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水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程式华

双月刊

1001-7216

cjrs@263.net

0571-63370278

310006

杭州市体育场路359号中国水稻研究所内

中国水稻科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ic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以水稻为研究对象的原始科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在我国农业和生物类期刊中影响因子名列前茅,被2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及检索刊物收录,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S数据库;国际农业和生物中心的CAB Abstracts数据库;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文献数据库;美国Chemical Abstracts、Biological Abstracts、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数据库及其系列期刊;国内大多与农业及生物有关的数据库及检索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功能稻米研究现状与展望

    胡时开胡培松
    31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稻米的结构和营养成分特征、功能稻米的概念、研究历史和时代属性,重点阐述了功能稻米活性物质的种类和调控机制,总结了国内外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手段在功能稻米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当前功能稻米及其制品的社会需求,对功能稻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功能稻米生理活性物质营养健康发展趋势

    水稻胚乳发育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娟牛百晓鄂志国陈忱...
    326-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胚乳是被子植物双受精产物之一,为种子发育提供营养;同时,水稻胚乳也是人类口粮的重要来源.胚乳组织约占水稻种子干质量的70%以上,其发育直接影响稻米产量和品质.目前我们对水稻胚乳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克隆了一些重要基因,同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在胚乳发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水稻为例,同时穿插拟南芥和玉米等植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胚乳细胞化、糊粉层细胞分化、储藏物质积累等胚乳发育重要生物学事件的遗传调控机制.最后我们也指出了关于胚乳发育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以期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水稻胚乳发育遗传调控细胞分化基因组印记

    水稻镉积累影响因素与低镉稻米生产策略

    江南颜旭周延彪周群丰...
    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镉是一种生物毒性极强且分布广泛的重金属元素.农田中的镉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当富集到一定程度会危害人体健康.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水稻同时也是对镉吸收和积累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之一.近些年"镉大米"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稻米镉污染已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严峻问题,治理稻米镉污染迫在眉睫.本文从低镉水稻品种筛选与培育、优化水分管理、调节土壤pH值、施用叶面阻隔剂等方面对稻米镉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水稻镉积累食品安全品种灌溉pH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8015-2的鉴定与基因的精细定位

    王晨王备芳张迎信曹永润...
    352-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进一步解析水稻抗病分子机制,对类病斑突变体lm8015-2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中恢8015,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lm8015-2.对突变体lm8015-2及其野生型的叶片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合色素含量、防御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将粳稻02428与突变体lm8015-2杂交获得的F2群体用于遗传分析,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突变体的红锈状斑点自播种3周后于叶尖出现,分蘖期缓慢扩散至全叶及整个植株,至抽穗期可致整个叶片枯亡.lm8015-2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的诱导,其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EB染色与DAB染色结果表明,lm8015-2中发生了大量的过氧化氢沉积与细胞死亡.与野生型相比,lm8015-2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上升,同时伴有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和丙二醛含量上升.遗传分析表明,lm8015-2类病斑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5染色体的W32-85和C32-8两个引物之间,物理区间为104 kb.测序结果表明该区间内候选基因LOC_Os05g48390的起始密码子(ATG)发生了单碱基替换突变(T变为A),导致起始密码子缺失.qRT-PCR结果表明,lm8015-2中部分防御基因被激活,表达显著上调.[结论]LM8015-2与LTN1互为等位基因,其突变可能增强了部分防御基因的表达.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精细定位

    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定位及qTGW1.2/qGL1.2的验证

    杜成兴张华丽戴冬青吴明月...
    359-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粒重粒形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开展水稻粒重粒形QTL的初步定位,并对新鉴定的第1染色体长臂qTGW1.2/qGL1.2区间进行验证,旨在进一步揭示水稻粒重粒形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以大粒的FM9为父本,小粒的EFT为母本,配组衍生遗传群体,先后获得包含277个株系的F2:3群体和21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测定千粒重、粒长和粒宽,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初定位;针对新鉴定的qTGW1.2/qGL1.2区间,筛选2个剩余杂合体单株,自交衍生分离群体,开展QTL效应验证.[结果]初定位分析共检测到35个调控千粒重、粒长和粒宽的QTL,其中,11个能同时在两个群体中被检测到,18个仅在F2:3群体中被检测到,6个仅在RIL群体中被检测到;应用两个剩余杂合体衍生的两套分离群体验证了新鉴定的qTGW1.2/qGL1.2区间对千粒重和粒长的效应,并观察到颖壳细胞长度的显著变化.通过qPCR分析,观察到与细胞周期、生长素代谢和粒形相关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变化.[结论]初步定位的35个QTL以及验证的qTGW1.2/qGL1.2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水稻粒重粒形的遗传控制基础,也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水稻粒重粒形QTL剩余杂合体

    地点和播期对半糯粳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王才林张亚东陈涛朱镇...
    373-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新育成半糯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和南粳9108及其杂交育成的38个半糯粳稻品系为材料,通过两个地点两个播期的品系比较试验,分析了供试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测定的12个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在品系间的差异均极显著.供试品系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好,10个品系的食味值超过南粳9108,6个品系超过南粳46,晚粳类型的食味值高于中粳类型.地点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峰值黏度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较大的性状是食味值、回复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其次是外观品质、峰值时间和冷胶黏度,对峰值黏度、胶稠度和崩解值的影响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在地点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南京种植相比,泗洪种植时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增加,胶稠度则普遍下降,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多数下降以外,其余特征值多呈上升趋势.泗洪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比南京好,泗洪的食味值平均增加了7.8分.播期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糊化温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胶稠度,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回复值、食味值和峰值时间,崩解值的影响最小.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食味值在播期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大,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和消减值有升有降以外,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峰值时间和回复值普遍上升.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提高.[结论]地点和播期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半糯粳稻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都有显著影响.优质稻米的生产,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类型,并使其在最适气候与栽培条件下灌浆结实.

    半糯粳稻食味品质地点播期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根际机能及产量的影响

    黄锦文吴珈谊陈鸿飞张志兴...
    383-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再生稻是头季稻生长的延续.本研究尝试从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变化来阐明机械化栽培下头季稻氮肥管理对头季-再生季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在头季总施氮量(225.00 kg/hm2)不变的前提下,设置头季不同氮肥运筹处理,分析了机械化栽培下再生稻产量、根系伤流强度、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其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头季前氮后移施肥处理(N1、N2)有助于根系保持较高活力,尤其在头季生长中后期N1处理(基肥:一次分蘖肥:二次分蘖肥:孕穗肥=3:1:2:4)根系伤流强度比对照(N0)和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显著提高;N1处理两季总产量最高,2年平均达17351.23 kg/hm2,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4)提高了23.00%.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蔗糖酶活性在头季齐穗期表现为N2>N1>N3>N4>N0,之后则表现为N1>N2>N3>N4>N0;过氧化氢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头季生长期均表现为N1>N2>N3>N4>N0;脲酶活性从头季齐穗期至再生季齐穗始终表现为N1>N2>N3>N4>N0;各生育时期土壤酶活性与根系伤流强度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细菌16S rDNA测序表明,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显著,N1处理细菌Chao1指数和香农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菌群结构分析表明,施肥处理增加了与土壤碳氮循环、有机质含量及抗逆性密切相关的细菌数量,尤其是N1、N2处理硝化螺旋菌属相对丰度较高,有利土壤氮素循环.[结论]机械化栽培下,头季氮肥适当后移有利于再生稻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水稻生长,获得两季水稻的高产.

    再生稻氮肥运筹根系活力根际土壤群落多样性

    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

    乔胜锋邓亚萍瞿寒冰张伟杨...
    396-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籼稻品种对低磷响应的差异及其农艺生理性状.[方法]以12个江苏省近80年来各阶段在生产上应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熟籼稻品种为材料,进行全生育期水培种植,设置低磷(磷浓度为标准营养液中磷浓度的1/20)处理,以正常磷处理(标准培养液配方)为对照.[结果]将耐低磷指数作为评价籼稻品种耐低磷性的指标,并将供试品种分为3类:强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9)、中耐低磷品种(0.5<耐低磷指数<0.9)、弱耐低磷品种(耐低磷指数≤0.5).选择耐低磷性差异明显的强耐低磷品种2个以及弱耐低磷品种2个进行农艺与生理特征分析.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降低了各品种产量.与对照相比,低磷处理增加了水稻的磷素运转率(PTE)、磷产谷利用率(IPE)和磷收获指数(PHI),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的PTE和IPE高于弱耐低磷品种.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强耐低磷品种在低磷处理下具有较大的地上部干物质、根干质量和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和转运,根系氧化力降幅小,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高,分蘖受抑制程度小,并能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以及孕穗灌浆期较高的光合速率.[结论]与弱耐低磷品种相比,在低磷处理下保持较高的干物质、NSC积累和运转、根系氧化力、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光合速率以及磷素利用效率是强耐低磷品种重要的农艺与生理特征.

    水稻产量耐低磷农艺性状生理性状

    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新途径

    朱玉君左紫薇张振华樊叶杨...
    407-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一般由少数主效QTL和大量微效QTL共同控制.水稻主效QTL克隆已取得显著进展,而微效QTL由于遗传作用弱,表型鉴定易受测量误差影响,克隆进展缓慢,但微效QTL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介绍了一种水稻微效QTL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新途径.该途径包含2个阶段:1)应用剩余杂合体构建近等基因系群体进行目标QTL的精细定位;2)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候选基因突变体验证基因功能.应用该策略笔者所在团队在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精细定位了6个微效粒重和粒型QTL,并成功克隆首个微效粒重QTL.该技术可在方法上为水稻QTL克隆及新种质创制提供更多选择.

    水稻粒型微效QTL图位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