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归"群体的形象建构与历史变迁

    温静吴一凡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一批批"海归"出国求学与回国服务,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书写了"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篇章.近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海归"作为近现代科技奠基者、民主政治探索者和思想文化运动倡导者,展现出救亡先驱的形象.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海归"以归国者、拓荒者和奉献者的形象投身祖国建设,呈现出"建国先锋"的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海归"作为科教文卫的领军者、新兴产业的开拓者、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者,表现出改革闯将的风采.新时代以来,"海归"以科技创新骨干、创业就业生力军、国际化人才的身份面貌,体现了时代新锐的特质.百余年"海归"形象的建构与更迭,折射了我国对外认知的变化、国际地位的跃升以及人才观念的转换等历史演进,全面展现了"海归"群体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贡献与价值.

    "海归"群体留学人员形象建构历史变迁

    透视与解析:"海归废物"现象的心态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

    李济沅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归废物"多以"海外留学归来的失业失学者"作为符号标签定义自我,反映出部分海归青年的集体困惑和现实困境,折射出该群体对就业压力的抵抗、对生活失意的无奈和对人生方向的迷茫."海归废物"之"废"覆盖了工作和生活全域,不仅指向职场竞争的单一维度,同时还涵括了社会嵌入、文化融合等多维向度.从本质上看,将"海归"和"废物"对立拼接的表达方式,折射出部分海归青年在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之间纠结、撕扯、对抗等复杂情绪和生存样态."海归废物"现象的生成是一定结构性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主动调适心态、完善支持体系以及加强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

    "海归废物"映像建构社会心态成因解析破解策略

    留学教育投资的符号消费及反思

    唐斌芮一丹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留学教育投资本该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赴海外进行留学的一种投资未来的方式,但是受到资本逻辑、从众心理、奋斗标签、评价体系等影响,留学教育投资中出现了诸如只看重"海归"身份、只注重海外学历、以留学躲避竞争等倾向.这些倾向不注重学习本身,而是过分关注留学生身份、过分强调海外学习经历、仅仅摆出奋斗姿态等,使得留学教育投资呈现"符号消费"特征.建议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进行、留学教育投资的价值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设计等方面综合施策,实现留学教育投资的价值回归.

    留学教育投资符号消费奋斗人才

    轻社交与浅缘社会:新生代青年的社交转型及其社会后果

    王德福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的社交转型正在呈现"轻社交"样态,表现为社交体验轻松化、社交关系简单化和社交意义单纯化.社交转型是社交能力相对下降和社交需求休闲化共同塑造的结果.社交能力相对下降,表现为社交意识不平衡和社交技巧掌握不足,其原因是关系结构简单化造成的社会化不充分.社交需求休闲化,表现为精神休憩成为社交主导性目标,这是功绩社会里保卫生活的结果.轻社交转型并不一定产生"无缘社会"的后果,而更可能催生"浅缘社会"的到来.

    新生代青年轻社交社会化历程浅缘社会

    量化"门当户对":一项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

    陈露菡刘战伟包家兴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恋爱、婚姻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逐渐加剧,婚恋匹配问题日益凸显,"相亲文档""婚恋打分表""恋爱表格""门当户对表"等婚恋量化表格开始风靡社交媒体,成为青年人婚恋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青年人表格式婚恋的研究发现:"门当户对"备受当代青年人的认可与推崇.与传统的物质主义取向不同,当代青年人心中的"门当户对"观念逐渐融入了多种精神主义取向的元素,从而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在表格式婚恋中,原本类似"黑箱"运作的择偶过程被具象为数字表格中的量化指标.作为媒介的表格在婚恋匹配过程中显著提升了效率与程式化程度,但也存在着简约化婚恋和物化个体的缺陷,青年人应该警惕表格式婚恋这一理性工具背后隐含的决策风险.

    门当户对情投意合量化表格表格式婚恋婚恋观念恋爱表格

    流动视角下城市"周末爸爸"的父职实践研究

    高修娟曾令峰
    52-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外出工作而缺席的父亲是一个重要的缺席父亲群体,其父职实践面临特殊的处境."双城"流动的城市"周末爸爸"家庭采取了"父亲流动,母亲留守"的模式.同时,"周末爸爸"能够经常回家,在身体缺席和身体在场之间不断切换.当在外工作时,他们会通过远程通信和家人频繁联系,以视频聊天的方式实践远程父职,这种远程父职以培养父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为主.当周末或假期返家时,他们实践了较为密集的面对面父职,这种父职以陪玩为主,具有轻松愉快的特点.远程父职和面对面父职的频繁交替,使得"周末爸爸"具有关怀慈爱的父亲形象.周末爸爸的父职实践体现了流动性对父职转型的作用,本文尝试提出父职实践的流动性解释框架.

    缺席父亲父职实践周末爸爸远程父职面对面父职

    从"结婚难"到"独居":单身现象的变迁、影响及反思

    李芳芳朱冬亮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现代性社会变迁导致婚育观念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当前部分青年群体婚育观念正经历从"结婚难"到"独居"的转变,进而逐渐形成单身价值观认知体系.从生命历程与代际差异视角研究发现,"结婚难"是一些"80后""95前"单身群体选择非自发性单身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95后"青年则更倾向于认可独居生活方式,由此形成自发性单身认同机制.单身行为会给社会均衡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单身个体和社会必须建构共同的应对机制.

    结婚难独居单身现象生命历程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何以可能?——来自邻里共同体的保护

    杜云素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农村大学生留守经历的回溯性文本,分析自然村落中邻里保护留守儿童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双亲缺位时获得的邻里保护,主要体现在情感关怀、生活照料、急难援助、道德示范、学业支持五个方面,具有及时性和持续性的特点;邻里保护留守儿童是邻里作为共同体的要求,以血亲关系和人情交换为基础,是对人伦法则、互助共生等邻里规范的遵循.城镇化进程中,邻里共同体面临不断消解的风险.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通过村落文化建设和社区社会组织建设,重塑乡土社会的亲缘性、熟人性和温情性,构建以情感为基础的邻里共同体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邻里共同体保护

    与数字共舞:青年数字极简主义者的生活实践与自我调适

    毕雨辉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技术迅速普及与广泛应用的当下,数字极简理念在青年群体中蔚然成风.本文利用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关注了数字繁荣发展态势下青年选择数字极简生活的行为动机、日常策略和实践意涵.研究发现,数字极简与青年对日常生活中数字技术应用的反思有关,数字理念转变、回到当下的生活诉求、摆脱算法围困以及缓解负面情绪促使青年开始践行数字极简.极简者从个体出发努力经营自己的生活,以善用数字平台与内容、发展线下社会关系和弹性断连划定虚拟与现实生活的边界.数字极简展示了青年以数字技术服务自身、关注现实的生活价值,然而通过不断自我规训实现的数字掌控也为青年带来了极简之累.

    数字极简数字反思边界自我调适

    仓位流变:青年群体搭子社交的实践考察

    薛深吴小芳
    88-9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找搭子"这一青年社交行为入手,借用证券投资理论的仓位管理概念,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参与体验,对21名招募青年及其他相关调研对象展开研究,探究搭子关系的建立成因及对青年群体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与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传统社会的社交关系相比,搭子关系在交往动机上是被并列分置的类型与话题,在交往效能上是被筛选分装的盈量与增量,从交往前景看是被演化分野的强化与迁移.搭子社交作为青年群体社会交往的重要体验,发挥了满足青年群体个体需要的工具性作用,在青年群体结朋交友实践中呈现理性特质.但搭子社交成为青年群体建构传统关系链主渠道的难度较大.

    青年搭子社交仓位流变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