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互动逻辑——基于一种历史经验与现实考察的视角

    张润峰梁宵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同时扮演着保障者、设计者、推动者的角色,彰显出强大政党领导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中国逻辑.这决定了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呈现出双向塑造的互动逻辑:一方面,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从理论逻辑看,自我革命的彻底程度决定着现代化进程有效推动的实践深度;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以自我革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从实践逻辑看,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引领现代化进程中应对问题和挑战的应然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规定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指向.从党性指向看,它规定了党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永葆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从本领指向看,它规定了党要以自我革命精神锤炼"五个过硬"的干部队伍;从制度指向看,它规定了党要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揭示这一互动逻辑,既有助于克服对二者逻辑关联的片面认识,也有助于持续注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强大内生动力.

    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党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精神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辩证品格和重大意义

    荣开明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文化篇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深刻,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思想具有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突出地体现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人民性和党性、传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理论和实践、危和机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重大现实意义和持久未来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建设

    中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以20世纪80年代的中苏改革为例

    左凤荣
    26-3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表明,到 20 世纪 70 年代苏联模式的活力已经耗尽.无论是中国还是苏联,要想赶上现代化的步伐,都必须对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改革.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便开始酝酿改革.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苏联则在 1985 年 3 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开始改革.在苏联开启改革时,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苏共并未吸取.中苏两国走的是不同的改革道路,两国在对待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态度、经济改革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与手段、改革中的政治制度安排、处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其结果自然也不一样.中国在理论与实践上都突破了苏联模式,开启了新型现代化道路.苏联的改革没有带来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共虽提出很多新理论新概念但得不到民众的认同,最后丧失了政权.

    苏联模式现代化新路中苏改革中苏现代化比较邓小平戈尔巴乔夫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

    王振民李唐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抱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国富民强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尝试.从最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失望,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体味,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接着选择苏联式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是毛泽东探索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逻辑.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是跨越时空、弥足珍贵的,他不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理论准备和实践智慧,而且为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毛泽东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

    反贫困视域下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比较研究

    陈婷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与蒲鲁东是 19 世纪资本主义的同时代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与蒲鲁东主义都是在回答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积聚与贫困积累并存的问题中产生的.围绕摆脱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问题,马克思和蒲鲁东有着几十年的思想交往.但面对相同的时代课题,二人作出不同的理论解答.蒲鲁东早期对劳动者贫困现实的关注、对私有财产的批判以及寻求解决现代贫困的努力,得到过马克思的肯定,但他们在对贫困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理解,所持的立场和方法论,以及对反贫困路径的选择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分歧.

    马克思蒲鲁东现代贫困反贫困财产权所有权所有制《哲学的贫困》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89-1945年)的诞生背景、历史演进及其价值启示

    孟飞袁欢
    58-6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历史悠久、组织严密、特征鲜明,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民主党之一.自1889 年成立至 1945 年二战结束这段时期,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经历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其消长沉浮极具研究价值.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诞生背景需要从历史与理论双重角度进行追溯.而该党在这段时期的发展史,则可以划分为 1889-1918 年、1918-1933 年、1933-1945 年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各有其特色,从中总结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值得社会主义政党参考借鉴.总的来说,在这段时期,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并不完全想要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和主旨,然而折中改良的倾向导致其无法摆脱失败的命运.

    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奥地利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改良主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范——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叶书宗叶天楠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和革命实际需要,摒弃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党模式,创建以暴力夺取国家政权为最近目标的建党新模式;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趋势突显的新形势,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首先胜利;根据俄国基本上是农民国家的实际国情,创造了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这样,列宁就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然而列宁逝世后,苏联共产党不能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以致苏联只存在了 74 年,社会主义建设刚开了个头就结束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说是拓荒式的.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新辉煌,朝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奋进,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永不止步地创造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列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

    从"无产者联合"到"劳动者联合":世界革命视域下列宁民族政策的发展演进

    杨泰龙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初,东方和西方分处民族运动发展的第一趋势时期和第二趋势时期,亚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西欧进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期.在世界革命将在西欧国家爆发并解放所有民族的观点主导下,列宁以西欧对民族问题的政策应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利益为原则,以反对资产阶级分裂工人的民族主义为立足点,制定了"无产者联合"这一囊括东方在内的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其后,东方民族革命地位的上升和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重新诠释,"劳动者联合"在俄国革命和处理俄国民族问题中的实践,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需要等,共同促使"劳动者联合"取代"无产者联合"成为列宁处理世界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并最终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形成系统理论和纲领性文件."劳动者联合"成为共产国际指导解决世界民族问题的最重要、最根本原则.

    列宁民族问题民族政策"无产者联合""劳动者联合"共产国际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决议研究回顾与展望

    洪汛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历史决议是党内重要文献,不仅具备显著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决议研究,从着重于政治功能与意义的阐释,到加强对决议起草历史细节的梳理与方法论意义的揭示,逐渐呈现出多专题、多角度、多方法交叉融合的总的特点.梳理、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决议研究情况,使之呈现出清晰的学术脉络,有助于我们观察和理解学界如何认识"党总结自身发展历史的历史",有利于深化对党的历史的进一步探讨,进而推动全党全社会对党的历史形成更加科学的认知.

    改革开放党的历史决议研究《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白区历史研究回顾与思考

    郭晓平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白区工作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白区历史研究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白区历史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即以城市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地下斗争为主要考察内容,在学术研究和党史基本著作编写方面取得积极成果.理论层面的成果包括对白区工作方针、白区斗争策略原则、白区工作的历史地位和经验教训的研究,实践层面的成果包括对白区工作方方面面的考察.拓展和深化白区历史研究,还需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丰富研究方法、发掘整理史料、推进成果转化.

    中国共产党白区白区工作白区历史研究地下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