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科学
中国人口科学

蔡昉

双月刊

1000-7881

zazhi@cass.org.cn

010-85195419

100732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29房间

中国人口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学发展的重要窗口,它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和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对青年就业的影响研究——来自OECD国家工业机器人使用的证据

    刘金东徐文君王佳慧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的同时,世界范围内青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加剧青年失业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使用工业机器人数据和OECD国家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青年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并未加剧青年失业,反而显著降低了青年失业率.不过,人工智能缓解青年失业的效应部分来自对临退休年龄员工的替代.由于失业回滞现象和"机器换人"的不可逆性会部分抵冲人工智能对青年就业的正向影响,人工智能对青年失业的缓解效应在经济下行期更为显著,但在经济上行期有所抑制,表现出反周期性特征.文章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就业优先战略并行不悖,但应同时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缓解青年失业方面的局限性.

    人工智能青年失业新质生产力岗位替代

    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基于职业流动的解释

    王建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使用"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21)调查数据,考察了职业流动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职业流动通过"机会差异"和"回报差异"两个关键渠道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差距.在机会差异方面,由于体制分割形成的流动机会不均衡分布以及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女性跨体制流动的几率明显低于男性,这限制了女性进入市场体系并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在回报差异方面,职业流动所带来的收入增长对女性效果甚微,但对男性大有裨益.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两种差异化机制:一是收入溢价机制,即部门内部流动以及由体制内向体制外的跨部门流动大大增加了男性收入,但这些流动对女性收入增长的效果十分有限;二是收入惩罚机制,体制外向体制内的跨部门流动增加了男性收入,却降低了女性收入.职业流动过程所引发的性别收入差距及其分异效应,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收入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性别收入差距流动机会流动回报

    新兴技术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影响

    周康邹杰玲张俊森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正在进行一系列结构性调整,新兴技术发展、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文章基于2000~2015年人口普查和小普查微观数据,研究了新兴技术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跨省流动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和人口老龄化是驱动中国劳动力跨省流动的重要因素.新兴技术更倾向于吸引年轻、高技能劳动力,同时通过互补作用吸纳更多低技能劳动力.人口老龄化使城市更依赖本地富有经验的中年劳动力和中低技能劳动力,但同时也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此外,人口老龄化可以强化新兴技术对劳动力跨省流动的拉力作用.文章研究结论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也为理解新兴技术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的影响提供了实证依据.

    流动人口跨省流动新兴技术人口老龄化

    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

    杜宝瑞石晓军秦国庆朱玉春...
    5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也是畅通城乡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不同地级市的社会流动性水平,并将地级市特征信息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进行匹配,实证考察了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且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较高的社会流动性能够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社交和心理融入,进而提升其市民化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社会流动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差异而存在异质性.据此,文章建议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以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安居落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流动性社会融入新型城镇化

    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陆杰华孙杨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个人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不断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文章从教育—工作匹配视角出发,运用2018年CFPS数据考察过度教育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检验了收入、心理等因素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教育—工作匹配状况为过度教育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显著更低,且相应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过度教育对女性、西部地区、农业户籍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生育意愿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教育—工作适配者,过度教育的工资惩罚客观上降低了机会成本,但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回报仍为正,其抑制生育的机会成本效应依然显著存在;加之,过度教育还会通过教育失望效应和工资惩罚带来的收入失望效应,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期望,进而形成对生育意愿的多重抑制作用.这些机制可能是当代年轻人低生育意愿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关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深化教育体系改革,从全生命周期和性别公平视角创建生育友好型工作与生活环境,促进"教育—工作—家庭"互益互补.

    过度教育生育意愿收入生活期望生育支持

    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家庭育儿支持的作用

    张晓倩宋健
    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育儿支持对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研究较少探讨家庭育儿支持的有效性问题.文章基于2021年"低生育率背景下育龄家庭的生育机制与生育支持研究"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当女性面临工作—家庭冲突时,不同家庭育儿支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成员提供的育儿支持有助于缓解其负面影响;(2)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在不同育儿照料模式间存在差异,夫妻合作对缓解工作—家庭冲突的负面影响作用最大;(3)在不同形式的祖辈支持下,工作—家庭冲突对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特别是那些仅获得祖辈经济支持的样本,工作—家庭冲突对再生育意愿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缓解;(4)当面临工作—家庭高冲突情境时,新生代育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难以被代际合作有效提振.文章认为,工作—家庭冲突在现代社会愈发凸显,夫妻合作在未来家庭育儿模式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关部门应当为家庭内部育儿分工平等化提供支持,促进代际和谐,并通过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补充家庭育儿资源的不足.

    工作—家庭冲突再生育意愿家庭育儿支持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对居民幸福戚的影响

    丁述磊刘翠花包文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发展是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建设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内在机理,并基于2010~2020年中国县域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建设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的建设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该结论通过了 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建设通过提高居民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数字技能和消费升级,进而提升居民幸福感.异质性分析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试点建设的幸福感提升效应在互联网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域更强,且对使用互联网、大专及以上居民的影响更显著.文章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农村电商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农村电商幸福感数字经济数字乡村

    长期照护方式选择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

    杨华磊肖文静方格格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失能老人数量增加,全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加大.如何选择与养老需求相匹配的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的健康福祉乃至死亡风险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CLHLS)2008~2018年的4期追踪调查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不同长期照护方式选择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如下.(1)照护方式对轻度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影响.相对于非正式照护,正式照护会显著降低轻度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尤其会显著降低女性、无配偶、接受过教育的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2)在正式照护中,接受机构照护者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接受社区照护者;在非正式照护中,由配偶照护的老人死亡风险比由子女照护的老人更低.通过探讨长期照护方式选择对中国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及其差异,文章检验了既有照护理论的经验推断,为发展和完善照护理论提供了经验依据,研究发现有望为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体系、完善保障失能老人的福利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方式死亡风险Cox比例风险模型

    《中国人口科学》投稿须知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