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热带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热带医学
中国热带医学

杜建伟

月刊

1009-9727

ctmffff@vip.163.com;ctmffff@163.com

0898-65377298、65326675

570203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44号

中国热带医学/Journal China Trop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 中国热带医学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国内外”的办刊方针,突出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特色,促进有关学科发展。介绍防治、研究成果、公共卫生和妇幼保健等经验,介绍国内外在热带病防治与研究中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并力求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严谨的技术性,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竭诚为全国医疗、卫生、医药、环保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尤其是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同志们服务。栏目设置:述评、 论著、疾病控制、临床诊治、传统医学、检验技术、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研究进展、理论探讨、科技信息、媒介防制、营养与食品等。报道内容: 主要报道传染病,非传染病和病因不明疾病的防治研究,如各种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病、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营养缺乏或过多病、物理病、职业卫生、中毒、贫血、社区卫生、环境卫生等。其 它: 本刊被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 被国际文献检索系统MEDLINE和Global Health等 收录;2003年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和国家<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与国内外90余种期刊交换。2006年 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成效与挑战分析

    张丽尹建海夏志贵
    365-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2021-2023年疟疾疫情特征及"1-3-7"工作指标,了解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成效及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系统"中2021-2023年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及疫点调查与处置表,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1-3-7"工作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疟疾病例4 132例.其中以恶性疟为主(59.2%,2445/4 132),2021年799例为历史最低水平,2023年大幅反弹至2488例.病例数排名前5位分别为云南、广东、河南、四川和山东省,共占49.4%(2 043/4 132).除2例长潜伏期再燃三日疟病例及1例非蚊传疟疾病例外,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81.7%,3 374/4 129),间日疟主要来自缅甸(63.7%,638/1 001).疟疾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和出境务工人员为主;危重症病例142例、死亡病例21例;81.8%(3 378/4 132)的病例在发病3d内就诊,初诊机构以县级、地市级、省级医疗机构为主(77.2%),其疟疾诊断准确率在80.0%以上."1-3-7"指标完成率均在90.0%以上.结论 消除后全国未发生疟疾再传播,监测响应能力维持较高水平,但输入性疟疾疫情不断上升,仍在严重危害我国公众健康,特别是中缅边境等地区再传播风险高.当前需进一步提高重点人群疟疾及时求诊意识以及医务人员对疟疾的警觉性、诊断能力和及时转诊的意识,维持疫情调查处置能力,加强云南中缅边境等重点地区防控,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疟疾防止再传播成效挑战中国

    江苏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其防控

    曹园园王伟明杨蒙蒙周华云...
    372-376,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全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和当前防控措施,探讨下一步防控策略.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以及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库,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疟疾病例信息,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和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3年江苏省网络直报疟疾共534例,各年分别为244、90、32、36和132例,均为实验室确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减少,多次出现疟疾病例零报告月.534例疟疾病例中,绝大部分为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务工、商务、国际学生或旅游归国人员.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中位数及最小、最大天数分别为1(0,12)、1(0,8)、0(0,6)、0(0,10)和1(0,18)d,患者初诊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检验,P=0.03).相较于隔离点外,医学观察隔离点内的疟疾病例能在更短时间被确诊(Fisher确切检验,P=0.007).共报告重症疟疾病例24例,无死亡病例,其中23例为恶性疟,1例为卵形疟.结论 消除疟疾后,因受新冠疫情影响,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锐减,医学观察集中隔离点的疟疾病例诊断更及时,归国人员发病到就诊及时性有所提升.2023年境外输入病例出现急剧增加,今后需加强各项疟疾防控措施的落实,并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消除疟疾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江苏省

    一起聚集性疫情来源的间日疟原虫分子溯源分析

    刘耀宝徐岁朱国鼎胡向科...
    37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结论 分子溯源分析结果不支持该起疫情中4例间日疟原虫株的感染来源为中国中部种群,疟原虫分子溯源技术可为疟疾消除和消除后疟疾病例感染来源的判定提供客观证据.

    消除疟疾间日疟原虫微卫星标记分子溯源

    深圳市2022-2023年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基因突变情况

    刘小莲高世同李媛唐屹君...
    38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了解深圳市输入性恶性疟原虫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帮助评估抗疟药的疗效和指导有效用药.方法 收集2022-2023年从境外输入深圳市的恶性疟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阳性的样本85例,提取基因组DNA,使用巢式PCR扩增耐药基因:恶性疟原虫Kelch螺旋体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Kelch 13,PfK13)、多药耐药基因 1(multidrug resistance 1,Pfmdr1)、氯喹抗性转运基因(chloroquine resistance transporter,Pfcrt)、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ihydrofolate reductase,Pfdhfr)和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dihydropteroate synthase,Pfdhps),并进行双向测序,使用MEGA11.06软件分析这些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研究发现PfK13错义突变(S549P)1例,同义突变4例.Pfmdr1 62.69%样本存在Y184F突变,未检测到N86Y突变体.Pfcrt基因中,未检测到72和73位点的突变,M74I、N75E和K76T突变分别占17.46%、15.87%和15.87%.Pfcrt基因野生型占主导(82.54%,52例),其次是I74E75T76三重突变体(15.87%,10例).Pfdhfr最常见的突变型为I51R59N108(91.78%,67例),其次是野生型(2.74%,2例).Pfdhps野生型占60.32%(38例),单突变K540E为最常见突变类型,检测到S436A、G437A、K540E、A581G、A613S、I431V、G556K、G579E位点突变.Pfdhfr-Pfdhps组合突变中,I51R59N108-E540是频率最高的组合突变(11.48%),59.02%样本为Pfdhfr单独突变体.结论 在本研究中,PfK13突变率低,且无报导的耐药突变,Y184F成为Pfmdr1突变主导,未发现有N86Y.Pfcrt野生型为主,其次为I74E75T76三重突变体,Pfdhfr I51R59N108三重突变非常普遍,本研究并未发现Pfdhfr-Pfdhps完全抗性和超抗性突变体,但有其他的五重七重突变型.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继续加强疟原虫耐药基因的监测,同时进一步结合体内疗效的监测来有效指导临床用药.

    恶性疟原虫输入性耐药性基因突变

    全国2017-2022年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易博禹夏志贵张丽
    38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17-2022年全国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疟疾消除前后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境外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202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恶性疟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对疫情概况、境外感染地、三间分布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恶性疟7 026例,占疟疾病例总数64.2%(7 026/10 943),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感染地分布在4个洲60个国家,以非洲国家为主.2017-2022年每月均有恶性疟报告,各月分布不均,在年初出现高峰;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广东省(13.1%,922/7 026)、江苏省(9.1%,636/7 026)、山东省(8.1%,569/7 026)、广西壮族自治区(7.6%,537/7 026)和浙江省(7.6%,534/7 026);以中国籍病例为主(占94.9%,6 668/7 026),男女性别比为17.2:1.在报告的恶性疟病例中,危重症病例239例、死亡病例48例.结论 在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阶段,虽然我国报告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但恶性疟占比较高,考虑其病情复杂且发展较快,容易导致危重症甚至死亡,因此要做到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减少危重症或死亡.

    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特征中国

    云南边境地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和防控需求

    周耀武丁春丽杨忠平林祖锐...
    394-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缅甸北部边境地区疟疾发病急剧回升,其中克钦邦拉咱及附近地区2023年年带虫发病率是2019年21.47(95%CI:18.84-24.48)倍,导致云南输入病例数从2019年的188例回升到2023年398例.缅北地区除军事冲突影响外,也因国际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与缅甸建立的边境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及其疟疾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为此,建议相关部门从技术上评估出中缅边境地区现行疟疾跨境传播措施的执行质量和效果,并针对目前缅北地区以间日疟为主的流行特点,需要提供大量能阻断疟疾传播和根治间日疟的伯氨喹啉,同时为有效减少输入疟疾病例死亡和防止输入再传播,云南边境地区仍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疟疾诊治知识、意识和警觉性,以及中国对输入性疟疾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和质量.

    疟疾间日疟跨境传播风险边境联防联控合作中缅边境地区

    红前期疟疾疫苗研究进展

    方强曹玉洁夏惠
    400-406,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疟疾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传染疾病,曾在我国严重肆虐.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形势停滞不前,我国也面临巨大输入性疟疾威胁,亟需有效的疟疾疫苗作为现有防控措施之外的新增手段.相对于红内期疫苗和传播阻断疫苗,以预防感染为主要目标的红前期疫苗一直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近年取得一系列进展.目前仅有的2款获WHO推荐使用的疟疾疫苗均为红前期疫苗.本文简要综述红前期疟疾疫苗研发现状和趋势,以期为后续疟疾疫苗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疟疾红前期疫苗疟原虫

    广西壮族自治区1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分析

    肖芳张鹭黄景慧何晓凤...
    407-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23年1月1例恶性疟的死亡原因,为预防疟疾死亡病例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访谈接诊医生、会诊医生及患者家属,收集患者诊治过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病历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何某,男,5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人,2022年12月26日自非洲科特迪瓦务工返乡入境,2023年1月3日解除集中隔离后返回家中.2023年1月4日患者出现头晕、呕吐,自认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未予处理,1月6日上午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峰值40 ℃),伴全身乏力、咽喉痛,原有症状加重,以"肺部感染"收治入官城镇卫生院,予利巴韦林、地塞米松、头孢曲松钠等治疗.1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高热(40 ℃),遂出院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时测血压78/53 mmHg,完善检查提示血小板下降,降钙素原49.9 ng/mL,肝肾功能异常,胸部CT提示肺炎,予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1月8日患者血涂片发现疟原虫,诊断为疟疾(未分型,后经复核为恶性疟),建议立即转诊至省级疟疾定点医院抗疟治疗,但患者家属拒绝.1月8日13:27患者解暗红色血便700 g,神志模糊,予积极止血治疗.后经多方协调,调取治疗用"注射用青蒿琥酯"4支(60 mg/支),于1月8日18:59静脉推注注射用青蒿琥酯60 mg,同时辅以退热及补液等对症治疗,19:40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血压在应用升压药情况下仍持续下降,1月9日凌晨3:00经综合治疗后患者休克仍无法纠正,神志昏迷,家属要求出院,7:00回到家中,7:30患者死亡.结论 对于输入性疟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尽早使用抗疟药治疗,积极处理器官功能障碍,是避免出现患者死亡的关键.

    输入性疟疾恶性疟死亡病例多器官功能障碍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表达差异及其辅助诊断价值

    安红娟李昆张灵霞朱琰...
    41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药物敏感结核病患者(drug sus-ceptible tuberculosis,DSP-TB)及健康人3组人群外周血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表达差异,为开展新型结核病实验室辅助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组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mRNA芯片表达谱差异性进行分析;选取MDR-TB患者与DSP-TB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康人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血清IL-8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同时分离3组人群PBMC,收集细胞并提取总RNA,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分析各组IL-8、STAT3 mRNA表达情况;以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比较各组STAT3蛋白表达差异.结果 MDR-TB和DSP-TB 2组人群血清IL-8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TB组和DSP-TB组人群外周血PBMC中IL-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与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均显示,健康组、DSP-TB组和MDR-TB组STAT3基因表达依次上调,组间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所得结果与mR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 IL-8在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患者体内表达显著升高,可以作为标志物区分ATB与健康人群;STAT3浓度的变化不仅作为ATB的诊断参考,还可以鉴别DSP-TB与MDR-TB人群.IL-8、STAT3联合检测有望成为不同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活动性结核病白细胞介素-8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大气污染物暴露对健康迁徙大学生肺功能和鼻腔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雪张倩也肖莎薛萍...
    417-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生源地学生肺功能及鼻腔炎性现况,探索大气污染物对健康大学生的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可能存在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253名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生源地及居住环境情况等,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值流量(PEF),并依照生源地空气质量分别选取等级为优良的大学生60名,等级为差的大学生30名.分别于暑假前(2019年7月12日)和暑假后(2019年8月27日)检测鼻腔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分析健康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短期差异大气污染物暴露后的鼻腔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健康大学生的肺功能受城乡分布、生源地空气质量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城市健康大学生相比,乡镇学生FVC和FEV1分别升高0.346 L和0.322 L(P<0.05);生源地空气质量每下降一个等级,FEV1和PEF分别随之降低0.193 L和0.687 Us(P<0.05);经过假期差异大气污染物暴露,生源地空气质量差的健康大学生鼻腔黏膜炎症因子TNF-α值高于空气质量优良的学生(P<0.05).结论 健康大学生肺功能受城乡分布、生源地的空气质量影响,短期大气污染物的差异暴露导致青年健康个体鼻腔炎症因子发生变化.

    肺功能炎症因子空气质量健康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