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封多佳

月刊

1004-5503

zgsw1988@163.com

0431-87923344;87910140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3456号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国家卫生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报道我国生物制品研究开发重大成果和国内外最新进展的国内唯一的生物制品专业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产品相关领域,如预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研究、生产、使用和质控等学术文章。在选择来稿时注重学术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优先报道基金项目及各种基金赞助课题的文章,并适当照顾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本刊可承接国内外与生物制品及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设备、试剂广告业务,以刊物所具有的最广泛和最有效的传播能力做好客户的产品宣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灌封注射器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评价

    陈娜娜刘晨阳邢坤鹏高强...
    385-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0.5mL/支的预灌封注射器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灭活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兔肌内刺激性试验和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试验评价新规格TBE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并与原规格包装形式(1.0mL/瓶,西林瓶)TBE灭活疫苗进行比对.将新规格及包材TBE灭活疫苗经腹腔免疫体质量10~12g的昆明小鼠30只,免疫2次,间隔7d,初次免疫后第14天攻毒("森张"株TBEV),试验组以10-2~10-6稀释度病毒,对照组以10-6~10-10稀释度病毒经腹腔攻毒,持续观察21 d判定结果,通过Reed-Muech法计算效价来评价TBE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 兔肌内刺激性试验的所有动物均未见死亡或濒死情况,各组豚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试验临床观察未见异常反应.3批原规格包装形式的TBE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1.0× 108、1.3× 108、1.0× 108;3批新规格包装形式的TBE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1.1 × 108、1.0×108、1.3×108,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20版)大于1.0 × 105的要求,新、旧规格疫苗免疫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3,P>0.05).结论 0.5mL/支的预灌封注射器TBE灭活疫苗的临床前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

    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灭活疫苗预灌封注射器安全性免疫原性

    奇异变形杆菌疫苗候选抗原的鉴定及其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郑华白云川杨睿付利芝...
    39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鉴定奇异变形杆菌疫苗候选抗原,并评价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采用细菌膜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奇异变形杆菌膜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及质谱分析.化学法合成外膜蛋白F(outer membrane protein F,OmpF)及丝氨酸水解酶(serine hydrolase,SH)两种膜蛋白的编码基因,克隆至载体pET-28a,于E.coli BL21(DE3)诱导表达重组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通过Ni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纯化后,经腿部肌内注射15只雌性昆明小鼠,100μg/(0.2mL·只),共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5 d,经眶前静脉窦采血,分离血清,间接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经小鼠腹腔接种致死剂量的奇异变形杆菌,接种1个月,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并计算抗原的免疫保护率.结果 提取的膜蛋白可与奇异变形杆菌免疫小鼠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经质谱鉴定与奇异变形杆菌APB87305(OmpF)、WP_004247605(SH)的同源性为100%.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OmpF及SH可与奇异变形杆菌免疫小鼠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免疫小鼠后均可诱导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对致死性奇异变形杆菌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100%和86.67%.结论 OmpF和SH是宿主免疫保护性抗原,有望成为制备奇异变形杆菌疫苗的新靶点.

    奇异变形杆菌抗原外膜蛋白F丝氨酸水解酶免疫保护

    重组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样颗粒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

    王炜晓赵丹莹陈子杨常军亮...
    397-400,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方法 分别用不同剂量的NLMS疫苗(含有NL、M和S蛋白的HBV VLPs疫苗,蛋白终浓度0.2、0.1、0.05、0.025、0.012 5 μg/mL)及上市疫苗(蛋白终浓度4、2、1、0.5、0.25 μg/mL)经腹腔免疫雌性BALB/c小鼠,0.5 mL/只,每组20只.免疫4周后,经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HBsAb检测试剂盒检测HBsAb阳转情况,计算半数有效剂量(ED50).用NLMS疫苗(蛋白终浓度1μg/mL)及上市疫苗(蛋白终浓度20μg/mL)分别于0及2周经小鼠腹腔免疫,0.5μg/只.于初次免疫后2、3、4、5、6、7周,经小鼠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相应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S抗体水平;初次免疫后7周,相应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preS1、preS2抗体水平及IFNγ、IL-2、IL-6含量.结果 免疫4周后,NLMS疫苗及上市疫苗的ED50分别为0.039及1.095 μg/mL,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32~0.049和0.881~1.406 μg/mL,两组疫苗ED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P<0.05).两剂次免疫后,两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于初次免疫后7周达最高,NLMS疫苗组S抗体效价为1∶4 096,preS1抗体效价为1∶64,preS2抗体效价为1∶128;上市疫苗组S抗体效价为1∶1 024,preS1及preS2抗体均在检测限以下.两组间3种抗体效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25、17.433、-7.844,P均<0.05).两种疫苗均能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不同水平的IFNγ、IL-2和1L-6,且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F分别为250.1、425.6、652.8,P均<0.05).结论 NLMS疫苗可诱导小鼠机体产生更强烈的体液免疫应答,同时产生S、preS1和preS2抗体,并可诱导相应的细胞免疫应答.

    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样颗粒免疫原性血清抗体细胞因子

    Ca2+/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

    樊江红郭蕊高佳赵静...
    40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a2+/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内皮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6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每周空腹测量小鼠体质量;持续喂养20周,处死小鼠,收集动脉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油红0染色评估主动脉管腔斑块及内膜厚度.将人脐静脉内皮融合细胞EA.hy926分为对照组、高糖高脂组和Ca2+抑制剂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段Ca2+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NLRP3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和细胞中NLRP3、Caspase-1/p10/p20、VCAM-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高(F=3.333,P=0.026),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显著降低(F分别为1.852、2.410、1.920和2.917,P分别为0.000、0.004、0.002和0.003),小鼠主动脉斑块表面积/主动脉表面积显著增加(F=3.256,P=0.000),斑块横断面积/主动脉管腔面积明显增高(F=6.433,P=0.008),NLRP3、Caspase-1/p10/p20、VCAM-1 和 ICAM-1 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F 分别为 8.997、4.664、4.486和9.949,P分别为0.036、0.022、0.005和0.018).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脂处理6、12、24h的EA.hy926细胞Ca2+含量均显著增高(F分别为0.310、5.649和5.580,P分别为0.006、0.009和0.004),6 h组含量最高;高糖高脂组NLRP3表达显著增高,Caspase-1/p10/p20、VCAM-1及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F分别为10.476、5.310和9.306,P分别为0.029、0.030和0.018).与高糖高脂组相比,Ca2+抑制剂组EA.hy926细胞的NLRP3、Caspase-1/p10/p20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分别为2.196、2.882和0.035,P分别<0.01、<0.05和<0.05).结论 NLRP3炎性小体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加重AS进展,其发生过程可能与Ca2+及下游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NLRP3炎性小体高糖高脂Ca2+

    miR-628-3p靶向结合STK17B基因对卵巢癌进展的抑制作用

    姚慧欣高丹李化敏杨冰...
    409-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miR-628-3p通过靶向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7B(serine/threonine kinase 17B,STK17B)抑制卵巢癌(ovarian cancer,OV)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miR-628-3p在OV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分别将空载 NC 质粒(miR-NC)、miR-628-3p、miR-628-3p+STK17B 转染至人 OV 细胞 SKOV3 和 HO8910 中,RT-q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miR-628-3p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划痕愈合试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裸鼠成瘤试验检测瘤体质量及体积变化.Starbase数据库预测miR-628-3p靶基因,双荧光酶素报告试验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STK17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iR-628-3p在OV组织中低表达,且患者无病生存期低.与miR-NC组相比,miR-628-3p组SKOV3和HO8910细胞中miR-628-3p表达均上调(t分别为7.789和7.862,P均<0.05),细胞活性(t分别为8.124和8.209,P均<0.05)、数量(t分别为9.012和9.110,P均<0.05)、迁移(t分别为10.002和9.983,P均<0.05)和侵袭(t分别为11.245和11.320,P均<0.05)能力均明显降低.与miR-NC组相比,miR-628-3p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均明显下降(t分别为8.429和10.367,P均<0.05).数据库预测STK17B为miR-628-3p的靶基因,双荧光酶素报告试验证实,STK17B为miR-628-3p的作用靶点.miR-628-3p组STK17B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miR-NC组(mRNA:t分别为13.852和13.914,蛋白:t分别为11.524和11.603,P均<0.05).GEPIA数据分析表明,STK17B在OV组织中高表达.与miR-628-3p组相比,miR-628-3p+STK17B组SKOV3 和 HO8910细胞的活性(t 分别为 8.692 和 8.721,P均<0.05)、数量(t分别为14.112和14.093,P均<0.05)、迁移(t分别为13.805和13.911,P均<0.05)和侵袭(t分别为14.117和14.207,P均<0.05)能力均明显上升.结论 miR-628-3p通过靶向下调STK17B表达水平,抑制OV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从而抑制OV的发展进程.

    miR-628-3p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7B卵巢癌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

    过敏原卵清白蛋白诱导慢性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应答特征的动态分析

    严皎白红妹杨旭孙文佳...
    420-425,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过敏原卵清白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并对该模型免疫应答特征进行动态分析.方法 以OVA经腹腔致敏22只雌性BALB/c小鼠,并经鼻腔反复滴注刺激气道反应,于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分析.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炎性细胞计数;取灌洗液离心上清,ELISA法检测多种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取小鼠肺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高碘酸-希夫(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法检测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情况;马松三色(Masson's Trichrome)及Sircol染色法检测肺组织胶原积累情况.采集小鼠静脉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的IgE、IgG1、IgG2a水平.应用FlexiVent小动物肺功能仪的强制低频振荡模式分析小鼠气道反应性.结果 OVA的反复刺激成功诱导了小鼠气道及肺组织炎性细胞应答、炎性细胞因子积累、气道杯状细胞增生、肺组织纤维化、过敏原特异IgE抗体应答、气道高反应性等哮喘典型指标,且呈现不同应答特征.随着OVA反复刺激,炎性细胞应答、杯状细胞增生有所下降,但胶原沉积增加,而气道的高反应性在末次刺激4周后仍存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伴随炎性应答的持续呈高表达,TGF-β2及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末次刺激4周后才呈高水平表达.结论 本研究采用OVA持续刺激诱导建立了慢性哮喘小鼠模型,并展现了该模型的免疫应答特征,为慢性哮喘机制的研究、治疗靶点及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哮喘卵清白蛋白过敏原免疫应答

    基因重配对B型流感病毒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瑶周剑芳鲁健李希妍...
    426-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研究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对其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 挑选系间重配病毒B/福建同安/1565/2013及B/北京怀柔/11764/2013进行生长曲线测定.提取病毒核酸,扩增病毒各基因节段,并利用pHW2000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对构建的重组质粒在两病毒间进行单一及不同组合基因节段的替换后,构建新的重配病毒,检测重配病毒的生长特性,推测基因节段的影响作用.结果 2株系间重配病毒生长特性差异显著,B/福建同安/1565/2013比B/北京怀柔/11764/2013生长曲线的峰值点高约2倍log值,但将B/北京怀柔/11764/2013单一节段分别替换至B/福建同安/1565/2013重配出的8株病毒与B/福建同安/1565/2013的生长特性差异不明显,而在同时替换HA和NA(表面蛋白)或PB2、PB1和PA(聚合酶)或PB2、PB1、PA和NP(核糖核蛋白,RNP)3种基因组合时,重配病毒的生长特性下降显著.结论 B型流感病毒生长特性受单一节段影响可能性较小,多个节段的协同作用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在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重配变异病毒的监测.

    B型流感病毒基因重配反向遗传生长特性

    黏细菌代谢产物对人神经胶质瘤的作用

    李松原李俊达张晰麻天雨...
    43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部分黏细菌进行分离纯化,检测其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的抑制作用,并鉴定其代谢产物类型.方法 采用滤纸片诱导法、大肠埃希菌划线法、兔粪诱导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采集的黏细菌土样进行分离纯化,将纯化菌株进行发酵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其发酵液对U87细胞的抑制率;采用化学显色法对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定性分析.结果 分离纯化获得16株黏细菌,属于黏细菌的5个属,其发酵上清液对U87细胞均无抑制作用,大孔树脂甲醇浸提物对U87细胞均存在显著抑制效果,除E19菌株外,各菌株最高抑制率均值可达80%;不同种属菌株次级代谢产物类型差异明显,其中,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的代谢产物包含种类最多,对细胞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97.41%.结论 黏细菌的天然产物可作为抗神经胶质瘤的新型药源进行深入研究,相关工作可为抗癌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黏细菌代谢产物神经胶质瘤细胞抗癌药物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侯昊李家吉朱辉煌孔萌萌...
    441-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蛋白(biofilm-associated protein,Bap)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建立鲍曼不动杆菌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方法 化学合成Bap基因序列,经原核系统表达及亲和层析技术纯化目的蛋白后,获得重组蛋白Bap-His.将重组蛋白Bap-His免疫2只雌性BLAB/c小鼠的脾部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用其制备单克隆抗体,进行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鉴定.基于间接ELISA法,采用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建立鲍曼不动杆菌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并验证其特异性及最低检出限.结果 共筛选出2株杂交瘤细胞,制备获得mAb-2F和mAb-7E2株单克隆抗体,纯度均达90%以上,均可与鲍曼不动杆菌天然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采用2株单克隆抗体建立的免疫学检测技术仅可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无法检测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最低检出限分别达1.6 × 105和8.0× 104cfu/mL.结论 制备的Bap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纯度,可为Bap相关功能研究提供生物材料;建立的鲍曼不动杆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相关蛋白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纳米抗体的构建及活性

    王岑嵘赵慧卢井才袁若森...
    447-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免疫羊驼和噬菌体建库筛选出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纳米抗体(nano-bodies,Nbs),并评价其结合活性和中和活性.方法 使用RSV重组F蛋白免疫2只羊驼,构建噬菌体文库,筛选得到纳米抗体的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和抗原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序列,将序列重组构建出3株RSV纳米抗体,使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ELISA法检测纳米抗体的结合活性,RSV A2株评价纳米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 3株纳米抗体BF-42、BF-46、Fh-24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 000,纯化后抗体纯度约为95%;BF-42、BF-46浓度为0.16 μg/mL,Fh-24浓度为32 ng/mL时仍有结合活性,三者结合能力存在剂量依赖性;3株纳米抗体浓度为450 μg/mL时,均可保护50%Hep2细胞免受病毒感染,出现50%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能够有效中和病毒.结论 构建的3株纳米抗体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和一定的中和能力,为RSV纳米抗体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呼吸道合胞病毒纳米抗体结合活性中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