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饲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饲料
中国饲料

谷继承

半月刊

1004-3314

zgsl@chinafeed.com.cn

010-64246642

100710

北京安定门外大街东后巷28号2号楼

中国饲料/Journal China Fee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中国饲料工业方针政策,报道饲料行业建设和发展信息,传播国内外科技和市场信息,介绍饲料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集政策性、指导性、综合性为一体,为繁荣中国饲料工业,促进畜牧养殖业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有跨世纪论坛、科学实验研究、饲料加工机械、工作研究、添加剂、水产养殖、政策法规、动物营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木醋液型饲料添加剂储藏稳定性研究

    苏宁刘志明王海英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天然、低毒类饲料添加剂,本研究探究了环境条件对蒙古栎木醋液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影响稳定性的抗氧化物质。采用静置-过滤-萃取(二氯甲烷与木醋液体积比 1:1)-旋转薄膜蒸发精制蒙古栎木醋液,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成分。以总还原力为指标,研究温度、光照、pH、金属离子、氧化剂(H2O2)、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对蒙古栎木醋液总还原力的影响,探究抗氧化稳定性,结合GC-MS测定结果综合分析影响木醋液抗氧化稳定性的化合物。结果表明:木醋液由酚类(57。96%)、酮类(20。13%)、酯类(14。25%)等化合物组成。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愈创木酚(41。46%),其次是苯酚(11。38%)、3-甲基-2-环戊烯-1-酮(9。56%)、2,3-二甲基-2-环戊烯-1-酮(8。10%)等。25℃处理6h的总还原力较50、70、90℃分别提高了9。05%、36。42%、75。69%(P<0。05);pH=7处理6h的总还原力较pH=3、pH=5、pH=9、pH=11 分别提高了 27。05%、9。13%、52。90%、68。59%(P<0。05);黑暗避光处理 7d的总还原力较炽光灯组和自然光组分别提高了 22。66%、62。27%(P<0。05);Fe3+组处理 7d的总还原力较Na+、Ba2+、K+组分别提高了 22。55%、65。52%和 57。38%(P<0。05);0。1%、0。2%、0。3%和 0。4%H2O2 处理 7d的总还原力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7。66%、19。34%、36。49%、47。81%(P<0。05);0。1%抗坏血酸处理 7d的总还原力较对照组提高了 5。24%(P<0。05)。高温,碱性,自然光,高浓度的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含有Ba2+、K+、Na+的环境均不利于木醋液型饲料添加剂的储藏。蒙古栎木醋液抗氧化稳定性受酚类物质中愈创木酚、苯酚、邻苯酚等化合物影响。此研究为木醋液型饲料添加剂的制备、储藏提供理论参考。

    蒙古栎木醋液储存条件抗氧化稳定性总还原力GC-MS

    环境因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与繁育的影响

    苏禹王力玄孟泳岐马源潮...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养殖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繁殖与养殖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不适宜的环境及变化会影响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繁殖及胚胎发育等活动。本文对养殖中涉及的环境因素(温度、光周期、放养密度、盐度和干旱等)及其变化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分析,了解环境因素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繁殖等影响的趋势,以期为克氏原螯虾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

    克氏原螯虾环境繁育

    两种喂养模式对斑鳜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张风光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两种投喂模式对斑鳜生长和肌肉营养组分的影响,试验通过设置 2 个组别,对斑鳜幼鱼分别投喂配合饲料(FG)和鲜活饵料(LG),开展 9 个月的养殖对比试验,对比生长表型和肌肉营养组分差异。结果表明:在生长表型方面,LG组的斑鳜在存活率、增重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等指标方面均显著高于FG组(P<0。05)。在肌肉组分方面,LG组的斑鳜肌肉粗蛋白质含量(20。45%)低于FG组(21。35%,P<0。05),与之相反的是粗脂肪含量(1。45%)高于FG组(0。65%,P<0。05),而在水分和灰分含量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两种投喂模式下的斑鳜肌肉中均检测到 17 种氨基酸,LG组斑鳜的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FG组(P<0。05),甘氨酸、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FG组(P<0。05),其他 14 种氨基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无显著差异;在AAS和CS的评分方面,LG组在除赖氨酸外的必需氨基酸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FG组(P<0。05)。在水解脂肪酸方面,LG组斑鳜共检测到 17 种脂肪酸,比FG组多 1 种(花生酸),两组间肌肉组分中有 13种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LG组饱和脂肪酸含量(25。36%)显著低于FG组(29。83%)(P<0。05),在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EPA+DHA含量均高于FG组(P<0。05)。鲜活饵料养殖的斑鳜在生长性能、肌肉营养品质均略优于饲料养殖的斑鳜,同时两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养殖的斑鳜肌肉均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均为人类可食用的优质蛋白源,研究结果为斑鳜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斑鳜饲料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不同地理种群土鲶体成分比较分析

    齐子鑫牛丽珠王新华海佳薇...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黑龙江(P1)、黄河(P2)和长江(P3)三个自然水域的野生土鲶种群背肌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土鲶主要营养成分皆有差异。背肌粗蛋白质、粗脂肪、氨基酸总量(TAA)、鱼类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在不同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呈由北向南逐渐升高趋势。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均高于FAO/WHO的理想模式值 40%,且由北向南逐渐升高(P1<P2<P3)。背肌4 种呈味氨基酸(DAA)占总氨基含量比例(DAA/TAA),由北向南呈下降趋势(P1>P2>P3)。背肌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种群营养含量丰富,但种群间存在差异。不同自然水域土鲶主要体成分的比较研究,可为土鲶鱼的营养需求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土鲶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提供参考。

    土鲶粗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脂肪酸

    中华鲟体重与体长、胸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应用

    陈沛杨菁朱欣肖衎...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对收集到 1615 尾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体长(L)、胸围(X)和体重(W)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得体重、体长的回归方程为WL=6×10-6L3。1063(R2=0。977,n=1589),体重、胸围的回归方程为WX=2×10-4X2。8848(R2=0。961,n=419),体重与体长-胸围的方程为WLX=33。51614-0。36024L-0。77509X+0。01035LX(R2=0。981,n=419)。用 2~14 龄人工养殖子二代中华鲟群体对 3 个方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WL方程计算 2~14 龄中华鲟平均体重相对误差在 4。29%~18。12%,其中 2 龄和 3 龄中华鲟群体计算平均体重相对误差为 18。12%和 13。16%,且与实际平均体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WL方程相比,WX方程计算平均体重相对误差较大,在 6。49%~55。36%。方程WLX计算 3 龄以上中华鲟群体的平均体重相对误差均在 4%以内,且与实际平均体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与方程WL和WX相比,各年龄段中华鲟群体平均体重相对误差最低。因此,依据中华鲟体重与体长、胸围建立的WLX方程可以有效估算 4~14 龄人工养殖子二代中华鲟体重。

    中华鲟体重体长胸围相关性分析

    增强型去除脂质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水产饲料中45种除草剂和杀虫剂农药残留

    孟祥龙王卉宋苏夏梦...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旨在建立增强型脂质去除(EMR-lipid)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同时检测饲料中的 45 种除草剂和杀虫剂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优化了仪器参数、提取试剂、样品净化方式、增强型脂质去除吸附剂活化用水的体积和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剂添加量和样品的基质效应等,实验选用低流失的DB-5MS气相色谱柱,超高惰性的 453A1925-UI石英棉衬管,采用 1%的乙酸乙腈超声提取、EMR-lipid和PSA混合吸附剂净化,EMR-lipid吸附剂活化用水的体积为 5 mL,PSA吸附剂的用量为 0。12 g,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45 种农药在 10~500 μg/L内均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 0。9911~0。9999,方法的检出限为 0。5~3。3 μg/kg,定量限为 1。7~10。1 μg/kg,除了杀扑磷回收率为 58。01%~59。27%外,其他项目的回收率为 68。34%~114。7%,方法精密度(RSD)为 0。7%~11。0%(n=6),该方法的净化效果及检出限等指标均优于现行的饲料检测标准,将该方法用于分析市场上 30 份饲料样品中 45 种农药的残留污染情况,结果显示,有 3 份样品中 3 种农药被检出,分别是毒死蜱 8。3 μg/kg、阿特拉津 10。1 μg/kg、氟乐灵20。1 μg/kg,该方法样品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环境友好,可用于饲料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定量检测。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增强型去除脂质技术多农残水产饲料

    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玉米淀粉糊化度的快速检测方法

    李文娜严平宇李建文张嘉琦...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米淀粉糊化是饲料加工中一项关键的物理变化,其影响着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能。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单因素设计,测定不同水分含量(30%、50%、100%、150%、200%、250%、300%)、水浴温度(50、60、70、80、90℃)和时间(1、3、5、7、10 min)对玉米淀粉糊化的影响,并用快速粘度仪(RVA)分析不同糊化度样品的黏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水分、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的增加,玉米淀粉糊化度极显著增加(P<0。01);随着糊化度增加,玉米淀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生值和衰减值极显著降低(P<0。01),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极显著增加(P<0。01)。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建立了糊化度与峰值粘度、谷值粘度、最终粘度、回生值、衰减值、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的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2 为 0。915,检验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回归相关系数R2 为 0。9175,该模型可以根据玉米淀粉的粘度特性快速预测其糊化程度,为饲料加工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主成分回归淀粉糊化度快速检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配合饲料中10种抗病毒类药物

    张学娜范维江杜国辉张应龙...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旨在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配合饲料中 10 种抗病毒类药物的分析方法。样品用 1%甲酸水、乙腈溶液提取后,经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PC HILIC色谱柱分离,以 10 mmol/L乙酸铵(含 0。2%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基质匹配标准工作曲线定量。结果显示:10 种抗病毒类药物在浓度 1。0~10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50、100、500 μg/kg 3 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 87。5%~106。3%,相对标准偏差1。2%~10。6%,本方法检出限为 20 μg/kg,定量限为 50 μg/kg。

    抗病毒药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固相萃取配合饲料

    不同比例杂粕替代豆粕对鲁西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宫晨成海建游伟胡鑫...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棉籽粕、玉米酒精糟(DDGS)和味精渣替代豆粕对鲁西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250±20)kg的鲁西牛 36 头,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2 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5%和10%豆粕替代组分别采用棉籽粕、DDGS和味精渣混合替代精料补充料中 5%豆粕和 10%豆粕。预试期 15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日增重(ADG)无显著差异(P>0。05),但 5%豆粕替代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DMD)最高(82。28%),10%豆粕替代组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CPD)最高(64。68%);5%和 10%豆粕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不同处理组肉牛血清的免疫、抗氧化和激素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5%豆粕替代组的每头牛每天毛利润比对照组和 10%豆粕替代组分别高 0。54 元/d和 0。68 元/d。综上可知,采用棉籽粕、DDGS、味精渣替代精料补充料中 5%的豆粕可降低肉牛料重比,增加经济效益。

    蛋白质饲料鲁西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经济效益

    湿鲜发酵豆粕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刘祝英张赛王小龙梁恩铨...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湿鲜发酵豆粕替代豆粕对快大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 720 只1 日龄快大型黄羽肉公雏[初始体重(41。83±0。02)g],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分为 4 个处理,每个处理 6 个重复,每个重复(栏)30 只鸡。试验期 55 d(1~25 日龄和 26~55 日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按照湿鲜发酵豆粕 1。2:1 替代豆粕,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 2%、4%和 12%湿鲜发酵豆粕。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 6 只鸡屠宰,采集胸肌、腿肌、脏器、血清及空肠黏膜等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湿鲜发酵豆粕对黄羽肉鸡日增重无显著影响,1~25 日龄,4%添加组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降低 3。31%(P<0。05),26~55 日龄,12%添加组和 4%添加组肉鸡平均日采食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 5。46%和 3。98%(P<0。05)。12%添加组肉鸡腿肌率较对照组降低 4。29%。12%添加组宰后 45 min胸肌pH较对照组降低 3。83%(P<0。05)。4%添加组和 12%添加组总抗氧化能力分别较对照组降低 45。09%和 38。22%(P<0。05),2%添加组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差异。添加湿鲜发酵豆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适口性,采食量增加,本试验条件下,湿鲜发酵豆粕 4%添加较为合适。

    湿鲜发酵豆粕生长性能胴体品质抗氧化能力黄羽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