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月刊

1002-9931

qnyj@vip.sina.com(学术版),qn_chengcai@sina.com(成才版)

010-68722794

100089

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年研究/Journal China Youth Stud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其高水准、新视野、现实感和权威性受到青年读者、学人和青年工作者的喜爱,《中国青年研究》的被转载、摘登量的排名一直名列全国青年与青年研究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时代的亲密关系变革:90后小镇青年的家庭再生产困境

    张雪霖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90后青年群体将是未来十年婚育人口的主力军,但为何中西部90后小镇青年却陷入婚姻缔结的困境。围绕此问题,基于湖北省L县S镇的田野调查,在数字媒介、行动者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框架下,分析和解释了数字时代90后小镇青年亲密关系变革的内在机制与后果。具体而言,数字媒介技术再造了亲密关系的内涵与理想,情感性家庭叙事在90后小镇青年中开始凸显。然而,90后小镇青年在大城市留不下来与回不去故乡的就业结构困境,情感性家庭价值理想难以实现,又不愿接受将就的婚姻,从而面临婚姻缔结与家庭再生产的困境。

    亲密关系情感家庭数字媒介小镇青年

    "一键匹配"的情感法则:技术想象下青年的数字亲密关系建构

    刘入豪傅中行吴闻慧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会交友平台正在成为当代青年社交和择偶的重要中介,改变着亲密关系的建构模式。借助想象可供性理论,对L平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平台漫游,并对48位青年用户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基于该平台的亲密关系建构体现为一套亲密感进阶游戏,在平台功能设计和青年情感想象的基础上运作,并逐步递进又互相交织地融入交往的各个阶段,形成了数字环境中的交往秩序。然而,从青年媒介化实践的感知和效果来看,这套规则并未完全同青年的情感需求相匹配,想象和实际可供性存在一定偏差,折射出平台、青年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关系。

    浪漫关系约会交友平台算法理性数字技术

    乙女游戏情感叙事中的虚拟亲密关系——基于《恋与深空》与青年女性玩家的研究

    陈晨张扬
    24-3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女游戏作为女性向恋爱养成游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青年女性玩家的喜爱。本研究以游戏情感叙事为框架,探索乙女游戏如何生成和维系与玩家的虚拟亲密关系。发现乙女游戏通过符合女性审美的叙事文本打造了亲密关系的生成空间,玩家通过自我建构对男性角色进行情感投射,在互动中获取情感满足,由此建立的虚拟亲密关系既是玩家通过情感投资维系,又在游戏叙事的情感回应机制中稳固的。对玩家来说,它提供了自我认同与情感认同的渠道,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游戏的性别秩序。然而其本质是一种人机关系,长期沉迷容易陷入情感乌托邦。

    乙女游戏虚拟亲密关系情感叙事女性玩家

    青少年家务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

    权小娟杨谨瑞
    34-4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式。在对青少年家务劳动参与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概括的基础上,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社会性别规范、家庭需求、教育竞争三重逻辑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对青少年家务劳动参与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效应大小不同。其中,家庭需求的影响最大,教育竞争的作用则相对较弱。学习时间挤压或替代家务劳动的认识事实依据不足。未来研究应对家务劳动参与如何影响青少年发展做进一步的分析,教育、引导、支持家庭提升青少年家务劳动参与水平的意识和能力。

    性别家庭需求教育竞争劳动社会化

    "大中衔接期"如何为青少年拔尖人才做指导?——以4所示范性高中的田野研究为例

    丁若曦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是青少年拔尖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学术界对大学-高中衔接期学生发展指导的层次机制与形式机制研究较多,但对于如何通过指导赋能发展的功能机制与路径方式关注不足。本文采用质性研究范式,以某一线城市的4所示范性高中为田野现场,采集了聚焦于个人经历的54份研究资料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发现:基于4所示范性高中教师多年指导经验,初步形成了面向青少年拔尖人才发展的指导赋能路径;根据学生发展状态,形成了面向坚持性、保护性、自洽性三类群体的个性化指导方式,主动构建了拔尖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拔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大中衔接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青少年发展拔尖人才培养大中衔接学生指导

    返乡青年治村的实践逻辑与空间再生产

    闵兢黄慧
    5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质性访谈材料为基础,以"空间—实践"的双向建构为分析框架,探讨了兼具强责任认知与治理能力的返乡青年治理乡村的实践逻辑及其具体实践对乡村空间的再生产结果。研究发现,返乡青年作为城市与乡村双重空间的实践者,既有先赋性"乡土基因"赋予其对于乡土文化的高度自觉,也受到现代性城市对其个体文明的开化,从而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乡土文明的亲和与对现代性追寻的双重面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返乡青年以"反思性实践者"的身份,积极回应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将行政权力及资源要素人格化地导入乡村治理实践中,对传统乡村的生计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开展了全景式的现代性重构,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乡村新权威",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了主体性动能。

    返乡青年乡村治理实践空间再生产

    青年主体性与职场文化重塑的社会学探析

    张煜婕
    60-6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依托主体性理论与组织文化理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系统性地探析了青年员工如何恢复和重现职场中的情感维度。研究揭示,青年员工不仅能迅速辨识去情感化的工作环境,还能通过采纳创新策略和展开积极行动,借助情感的力量,建构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凝聚力,证明了情感在维持社会秩序和增进工作效率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展现了数字化工具通过支持更多形式的人际互动和情感表达,帮助青年员工建构支持性社交网络,从而推动职场文化的健康转型。本研究强调重塑职场文化是一个涉及多方参与的动态过程。

    去情感化青年主体性组织文化人性化

    城市漫步:城市青年休闲活动与生活方式的新拓展

    朱翰墨冷婧
    69-7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鉴休闲理论及城市生活有关理论,对城市漫步这一流行于城市青年群体中的活动展开质性研究。通过对12名城市漫步实践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虚拟民族志调研后发现,城市漫步表达了青年群体对自由和慢节奏生活状态的追求;城市漫步成为都市青年的时尚运动和互联网平台社区传播有紧密联系。在实践城市漫步的过程中,参与者实现了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和自我意识的提升。基于调研,本文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体现步行优先的理念,注重城市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和便捷性;焕发城市空间活力,为城市漫步参与者探索城市营造氛围;设计完善城市漫步精品路线;在城市漫步路线规划设计中促进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等建议,为理解城市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提供参考。

    城市漫步城市青年时尚运动休闲

    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中Z世代青年的角色和作用——以《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宋辰婷宋祎祎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文化网络化建构不仅需要融入互联网元素,更需要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建构与传播。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以《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两个文化综艺类节目为例,探究文化框架的互动性建构逻辑和Z世代青年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对传统文化的网络化建构,是将传播的单向度工具式逻辑逐步转变为互动性的框架建构逻辑。在网络化建构过程中,根据Z世代群体特征和互动反馈确定和完善新框架;同时,Z世代也是框架的辅助建构者,其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过程中。经历了框架互构、框架调整和框架再创造的过程,传统文化成功实现网络化建构。

    Z世代青年传统文化框架分析互联网

    摸着石头过河还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赤字和优势视角下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长之路

    杨中超祝军
    84-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承载着家庭跨代向上流动的希望,也彰显了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基于实证资料分析发现,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由于父母没有大学经历,在学业和职业发展关键节点缺乏有效指导,同时往往面临经济和外部期许压力,经历无法逃避的自卑感。与此同时,他们也可能依靠内在生发的责任感、韧性,以及积极主动的社会资本积累和父母对教育的重视和情感支持等取得学业和就业的成功,最终完成代际流动。基于此,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精准帮扶要结合优势视角和赤字视角,帮助其突破局限性,发挥优势并赋予他们成功和坚持的能力。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文化资本优势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