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教育

南京农业大学

周光宏

双月刊

1009-1173

cae@njau.edu.cn

025-84395303

210095

江苏省南京市童卫路6号(南京农业大学内)

中国农业教育/Journal China Agricultural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教育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教育专业期刊,以“架教育与‘三农’之桥,通理论与实践之门,交院校与八方之友,立名家与新人之言”为己任,把促进我国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农业教育科学的繁荣当作自己的崇高使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旨归、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

    朱善元胡海婧胡新岗蒋洪...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新时代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从产教融合、教育融通、科教融汇三个层面阐释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主要价值,解析了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共生共长,构建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共建共创,促进专业改造升级;共育团队,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和重塑;共筑平台,促进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共建学院,促进引企入教深刻深化;共兴共荣,促进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六个方面提出高职发展职业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突破策略.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等职业教育

    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新农人"培育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赵艳岭解振强潘永圣颜志明...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是实施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引擎.涉农高校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肩负着培育"新农人"的重要使命.然而,涉农高校"新农人"培育存在培养目标与人才振兴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跟不上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等问题.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亚夫新农人学院",面向现代农业、农机装备、农村电商、基层治理等领域,按照"新农干""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四类人才进行分类培养,锻造了一批基层村干领头雁、致富带头人和乡村工匠,塑造了一批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扎根"三农"的现代职教"双师"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储备.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新农人培育路径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李刚华雷颖丁艳锋刘为浒...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南京农业大学传统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为研究主体,通过专创融合、全时空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四方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和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育,构建了新农科背景下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传统涉农专业的育人成效,助力了"新农科"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创业;同时,从强化思创融合、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几方面,对传统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可为传统农学专业提档升级,建设更富有时代特征、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农科教育提供借鉴.

    传统涉农专业新农科创新创业教育

    农业强国战略下农林院校经费配置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

    吴嘉琦郝晓伟陈恩茹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经费配置效率、提高农林人才培养质量,对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我国38所农林类公立普通本科院校的面板数据,文章使用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效应模型分析发现,农林院校生均经费支出水平较低且增长较慢,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和地区差异.经费配置水平与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当生均教育支出达到6.3万元时,以外部评价主体反映的农林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优水平.生均经费支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经费配置结构的优化协调,当人员经费比例超过43.1%后,经费配置水平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边际影响效应明显扩增.建议加大农林院校经费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支出水平,适度提升人员性经费比例,通过实施公费农科生培养计划、奖助名额倾斜分配等方式,推动高等农林院校经费配置提质增效,筑牢农业强国人才根基.

    农业强国经费配置人才培养质量生均经费支出

    校地协同视角下乡村法律人才培养研究

    孙永军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乡村法律人才.凡是能够利用法律为乡村振兴有所助益的人才都属于乡村法律人才,包括农业执法人员、司法助理员、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人民调解员、志愿者等.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在乡村法律人才的培养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存在师资队伍缺乏、学科被边缘化的现实困境.政府部门的乡村法律人才培训也存在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与其他社会主体协同性部不够的问题.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乡村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主动、自觉投入乡村法律人才的培养.相关政府部门在乡村法律人才的培养中要注重实效,做到培训的精准化,同时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合作和协同.

    乡村振兴乡村法律人才农林院校协同推进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体系建设研究

    张建刚孙延雨蔺隽薇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涉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教融合趋势日益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张,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硕士作为涉农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下对新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培养为例,在制度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培养模式改革和质量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通过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农业硕士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教学改革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梳理、机制设计与模式探索

    杜春林刘小芳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对应急管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需求.为提高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科建设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国、美国、英国高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多学科融合、多主体协作和多层次整合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实践和科研等多维度、系统化、科学化人才培养的高校主导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方向、政府资助体系和参与规则制定的政府引导模式;形成企业参与、定向委托培养以及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市场参与模式;培育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公众认同以及服务社会发展的社会倡导模式.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学科建设

    地方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高质量建设面临的困境及突破路径

    张建军徐爽王斌王峰...
    63-6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地方高职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及适应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地方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团队建设水平与学校内涵发展要求不匹配;团队服务水平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适配;"政校行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导致培养培训平台与团队成长需求不匹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和团队素质能力与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突出问题.亟须在政府层面通过政策引领和制度保障推进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制度化、系统化体系机制;学校层面通过社会服务等利益联结主导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发展共同体,探索建立校行企"产教岗位互通"运行机制和相互兼职双向交流的联合培养机制;行业企业层面通过以产促教、产教融合助力共建培训基地、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创新平台等助推团队高质量建设;教师层面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等为引领助推"双师型"教师团队素质能力的提升发展.

    地方高职"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师生交往:教育过程评价的关键点

    全思懋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过程是教育价值生成的过程.教育价值的"生成性"决定了教育过程评价不是对教育过程的要素、环节作静态的"价值事实"判断,而是要揭示"当下"的教育过程之于学生"未来"的意义.教育过程评价是在对教育过程的存在性和确定性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对教育价值生成的把握.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现实感性的存在,是教育过程确定性的重要保障和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力量,将师生交往作为教育过程评价的切入点具有重要意义.

    师生交往教育过程教育价值过程评价

    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逻辑进路

    杨勇何夏凡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回答和系统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逻辑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底,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理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点来汲取养分;其价值逻辑在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实践逻辑在于把思政课的道理内容讲"实",把道理本质讲"深",把道理特性讲"透",把道理应用讲"活".

    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讲道理逻辑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