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心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

刘燕华

月刊

1002-2104

cpre@sdnu.edu.cn

0531-86182969;86182968

250014

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ournal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贴近决策层,贴近学术前沿,贴近社会现实,形成了“首发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前沿性”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战略再思考:逻辑主线、规律趋势和推进方略

    廖茂林彭浩瀚贾晋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已经5年多,亟待从政策逻辑、任务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乡村振兴实践进行再审视和再梳理,立足规律和趋势对乡村发展历程进行再探究和再研判,以期对未来乡村振兴方略进行再思考和再谋划.研究认为:①政策逻辑层面,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已经完善,其系统架构、政策主线和关键问题日渐清晰.任务逻辑层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围绕"二十字"方针和五大振兴领域全面铺开,政策精度和实践准度亟待提高.理论逻辑层面,乡村振兴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对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性、学理化的阐释和架构还有待进一步突破.②规律趋势方面,在农业产业份额和就业份额逐年降低的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出现"超预期裂变"趋势,主要体现为产业容量逐年扩张、产业效率快速提升以及产业形态加快重塑.随着城乡互动发展迈入新阶段、乡村内部演化出现新特征、乡村治理建设涌现新动能,乡村空间经济社会呈现"分类转型发展"的趋势,其功能形态、特征表现与路径模式逐渐特色化、多元化.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已突破空间约束,由单向互斥性流动过渡为双向协同耦合性流动,呈现"双向跨界窗口"趋势.2020-2035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③结合乡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围绕极端问题构建战略底线保障体系;坚持融合思维,培育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发展新活力;坚持转型思维,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实践进路;坚持窗口思维,抢抓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机遇;坚持改革思维,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逻辑主线规律趋势发展战略

    碳中和目标下负排放策略的综合效应——基于N-DSGE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沈维萍夏克郁陈迎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达"气候紧急状态",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宣布碳中和目标和净零排放承诺.在气候变化减缓和传统的适应措施之外,自然科学领域和气候经济学领域探讨负排放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视角对负排放技术综合效应的评估还比较少.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生态价值理论,将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与宏观经济学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相结合,构建包含自然生态系统部门的N-DSGE模型,对负排放技术的气候效应、生态效应、经济效应以及福利效应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①当可用技术条件下传统减排措施达到最大减排潜力后,可以依靠负排放技术实现净零排放乃至净负排放.②低强度、小规模实施负排放技术具有正向的气候、生态和经济效应,然而随着负排放技术实施强度增大,气候效应增强,经济效应削弱,社会综合福利明显降低.③敏感性分析证明了评估结果的稳健性,并进一步表明负排放技术的实施效果会受到传统减排水平和自然碳汇能力的影响.基于评估结果,应谨慎扩大负排放技术实施规模和实施强度,加强科学技术研发,降低技术成本;对不同负排放技术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加强负排放技术实施的治理,尽可能避免和最小化其负面影响,促进气候、生态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部署负排放技术不应放松传统减排的努力,应降低碳达峰峰值,同时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碳中和目标负排放技术N-DSGE模型生态价值福利效应

    低碳城市与创新型城市减碳技术选择机制

    万安位黄永春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探究不同试点政策下企业碳减排技术的选择,对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减排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该研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碳减排技术只包括源头治理技术和末端处置技术,且不考虑其他外部政策因素冲击的假设条件下,构建基于希克斯中性技术的生产函数,分析三类试点政策下企业的减碳技术选择机制.进一步,基于2000-2019年中国75个试点城市的3 766家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Hansen门槛面板模型,验证了这一技术选择机制的科学性.研究发现,源头治理技术与末端处置技术在不同试点政策中的选择依据是末端处置技术投入占产出的比例.具体而言:①如果这一比例处于(0,0.5)区间,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下,企业选用成本较低的末端处置技术;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下,企业缺乏投入碳减排技术的意愿;在双试点政策下,企业既运用末端处置技术又投入源头治理技术减碳,并且前一技术见效快,投入更多.②如果这一比例处于(0.5,1)区间,此时,末端处置技术成本已经超过产出的50%,那么三类试点政策下的企业均选择成本较低的源头治理技术减碳.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成本的约束下,非国有企业、老企业和高碳行业的企业缺乏增加减碳技术投入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引导这三类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并通过政策补贴、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以及碳减排源头治理技术推广的方式激发这三类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最终以最小的碳减排成本实现碳排放总量的下降.

    源头治理技术末端处置技术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门槛模型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基于28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准实验研究

    张振华陈曦汪京冯严超...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是中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政策之一,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该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模型求解阐述绿色金融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6-2019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中介效应作用机制,探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在地理区域、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产业禀赋方面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以及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低碳城市在碳减排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通过替换变量、缩尾处理、增加控制变量、改变窗口期、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健性.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在微观层面通过提高重污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企业碳排放进而实现城市层面的碳减排效应,在宏观层面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进而实现碳减排效应.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并不存在显著的地理区域差异,但由于资源禀赋较好的城市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资源型城市比非资源型城市的试验区碳减排效应更差.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主导产业与产业禀赋不同的城市存在"马太效应",第二产业主导的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碳减排效果较差,第三产业主导的城市和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碳减排效果较好.⑤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与低碳城市试点地区在碳减排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协同效应,两种政策同时实行的城市碳减排效果更好.

    绿色金融碳排放绿色技术创新能源消费结构协同效应

    论中国碳市场不良资产的表现与法治应对

    朱兵强周旭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市场的不良资产代表了碳信用与交易预期落空的不良结果,存在基础不良资产、直接不良资产与进阶不良资产三种表现,拥有亏空价值虚拟性、成因复杂性等特征,对应形成干扰市场交易、阻碍低碳减排的双重危害.基于此,该研究采用规范分析、案例调研等方法,全面分析了碳市场不良资产的定性与法治约束现状,并尝试总结碳市场不良资产规制的理念要义与法治改革措施.研究发现:在不良碳资产的定性上,相应法律缺乏识别对应碳资产不良化的自觉,亦不具备界定其内容与范围的实践.在不良碳资产的预防上,已有的法治安排难以克服企业经营不当、市场环境不佳、虚假承诺与市场投机行为等导致资产不良化的负面因素.在不良碳资产的处置上,现行法律不仅在处置主体、处置内容、处置程序与处置救济领域存在规范空白,仅有的关联尝试亦未契合碳市场不良资产消化的经济规律.因此,有必要着眼于不良碳资产形成与消除的逻辑脉络:在理念层面,一是应推崇透明的竞争观,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非正义.二是需要破解利益博弈的"囚徒困境",充分提振碳市场维持运行的信心、保持信息的顺畅流通、改变碳减排交易的利益总量预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市场活动.三是应尽可能缩小承诺兑现的利益差距,避免价值泡沫的形成.在实践层面,一是应在规则与实践中明晰碳市场不良资产的属性、内容与影响.二是应形成预防不良碳资产累积的全面规制体系.三是需要以一体化思维应对碳市场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

    碳市场不良资产碳排放配额信用监管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综合评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赵曼仪王科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比较了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混合协同效应综合评估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协同效应在各国单一目标和协同控制政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果提供经验指导.从技术视角结合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剖析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根源;从行业视角探索电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助力减污降碳目标的发力点;从管理科学的视角总结了协同效应综合评估中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后续的突破方向.综合评估流程的规范化和各评估环节中的多学科交叉体现了综合评估的复杂性,需要剖析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及二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等;综合评估中时间、空间和评估对象选择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依托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收集存储技术,加强协同控制对排放水平、健康水平、减排成本、农业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刻画.增强协同效应评估的可比性有利于不同结果的相互佐证和对比分析,需要合理计算协同控制在不同维度的综合收益;国家、区域、城市层面评估的侧重点差异较大,需要明晰减污降碳治理体系并加强评估的层次性,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更科学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实践.

    协同效应减污降碳综合评估研究综述

    2011-2020年中国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陈伟洪静兰李照令王亚平...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分析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与影响因素,可为加快实现大豆生产碳减排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目前,鲜有关于中国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的研究,且尚未有关于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该研究在选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2011-2020年中国大豆生产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并基于Tobit模型探究影响中国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大豆生产碳排放总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3阶段变化特征,2020年大豆生产碳排放总量较2011年提升了47.70%;2020年单位产值大豆生产碳排放为7.48 t/万元,较2011年的5.64 t/万元增长了32.62%;大豆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则由2011年的5.16 t/hm2增至2020年的6.09 t/hm2,增长了18.02%.尽管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黑龙江属于大豆生产碳排放总量大、单位产值碳排放高、碳排放强度高的地区,碳减排压力较大.②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呈先降后升的演变趋势,均值为0.78.主产区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明显,除山西、吉林碳排放效率年均变化率为负,其余地区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年均变化率均为正,且山西碳排放效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③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作物种植结构、财政支农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对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建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并基于大豆生产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异质性分类施策,以推动大豆生产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农业碳减排.

    生命周期评价大豆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超效率SBMTobit模型

    环境产品贸易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进机制——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证

    贺胜兵姜思琦周华蓉
    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环境产品贸易合作是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该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利用2000-2020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54种环境产品贸易数据构建环境产品贸易网络,采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探究区域环境产品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样本区间内,环境产品贸易网络密度和平均聚类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路径长度缩减,网络直径较短,但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网络特征指标数值明显下降.②意大利、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的点出度与点入度排名位于前列,在贸易网络中发挥"桥梁"与"枢纽"作用.中国后来居上,成为点出度与点入度最高的国家,引领区域环境产品贸易发展.③欧洲与亚洲是环境产品贸易网络中贸易合作最密集的两个地区,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具有较少的环境产品贸易关系,且源自板块外进口关系数显著多于出口关系数.④TERGM分析表明,环境产品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互惠性、连通性、稳定性和变异性.工业增加值、经济自由度和绿色创新存在发送效应和接收效应,人均GDP、环境规制存在发送效应.地理距离不利于形成环境产品贸易合作.⑤环境保护型产品、可再生能源产品、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价设备贸易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异质性.基于该结论,从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深化环保产业合作、加快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了深化和拓展"一带一路"环境产品贸易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倡议环境产品贸易网络TERGM贸易合作

    环境信息呈现顺序与机构持股——来自社会责任报告的证据

    吴德军张雯洁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化,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逐渐成为评估企业未来价值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基于心理学顺序效应理论,聚焦CSR报告环境信息披露前置现象,以2011-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CSR报告为研究对象构建环境信息章节位置衡量变量,研究环境信息章节呈现顺序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研究发现:①CSR报告环境信息章节前置导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显著增加,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环境信息章节前置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在上市公司环保意识和机构投资者特征角度具有异质性.具体而言,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水平、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及行业环境敏感性均影响环境信息章节前置对机构投资者持股作用的发挥;相比非投资型机构投资者,投资型机构投资者更易受到环境信息章节前置的影响,其中合格境外投资者、保险资金受环境章节顺序的影响更大.③CSR报告环境信息章节前置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未来价值的提升,该结果在不同价值衡量变量中均得以检验.在低托宾Q上市公司中,环境信息章节前置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增量作用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能够敏锐察觉环境信息章节前置的经济后果,更青睐低托宾Q且前置环境信息章节的上市公司.该结论侧面验证了机构投资者的"聪明钱"效应.该研究剖析了环境信息章节呈现顺序对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为CSR报告环境信息章节存在顺序效应提供了实证证据,进一步拓展了心理学顺序效应在资本市场的研究,对CSR报告披露制度的完善和披露监督力度的加强以及机构投资者决策有用性的增强具有启示意义.

    环境信息绿色前置顺序效应机构投资者

    参与电商能否促进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基于山东省五市十一县的微观调研

    李全海朱鹏郑军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导设施蔬菜种植户实现绿色转型是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中国设施蔬菜生产分散,不易于政府和消费者监管,种植户违规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屡禁不止,仅从生产端发力恐难以实现上述目标.为此,该研究从销售端着手,基于山东省五市十一县的微观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模型,考察参与电商对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参与电商的设施蔬菜种植户采纳绿色生产行为的概率比非电商户高23.7%,利用工具变量法控制内生性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从参与强度角度讲,高强度参与比低强度参与电商更能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水平;从参与模式角度讲,平台电商对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提升作用要强于社交电商.②异质性分析发现,作物类别、经营规模和风险偏好会导致影响效应分化,参与电商对根茎类、中等规模、风险偏好型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效应尤为明显.③机制分析发现,价格预期激励、交易成本节约、信息获取便利、质量信誉评价是参与电商影响设施蔬菜种植户绿色生产行为的中介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依次为20.48%、16.60%、8.28%、10.63%.据此提出:鼓励种植户通过电商渠道售卖设施蔬菜,引导其提高参与电商强度,增加参与模式的多样性;电商推广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作物类别、经营规模、风险偏好等群体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策略;重点完善绿色设施蔬菜的价格激励机制和交易成本节约机制,拓宽种植户信息获取渠道,密切关注消费者质量评价反馈.

    农村电商绿色生产设施蔬菜倾向得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