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仇加勉

双月刊

1672-2140

gadx@chinajournal.net.cn

010-83903269/3267/3037

100038

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公安学、法学、犯罪学、语言文学等方面的论文,也刊登政治经济学、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高教研究等方面的文章。读者对象为公安干警及公安、政法系统院校师生和政治理论工作者,研究人员、公安、政法系统工作人员。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2024年中国犯罪形势分析与预测

    靳高风张雍锭赵洪洋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以来,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的缓慢恢复,全国社会治安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居民社会安全感较高.2023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数、治安案件受案数保持稳定,但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以及全国法院刑事一审收案数量有所上升.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犯罪仍是占主导的犯罪类型,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当前主要犯罪形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幅增加,盗窃、抢劫、强奸等是主要类型,团伙犯罪和涉网络犯罪突出,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成为社会难题.针对当前突出犯罪问题所采取的专项行动与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成效显著,刑事政策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张力减缓与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有利于重点领域安全风险的化解,有效减少了犯罪诱因和条件.

    犯罪形势犯罪预测犯罪治理年度报告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中国反恐怖实践十年回顾与思考:2014-2024

    杨博李丽华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年来,中国反恐怖斗争在多方努力之下实现了暴恐形势烈度收敛的显著好转.这得益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政治方向、思想基础以及路径规划等方面提供的强有力思想指导,以及由此逐步确立的包含完善一套政策框架、强化两种治理能力、主动塑造安全环境等内容的反恐怖实践.中国的反恐怖实践取得了立竿见影的突出成效,体现了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形成了层次丰富的体系架构.但在恐怖主义烈度收敛的同时,我国反恐形势还面临广度扩散和深度增加的挑战,中国反恐怖实践仍然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引领下与时俱进地动态完善.

    总体国家安全观反恐怖实践十周年回顾思考

    轻罪化背景下我国复权制度的构建

    魏麟李春雷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权制度有其自身的正当性与运行逻辑,在域外形成了三种不同模式的立法实践.我国冗杂无序的刑罚附随制裁体系长期存在弊病,在轻罪立法扩张与犯罪整体趋轻的背景下,刑罚之后附随延续的各种严厉制裁更显不妥,加之轻罪领域"去标签化"制度的缺失,催生了我国构建复权制度的现实必要.首先,修正和整饬现行刑罚附随制裁体系是制度构建的前提;其次,基于轻罪化背景下的犯罪治理要求,明确以"定向权利恢复+犯罪记录封存"作为轻罪复权模式;最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复权制度框架,同时创立复权附带审查机制,对刑罚附随制裁制度形成反向制约与动态监督.

    轻罪复权制度刑罚附随制裁犯罪记录封存附带性审查

    大数据侦查中的算法权力构造及其规制路径

    蒋勇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与大数据侦查的共振极大提升了算法权力的外部效用,算法通过隐私计算整合了数据关系,聚合了侦查的监控能力.通过预测犯罪延伸了侦查的时空触角,追诉行为出现预防化特征.通过自动化决策将基于警察个体的经验法则运用概率化,加强了算法决策的专断性.算法的外部效用形塑了算法权力的内部构造,大数据侦查中数据分析型职权的成型、预防性职权的渗透以及数字化的决策程序成为算法权力形态.面对算法权力的扩张,程序法上应当更新规制框架,包括构建以限制算力为核心的数据分析型职权规制框架,确立以场景为标准的警察预防性职权与侦查权的界分点,构建以线索生成为取向的算法决策边界.

    大数据侦查算法权力数据分析型职权预防性职权规制路径

    侦讯双方人际和谐关系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彭玉伟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侦查讯问场域中,侦讯双方人际关系如何定位,直接关涉讯问中的互动方式及讯问目的的实现.传统理论下侦讯双方是对抗关系,现行相关研究中存在相对兼相容关系论、相容关系论、谈判关系论、平等协作关系论、融洽关系论、沟通关系论等不同主张,但都未能精准把握讯问人际交往的特殊性,应转向定位于构建和维持人际和谐关系.讯问场域中的人际和谐,归属低等级良好人际关系和工具型和谐的范畴,其心理结构由致同性、相容性和参与性构成.转向人际和谐关系将有助于规范讯问方式,预防和减少人际冲突,提升收集案件信息质效;并且侦讯双方也具有人际和谐的关系基础.为此,需要实现讯问理念转向,特别是从强化天然对抗性转向人际冲突最小化;优化讯问法律规则,降低因制度弊病而引发人际冲突可能性;定制包括接纳讯问对象、调节立场差距、适度自我披露、建立共性基础、增权自主陈述、说服转变态度在内的相配套的讯问策略.

    侦查讯问人际关系定位人际和谐关系人际冲突最小化实现路径

    犯罪嫌疑人供述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

    管海欣郑毅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犯罪嫌疑人供述中所作出的决策影响着自身的命运以及案件的整体进展.框架效应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为考察犯罪嫌疑人在供述决策中的框架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43名看守所在押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框架效应适应于犯罪嫌疑人在审讯期间的供述行为表现,决策偏好对供述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理性决策偏好有助于促成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基于此,良好的审讯环境、融洽的沟通关系、必要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犯罪嫌疑人作出相对理性决策.对于侦查人员而言,重视初讯准备、利用信息差获取供述,因人因案施策、加强犯罪嫌疑人对长短期利益的感知强度也是在后续审讯工作中需要加强的环节.

    框架效应供述决策沟通关系社会支持

    高空抛物罪司法认定的扩张化及限缩路径

    林需需石经海
    6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空抛物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欠缺刑罚处罚必要性以及构成其他更严重犯罪的高空抛物行为认定为本罪的扩张化倾向.其原因是,忽视了刑法中报应目的对预防目的的限制功能、泛化了本罪的保护法益、忽视了《刑法》第13条"但书"的入罪限制功能和对刑罚处罚必要性的考量.理论上,应明确本罪预防目的的发挥要以报应目的的存在为前提,厘清本罪的保护法益是个体轻伤以上的身体健康危险,同时发挥但书的出罪功能、充分利用刑诉法不起诉制度与缺乏刑罚处罚必要性的高空抛物行为进行对接.司法实践具体认定时,应构建以下限缩路径:首先判断特定行为是否符合高空抛物罪的构成要件,其次分析符合本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侵害到本罪的保护法益,得出肯定结论后再判断是否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得出否定结论的最后再分析是否具有刑罚处罚必要性,若缺乏刑罚处罚必要性则可酌定不起诉.

    高空抛物罪扩张化倾向法益限缩路径刑罚处罚必要性

    中国贿赂犯罪立法的交易禁止格局之形成、反思与突破

    尤广宇虞文梁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贿赂犯罪立法的交易禁止格局立基于国家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以覆盖交易范围为目标和以强化禁止力度为目标的两大发展阶段,最终确立了以对价关系为犯罪构造核心、以对向犯为立法架构基础的犯罪治理主基调.然而,坚持以交易禁止为核心的犯罪治理策略和立法设计思路,一方面将进一步激化犯罪治理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将持续加大囚徒困境的构建难度.审视交易禁止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政治—社会"权力格局调整是第一动力,而回应性立法模式混同了交易型腐败与贿赂犯罪是困局根源.要突破交易禁止格局的犯罪治理瓶颈,就需要先明确贿赂犯罪的非即成性"以权谋私"本质,再厘清利益冲突与权钱交易的位阶关系,最后沿着"违纪—违法—犯罪"路径构建新犯罪治理格局.

    贿赂犯罪对价关系交易禁止利益冲突

    比例原则下撤回公诉的审查规则构建

    张英哲白俊华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刑事程序中,检察机关撤回公诉审查的规则缺失,导致审判权被削弱,撤诉权不受限制而有被滥用之嫌,被告人诉讼权利被忽视等问题,亦可能造成刑事程序运行无序.上述问题的产生存在制度缺失和理论混乱的双重原因.在缺乏具体审查规则的情况下,法院只能依据控方的规则进行审查;撤诉申请的解释缺乏明确性,导致审查成了"无米之炊";审查过程中被告方没有参与,使得审查方式失去了公正性.基于审判中心原则和控辩平等的必要性,引入比例原则的审查规则,将对公权力的审查与撤回行为联系起来,引导法官通过比例原则中的目的正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做出综合判断,实现"行为—手段—目的"的平衡.

    撤回公诉比例原则公共利益审查规则

    警察职务防卫正当性的判断

    陈芹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警察职务防卫的正当化根据,职务行为说与正当防卫说长期争议,前者排除警察适用正当防卫的可能性,后者则忽视警察特别法对警察职务防卫的限制,使得司法认定顾此失彼.实际上,警察职务防卫具有双重属性,是职务行为与正当防卫的竞合.竞合说具有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是警察职务防卫行为正当性判断的理论基础.具体判断时,应将警察的"职务"特征纳入"防卫"的考量中,采用"警察的一般人"标准."警察的一般人"标准以警察行为时为判断时点,以一名普通的理性的警察为判断视角,该标准可适用于警察履职和非履职期间的防卫行为.该标准在刑事政策上有利于防止警察权力的滥用,在刑法教义学上也不会混淆客观不法与主观罪责的界限.

    警察执法职务行为正当防卫"警察的一般人"标准刑法教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