmol/L丙酸培养GIEC,培养3、6、12和24 h时,收集细胞提取总RNA.通过qRT-PCR对糖异生途径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0.75和1.50 mmol/L丙酸对PC、FBP1和PGC1A的mRNA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1.50 mmol/L丙酸可显著增加PCK2的mRNA表达量(P<0.05);3.00 mmol/L丙酸可显著增加PCK2和PGC1A的mRNA表达量(P<0.05),还可上调PC和FBP1 mRNA表达量但无差异(P>0.05).与未处理组相比,3.00 mmol/L丙酸在6h时可极显著上调PCK2和PGC1A的mRNA表达量(P<0.01),还可增加PC和FBP1的mRNA表达量(P>0.05);在12~24 h对糖异生途径关键基因没有影响(P>0.05).综上,丙酸可以在山羊小肠细胞中诱导糖异生途径关键基因PCK2、PC、FBP1和PGC1A的mRNA表达,并且PCK2在山羊小肠上皮细胞糖异生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

    丙酸小肠上皮细胞糖异生葡萄糖

    基于K-means-BP神经网络的舍饲环境母羊产前运动行为分类识别

    刘艳秋宣传忠武佩张丽娜...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舍饲圈养方式对怀孕母羊生理及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设计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MPU6050为核心的母羊产前运动行为监测装置,并对37只成年小尾寒羊母羊产前的运动行为(站立、行走、趴卧及刨地)进行分类识别.针对母羊趴卧和站立2种静态行为识别难度大的问题,提出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趴卧行为进行识别.在此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MATLAB软件对其他3种行为数据进行校正、滤波、加窗分段处理,提取母羊产前运动行为数据的19维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方法获取累积贡献率达到95%的6个分量作为新的特征集用于行为识别.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其他3种运动行为进行分类识别.结果 表明:所设计的母羊产前运动行为识别算法对母羊产前趴卧行为的识别率达到99.2%,对站立、行走及刨地行为的识别率分别为85.7%、88.9%、80.0%,能够满足对母羊行为识别的要求;经PCA降维后算法的识别率提高了9.9%,识别效果得到了改善.

    母羊舍饲圈养产前行为聚类算法神经网络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