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吴永宁

双月刊

1004-8456

spws462@163.com

010-52165441/5456;010-52165556;010-52165449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501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

    王小强赵悦宛营思思张娟胜...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致泻大肠埃希菌(DEC)的感染状况、致病型分布、耐药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西安市5家哨点医院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DEC分离和PCR毒力基因分型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结果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9份粪便标本检出DEC阳性40份,阳性检出率为10.28%(40/389).共分离到41株DEC,以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为主,分别占41.46%(17/41)和39.02%(16/41).ETEC以 estIa/estIb 基因型为主(70.59%,12/17),EAEC 以 astA/pic 基因型为主(87.50%,14/16).40 株菌(97.56%,40/41)对至少1种抗生素耐药,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和萘啶酸耐药率均超过50%,多重耐药率为56.10%(23/41).41株DEC聚类分析得到40种带型,相似度为62.0%~100.0%.结论 2021年西安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DEC检出率较高,主要致病型为ETEC和EAEC,PFGE带型较为分散,菌株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耐药性脉冲场凝胶电泳食源性致病菌

    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标示调查分析

    王丹李赫婧薛晨玉杨红莲...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中致敏原标示现状.方法 在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抽取市售18大类共计986份预包装食品,收集分析其致敏原标示信息,并采用ELISA法检测361份样品中乳类致敏原含量.结果 致敏原总体标示率为44.7%(441/986),除八大类致敏原外,芝麻标示率最高20.6%(91/441);在标示致敏原的样品中,61.9%(273/441)采用主要致敏原方式标示,76.4%(337/441)致敏原标示在配料表下方,93.4%(412/441)标示的字体未突出;乳类致敏原检测发现,80.3%(290/361)样品准确使用了致敏原标示,13.0%(47/361)含有隐蔽致敏原,6.6%(24/361)存在过度标示.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总体标示情况较好,但存在一定的隐蔽致敏原风险以及预防性致敏原标示准确度较低的问题.

    致敏原预包装食品食品标签

    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7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调查

    徐安琪秦璐昕周海燕武爱波...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上海市售有机和传统面粉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伏马毒素B1(FB1)、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交链孢酚单甲醚(AME)、T-2毒素(T-2)、赫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7种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并分析面粉中镰刀菌毒素、链格孢毒素和OTA的累积污染情况.方法 80份面粉样品采用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采集的面粉样品中7种真菌毒素的含量.7种真菌毒素的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80.13%~122.86%,RSD为1.91%~17.14%,所建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精密度高,可用于面粉中多种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结果 上海市售的80份面粉中,T-2、FB1无检出,DON、ZEN、AME、OTA的平均值在有机面粉中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97.5%的面粉样本中至少两种真菌毒素共存,其中DON+ZEN+OTA共存比例最高,为18.75%.结论 上海市售面粉中,有机面粉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率和污染水平高于传统面粉,面粉中镰刀菌毒素(DON、ZEN)、链格孢毒素(TeA、AME)和赭曲霉毒素A的累积污染值得关注.

    有机面粉传统面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真菌毒素污染水平

    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要点浅析

    郑璇凌莉潘素华陈芳...
    18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进口食品国家抽检项目中经由食品标签检验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约为20%,标签检验已成为进口预包装食品最重要的检验项 目之一.本文对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要点进行分析,指出应重点关注产品是否符合海关总署的准入与注册要求、是否使用合规的原料以及特殊标注的内容是否规范,提出应从提高企业不合格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检验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开发人工智能标签审核系统以及完善相关法规与标准4个方面提升标签检验质量和效率,提高进口预包装食品安全水平.

    预包装食品进口标签食品安全监管标签检验

    一项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分类优化的核心指标集研究

    龚杰母东煜何夏梦卢颖...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定对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FSMP-S)具有高度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为优化该类特医食品的注册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可由FSMP-S干预的疾病/医学状态清单,而后通过德尔菲和共识会议遴选FSMP-S高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清单,提出FSMP-S分类优化建议.结果 从5 984篇中英文献中纳入27项相关研究,获取共103种可由FSMP-S干预的疾病/医学状态;邀请147名三甲医院医师或临床营养师连续参与了 2轮德尔菲调查,遴选出23种对FSMP-S临床需求较高的疾病/医学状态;通过多方共识会议确定11种具有高临床需求的疾病/医学状态,并提出在FSMP-S的分类维度中增加营养代谢特征的"1+1"优化策略(疾病/医学状态和营养素需求特征并用).结论 共识所得"1+1"策略反映出了临床应用需求角度下的FSMP-S分类优化建议,可为决策参考,但仍需谨慎论证其可行性.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系统评价德尔菲调查核心指标集

    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认知及消费意愿调查

    朱孟东任潇孙君茂朱大洲...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的认知和消费意愿,为推动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线上调查收集682份有效问卷,运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的认知、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电商平台是生鲜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预包装和精美包装生鲜农产品需求正逐渐增长,超过75%的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经常查看营养标签.88.9%的消费者期望生鲜农产品标识营养标签,并关注营养功能声称、糖含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植物化学物等内容,消费者偏好营养成分的定量标注方式和营养成分表的标示形式.不同身份和月收入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消费意愿及溢价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上,有88.56%和91.94%的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具有不同程度的消费意愿和溢价支付意愿.结论 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营养信息有较强了解需求,期望生鲜农产品标示营养标签并愿意支付溢价,对推动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市场潜力.

    生鲜农产品营养标签营养标签认知消费意愿

    1959-2022年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王云丽郭学斌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9-2022年青海省肉毒中毒数据,应用Excel 2021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利用R 4.2.3对事件数和病死率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运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结果 1959-2022年发生食源性肉毒中毒事件86起,发病348人,死亡195人,病死率为56.03%.中毒主要发生在第二、三季度,牧民为主要的发病人群,肉毒毒素型别主要为E型,"风干肉"为主要的中毒食品,生食和开锅即食为主要的食用方式.结论 青海省食源性肉毒中毒病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地区也逐渐缩小,但作为我国高发地区之一,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肉毒中毒的救治能力,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和死亡.

    肉毒杆菌肉毒毒素食源性致病菌青海

    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分析

    梁骏华黄峥郭云昌付萍...
    21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河鲀毒素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河鲀毒素中毒的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的河鲀毒素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我国2011-2020年共报告河鲀毒素中毒事件92起,中毒339人,死亡15人,病死率为4.4%.河鲀毒素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地区,原因食品包括鲜河鲀鱼(71.7%,66/92)、河鲀鱼干(13.0%,12/92)、织纹螺(7.6%,7/92)、鲎(5.4%,5/92)和云斑裸颊虾虎鱼(2.2%,2/92),每年3~4月是中毒高发期.结论 做好河纯毒素中毒的防控,建立生物标本中河纯毒素检测方法,提高河鲀毒素中毒病原学鉴定能力;加强流通环节监管和科普宣传,改变民众捕食野生河纯的饮食习惯.

    河鲀毒素暴发流行病学

    戊型肝炎病毒食源性传播研究进展

    余姓鸿安微朱忠武杨苗...
    217-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全球性食源性病原体,猪、牛、兔、骆驼等多种动物均可成为其宿主.人类直接接触受HEV感染的猪和其他动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未加工或未煮熟)均有感染该病毒的风险.本文综述了 HE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和在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以及对肉类及其制品、水生环境、水产品和蔬菜等作物的污染情况,可进一步了解HEV食源性传播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戊型肝炎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戊型肝炎病毒肉类制品水产品作物食源性传播

    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袁京磊李娜
    224-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学性质,可与生物和有机分子结合,形成功能化的纳米金.基于这些特性,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纳米金在食源性致病菌、生物毒素、重金属离子、药物残留、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和其他食品有害因子检测中的应用实例,并对纳米金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纳米金食品安全检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