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微生物学会

严延生

月刊

1002-2694

rsghb@fjcdc.com.cn

0591-87552018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津泰路76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性科技期刊,是国内医学、兽医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探讨和交流同类微生物在人畜间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论;总结和介绍人兽共患病专业的研究成果和防制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0-2023年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研究

    李雪孙婷婷魏彤竹王晓丹...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的关联性,了解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YE)的流行趋势,为辽宁省YE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对2020-2023年辽宁省60株YE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MLST分子分型研究.结果 60株YE分离株可分为4个血清型、2个生物型、8个毒力基因型和29种ST型.2023年40株YE分离株分为8组PFGE优势带型A-G,A组为2023年沈阳市地区流行分子型.PFGE的分辨力(DI)为0.954,MLST分辨力(DI)为0.948.ST3、ST252位于树状图核心位置向四周发散.PFGE较MLST方法分辨力稍高.结论 2020-2023年辽宁省YE分离株流行致病血清型是O:3,毒力基因型和ST型均呈现多样化状态.沈阳市YE污染较严重.应重点加强对于生物1A型菌株的研究工作.猪是辽宁省地区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PFGE和MLST对YE分离株分型均是可行的,ST分型与PFGE分型具有一致性.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血清型生物型基因型分子型

    2022年吉林省食品中沙门氏菌耐药性及分子特征分析

    孙景昱赵薇孙绩岩石奔...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吉林省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基因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2年吉林省食品中61株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25种抗生素耐药性试验.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菌株耐药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61株沙门菌分为19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52.46%,32/61).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60.66%,37/61),多重耐药率达24.60%(15/61),无优势耐药谱.不同抗生素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存在差异.结论 吉林省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比例较高,耐药谱模式复杂,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需加强耐药性监测,避免抗生素滥用.

    沙门氏菌食品血清分型耐药基因全基因组测序

    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楚王晨蕾殷荣荣陈留萍...
    111-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0-2021年云南省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医疗机构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监测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个案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可疑食品暴露史、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进食场所、临床症状、初步诊断、血清型分型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9060例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例,检出沙门氏菌感染者452例.阳性检出率4.99%,男性、女性检出率分别为5.57%、4.33%;以0~5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7.84%).不同月份沙门氏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04,P<0.05),以7月检出率最高(8.67%);可疑食品暴露史以婴幼儿食品为主,病例检出率最高为7.95%;不同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散装食品为主,病例检出率最高(6.04%),其次为家庭自制食品(5.71%).家庭是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场所,病例检出率为5.53%.沙门氏菌感染者大便性状以水样便为主(61.50%),初步诊断急性胃肠炎占比最多(46.02%),其次为感染性腹泻(37.83%).沙门氏菌血清型共检出34个,以鼠伤寒沙门氏菌(18.36%)、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13.72%)等为主.结论 云南省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为普遍,应加强监测,对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也将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血清分型流行病学

    苏州市空肠弯曲菌耐药与分子特征分析

    王小龙张梦寒汤全英邹文燕...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苏州市空肠弯曲菌的耐药情况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8年-2022年苏州市分离的空肠弯曲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等分子特征,通过琼脂稀释法了解其耐药表型.结果 61株空肠弯曲菌被分为42个ST型别,以ST464占比最高(9.8%),包含12个CC群,以CC21占比最高(19.7%).61株菌共检出18种耐药基因,97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耐药率排前3位的抗生素分别是萘啶酸,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0.2%,88.5%和73.8%,对红霉素100.0%敏感,多重耐药率达到41.0%.结论 苏州市空肠弯曲菌多重耐药率高,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较多,克隆群以CC21为主,但ST型别较为分散,呈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空肠弯曲菌全基因组测序分子分型耐药特征

    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俞佳岑叶平江玲丽高有领...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源性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通过肉类、海产品、奶制品等多种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目前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主要以平板培养辅以生化鉴定和血清型鉴定为主,检测的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建立快速、精准的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方法对常见病原菌的现场检测及疾病的快速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概述,主要包括免疫学检测手段、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比较其优缺点,着重介绍了可以实现现场检测与实时检测的新兴技术: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以期为常见食源性病原菌的预防与检测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食源性病原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核酸-微流控检测技术

    G6P[1]型牛轮状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王铭月张锦华章青孔翔羽...
    134-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轮状病毒阳性的牛粪便标本中,分离出一株G6P[1]型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对其进行培养和鉴定.方法 用PBS溶液重悬粪便标本并离心,将其上清过滤除菌和胰酶处理后,利用MA104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样本VP4和VP7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上的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进化树,分析确定其G/P基因分型.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olyacryl-amin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噬斑实验和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等技术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和纯化.绘制病毒生长动力学曲线.结果 分离培养了1株BRV毒株,将其命名BLL.VP7和VP4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此毒株为G6P[1]型轮状病毒.PAGE胶结果显示分离株电泳型为长型,条带呈现A组轮状病毒排列电泳图谱;通过噬斑实验将毒株进行了纯化.电镜检测到典型的轮状病毒颗粒.病毒生长动力学曲线可发现病毒在感染后6h已经开始复制.结论 本研究成功分离到G6 P[1]型牛型轮状病毒,为研究G6 P[1]型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提供实验基础和技术参考.

    轮状病毒G6P[1]分离噬斑实验纯化序列分析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产生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

    柴萨萨蔡昊刘夏飞赵静...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产生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构建可表达外源基因的轮状病毒载体.方法 本研究将轮状病毒SA11株的NSP1基因片段的223位(5端)至1388位的核苷酸删除,并直接插入连接了终止-再启动元件(P2A)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采用已建立的"12质粒"轮状病毒反向遗传系统拯救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EGFP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和插入基因(EGFP)的荧光表达初步确定重组病毒的成功拯救,再结合电镜的形态学观察、RT-PCR的测序结果及病毒基因组的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重组轮状病毒的成功拯救和传代扩增.利用TCID50法和qRT-PCR法,测定了rSA11和rSA11/NSP1-EGFP的病毒滴度并绘制了基因组复制动力曲线.结果 基于"12质粒系统"成功拯救了重组轮状病毒rSA11/NSP1-EGFP,证明NSP1片段截短并插入外源基因后病毒仍可正常复制,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但病毒滴度低于其亲本株.结论 基于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EGFP的重组轮状病毒能够实现稳定遗传,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构建表达外源基因的轮状病毒载体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基础.

    A组轮状病毒反向遗传外源基因NSP1基因

    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的多样性分析

    李素一池洪树陈斌张晓佩...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 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 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抗O血清可凝集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抗O血清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WY37有交叉凝集;鲶鱼爱德华氏菌EIV的抗O血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无交叉凝集.2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和E29L与以上3种爱德华氏菌抗O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基于16S rRNA及hsp60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绝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进化同源性较高,在基于16 S rR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山东地区分离自大菱鲆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支.3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E29L、GK4与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TCC15947及人源鲶鱼爱德华氏菌EIV有一定亲缘关系.结论 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普遍具有相似的血清型和较高的进化同源性,并与人源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的鲶鱼爱德华氏菌有明显差异.个别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型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提示在防控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时,应将菌体表面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分子聚类分析相结合.

    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型16SrRNAhsp60系统进化树

    SYNPO2蛋白在狂犬病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王姝捷谢鑫张曦陈明...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明SYNPO2蛋白对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印迹分析病毒感染后SYNPO2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构建SYNPO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和shRNA干扰载体,转染SK-N-SH细胞后进行病毒感染,免疫印迹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病毒蛋白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PCR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水平的影响,病毒滴度测定分析过表达或干扰SYNPO2对感染性病毒粒子释放能力的影响;SYNPO2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K-N-SH细胞后进行病毒感染,或与构建成功的病毒M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SK-N-SH细胞,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拍照技术分析SYNPO2与M蛋白在病毒感染或真核表达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 狂犬病病毒感染可诱导SYN-PO2蛋白的下调表达;SYNPO2过表达可促进病毒M蛋白表达,但未影响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及感染性病毒粒子释放的能力;干扰SYNPO2则在未影响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的情况下显著抑制了病毒M蛋白的表达和感染性病毒粒子的释放;进一步经共定位分析发现SYNPO2与病毒M蛋白存在明显共定位现象.结论 确定了SYNPO2蛋白对狂犬病病毒复制起着正向调控作用,为挖掘狂犬病治疗潜在的药物靶标奠定基础数据.

    狂犬病病毒病毒复制SYNPO2蛋白病毒M蛋白

    福建省36株人源猪链球菌分离株病原学特征分析

    梁雪晨高亚东李曲文
    161-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2005-2023年猪链球菌菌株病原学和基因组特征,分析18年间分离株进化特征,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6株福建地区分离自人的猪链球菌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药物敏感性测试,检测血清型分布、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型,分析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态性.结果 福建省36株人感染猪链球菌分离株以血清2型(97.2%)为主,其次是5型(2.8%);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36株分离株有5种不同的序列类型,以ST1型(58.3%)和ST7型(30.6%)最为常见;药物敏感性测试显示对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高水平的耐药性.存在多重耐药情况,7重耐药菌株(2.8%),5重耐药菌株(5.6%),4重耐药菌株(47.2%),3重耐药菌株(27.8%);对四环素(100%)、红霉素(83.3%)、克林霉素(83.3%)及复方新诺明(55.6%)耐药率高.分离株携带19种抗生素耐药基因,对8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耐药基因分型与观察到的表型直接相关.结论 应继续加强对福建地区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的监测,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优势毒力基因型进行预防;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加强对耐药相关可移动元件的监测,以减少潜在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猪链球菌血清型抗生素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