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2-4921

010-64076113

100720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中国社会科学/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新的、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内容有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民族、历史、教育、文艺、语言等学科的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学术研究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场景的数字经济微观理论及其应用

    黄阳华
    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通过对电商成长的案例研究,提炼出数据要素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微观经济学特征,并推导了数字企业最优决策、"数据+平台"架构、数据交易治理、数字基础设施供给等五个理论命题.将这些理论命题与无人驾驶、制造业数字化等应用场景中的企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可以为解析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从制度层面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系统且一致的理论思路.加强数字经济理论研究,应深化数字企业创新实践的跨应用场景分析,同时注重区分全球共性规律与本国发展实际,进而为完善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据交易数据治理体系实体经济

    文字时代与数字时代的哲学思维

    王庆节
    2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代哲学批判和思维的根本任务.为求达成这个任务,人们需要回到哲学和科学的初衷和本色:"自知己无知".

    文字时代数字时代哲学思维数的本质得一

    积极财政政策:中国实践的新逻辑

    邢丽陈龙
    5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宏观经济治理政策创新.尽管"凯恩斯传统"和"非凯恩斯传统"观点差异很大,但其政策基本目标和方法论基础大致相同,构成了传统的西方宏观财政政策逻辑.当前,这一逻辑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困境.而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在恢复供求平衡和潜在增长水平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未来潜在增长率,实现了由西方传统逻辑到新逻辑的转变.需要强调的是,在新逻辑下,形成财政政策新范式需要重新认识财政赤字的性质与合理规模、政府债务的作用及风险衡量标准、减税降费的空间及作用、需求管理的方式和重心、政策成本和效率等基本范畴.

    积极财政政策财政观潜在增长率

    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胡波
    7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至2000年前后,单极主导和霸权更替曾是海上格局的主要样态,而这种样态是否会延续已成为当前最重大的海上战略问题.研究表明,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规范的变迁对于海上格局的演变有着决定性作用,在2000年之前,无论是军事技术还是国际规范,总体上都更有利于海上权力的集中而非分散;而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被逆转,军事技术、国际规范正在改变传统的海上格局样态,世界各大国的海上权力都在受到不同程度地推回、制衡或稀释.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海上多极"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这一变局下,海上主导国和崛起国都需要超越传统的权力范式,进行相应的战略调适和政策调整.

    海上格局霸权更替均势制衡军事技术国际规范

    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

    李友梅
    99-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展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社会学话语的有效性、影响力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体系的内在张力能否得到有效协调,这也是反映能否在多元分化的世界中凝聚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共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特色.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既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统筹融通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内在的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关系的核心力量所在.深入论证为何需要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如何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性社会学话语体系话语协同

    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许苗苗
    12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网络文学是世界范围内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其在互联网兴起时诞生,在由生产者主导向产消合一的媒介演变中壮大,探索出一套具备民族特色、贯通世界语汇、融合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经验体系.网络文学之新源自互动.参与群体通过人际互动在次生口语的交流语境中更新作品和文学观,媒介界面互动则创造新语体,通过视听意象等符码体系的贯通来驱动新叙事.中国网络文学的想象力是其一大特色.这种想象力源自中国历史文化的浸润,表现在对西方大众文化、宅文化等资源的本土化用,也得到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开源精神的助力.中国网络文学的深层逻辑是现实社会经验,它反映出中国网络社会崛起之际社会结构和时代心理的变革,以及这一过程中中国青年的见闻、心态和作为.

    网络文学媒介转型互动想象力中国经验

    中国古代单幅"天下图"演变谱系

    龚缨晏
    14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图"是古代中国人根据天圆地方宇宙观绘制的世界地图,包括单幅地图和书籍插图两类.单幅"天下图"在汉代已经出现,书籍插图则产生于北宋.单幅"天下图"的演变谱系是:汉唐时期绘制在丝绸上,绘制者是高官重臣;宋代又被刻在立于官学中的石碑上,为科举考试服务;1550年左右出现了作为民间大众读物的"天下名胜舆图",绘制者是底层知识分子,通过市场网络传播;1600年左右,从"天下名胜舆图"中派生出一种变异的新型单幅地图;清代,"大清万年一统"系地图成为最流行的单幅"天下图",直到清末民初才逐渐被以"世界地图"为题的单幅地图取代.中国古代地图学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并非按照欧洲模式演进.在尊重科学准则的前提下,如何吸纳其积极元素,值得思考.

    天圆地方天下图黄宗羲世界地图

    先秦法的概念隐喻

    汪太贤
    16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些中外学者站在法律工具论的立场对先秦法的概念隐喻进行识解,主要立足于法被喻为"规矩""绳墨""斗斛""仪表"等器物在功能上所承载的意义,而忽视了它们在性质和价值上所蕴含的意义.在隐喻的意义结构中,法在性质上的意义是基石,价值上的意义由此延伸而成,共同构成法的意义核心.而法在功用上的意义只表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向外展示自己的一种能力.因此,法的概念隐喻主要通过对法的性质和内在价值的塑造,建立能够将包括国君在内所有人的行为纳入法的约束之中的思想理据.一方面,它暗示立法不是对立法者私意的表达,而是对社会公共认同标准的仿效.另一方面,它旨在创立"使法必行之法",使一切治国行为依法而行.据此可以认定:先秦法的概念隐喻不是要把法律变成统治的纯粹工具,而是统治的根据.

    先秦法的概念隐喻意义结构法律工具论法律根据论

    文化语境、释义障碍与阐释效度

    陈开举
    18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本具有基本信息和作者意图两重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语义分析得出基本信息;作者意图蕴含在文本中,称为含意.对含意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非论证性推理的过程:读者依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激活与文本生产最佳相关的语境要素,推导出作者的意图;影响推理过程的关键项为作者与文本相关联的知识所构成的文化语境.以跨文化交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翻译为例,可以阐明由于译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文化语境视域差异,形成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之难.廓清翻译学在从格义论到知识翻译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索轨迹,可以展示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中释义障碍、阐释效度与译文标准等基本问题的缠绕式发展进路.

    非论证性推理文化语境释义障碍阐释效度译文标准

    Abstracts

    204-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