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技术规范深圳专家共识

    深圳市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技术规范专家共识编写组伍利利张印则
    1213-1220,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医疗机构中,临床用血涉及多个方面。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做到合理用血,还要严格遵守输血相关法规、规范、标准,保证患者用血安全。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用血的合理性与管理的规范性,为患者提供及时、优质的输血服务,降低输血风险。为此,深圳市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专家经共同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输血输血申请输血前检查自动化

    临床实验室ABO血型检测技术规范深圳专家共识

    深圳市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临床实验室ABO血型检测技术规范专家共识编写组张印则邓超干
    1221-1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实验室检测ABO血型需满足输血治疗对时限性的要求,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分型。达到这一要求,实验室技术人员需掌握ABO血型检测的底层逻辑、反应格局的设置、凝集强度判断标准、结果判断标准、干扰因素的排除、漏检抗原的确认、试验方法选择等基础理论与试验技能以及报告方式。

    ABO血型凝集强度弱抗原

    无人机血液运输深圳专家共识

    深圳市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无人机血液运输专家共识编写组张印则谢雪军
    1228-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血液运输是深圳市采供血机构近期为医疗机构提供的1项便捷送血服务,也是"空地一体"送血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人机送血可以避开拥堵的地面交通或不可通行的路况,实现快速、高效的血液运输,特别是对于紧急抢救的血液运输尤为重要。运用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平台,结合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分析等技术,全过程实现高清视频以及冷链温度实时回传,无人机血液运输可视可管可控可追踪的智能化、一体化、开放式管理,确保血液冷链运输质量与安全。深圳市多家医疗机构已实现无人机送血常态化,但目前尚缺乏无人机送血的安全标准。深圳市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制定了本共识。希望以此推动无人机送血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无人机无人机机场血液运输5G

    人类细小病毒B19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方法学验证

    王月郑宵蓓郑雅婧孙煜...
    1234-1240,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人类细小病毒B19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系统的方法学验证。方法 针对B19病毒3种基因型的高度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B19定量扩增标准曲线。对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线性范围、定量限、检测限、特异性及防交叉污染,基因分型及抗干扰能力进行验证。结果 当B19病毒定量参考品范围为2。0×101~1。0×108 IU/mL时,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回归方程R2≥0。98,线性范围相关性良好。定量限为20 IU/mL,检出率100%。检出限为10 IU/mL,检出率95。23%。针对B19病毒3种基因型标本均能有效检出。针对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巨细胞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7种非B19病原体血浆均为非反应性,种属特异性良好。同时在其他7种同时病原体存在时,弱阳性浓度为E3 IU/mL的阳性标本能够稳定检出,B19核酸检测方法不受干扰。当血红蛋白浓度为431 mg/dL,甘油三酯(1269浊度),非结合性胆红素浓度为20 mg/dL时,本方法针对以上3种常见血浆干扰物质均为非反应性。同时在3种常见血浆干扰物质存在时,弱阳性浓度为E3 IU/mL的阳性标本能够稳定检出,B19核酸检测方法不受干扰。S1(E5 IU/mL)、S2(E4 IU/mL)2个浓度水平标准物质检测值与靶值的偏差均≤±0。5 log值。阳性标本1(浓度水平E5 IU/mL)和阳性标本2(浓度水平E4 IU/mL)日内日间精密度确认和连续5d精密度确认的CV值均≤5%。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稳定可靠,准确度高,可用于原料血浆中人类细小病毒B19核酸检测。

    人类细小病毒B19实时荧光定量PCR血液制品血浆核酸检测

    从IgG1、IgG3亚型分析红细胞意外抗体的临床意义

    李竹李丹红刘子豪赵珺...
    1241-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红细胞意外抗体IgG1、IgG3亚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检测出的Rh、Duffy和Kidd 3个血型系统IgG型同种抗体进行IgG1、IgG3分型,同时对其中12例抗-E进行IgG1、IgG3效价测定及单核细胞单层试验,分析抗-E不同IgG亚型的特性。结果 115例IgG意外抗体中,81例单特异性抗体以IgG1(58。02%,47/81)为主;17例混合抗体以IgG1+IgG3(47。06%,16/34)为主。在单核细胞单层试验中,IgG1和IgG3单独存在的抗体中吞噬率和抗体效价均呈正性相关,而在IgG1+IgG3复合型的抗体中,主要与IgG3相关,其抗体效价越高,吞噬率越高。在抗-E效价均为32时,IgG1+IgG3复合型的吞噬率最高,IgG3单独的吞噬率次之,IgG1单独的最低。结论 意外抗体中的单特异性抗体以IgG1为主,混合抗体以IgG1+IgG3为主。MMA结果表明IgG1+IgG3复合型引起的免疫反应更严重。因此当抗-E等抗体合并其他抗体存在时,即使效价低,引起的免疫反应也可能会严重,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意外抗体IgG亚型IgG1IgG3抗体效价单核细胞单层试验

    两例不同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标本的三维基因组特征分析

    王悦陈孟斯陈明李艳菊...
    1247-1255,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染色质空间结构在正常核型和复杂核型这两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功能差异及其潜在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1例1q21伴复杂核型和1例正常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浆细胞进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Hi-C)分析,解析两者在三维基因组结构的差异,并联合浆细胞的转录组特征,通过基因功能富集理解这些差异特征。结果 2个病例的36%染色质区室(compartment)发生了A/B转变(A/B switch),其中复杂核型的患者有1041个基因发生B到A的转变。每个标本鉴定到3500个左右的拓扑关联域(TAD),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复杂核型样鉴定的loop数量为1069个,为正常样本的1/6,3种不同类型的loop在数量上也有明显差异,一定程度反应了其基因组稳定性的丧失。通过转录组分析显示两名患者在表达谱上也有很大差异,共鉴定6150个差异表达基因(3303个上调基因和2847个下调基因)。结论 1q21复杂核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相较正常核型患者,浆细胞染色质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从而引起基因的表达改变,激活癌症进展相关通路。

    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染色质空间结构基因表达调控

    单采血小板不同储存期细胞外囊泡含量变化、储存损伤与临床疗效的研究

    丁芳韩秀华李晓明陆萍...
    125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不同储存期细胞外囊泡的含量变化,跟踪患者的细胞外囊泡和输注疗效,探讨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在单采血小板储存损伤和输注疗效间存在的机制。方法 对本站2022年11月—2024年4月采集的85份单采血小板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采集当天和输注前的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观察储存d1-5血小板细胞外囊泡的含量变化,并选择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输注对象,跟踪其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细胞外囊泡的含量,输注后24 h内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细胞外囊泡的含量和临床疗效,分析探讨血小板细胞外囊泡与储存损伤和临床输注疗效的机制。结果 单采血小板输注前的细胞外囊泡含量(8。73±4。84)明显高于采集当天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5。1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采血小板储存d2~5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增加值依次为(2。55±1。38,3。49±2。63,3。86±3。55,4。50±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血后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与输血前细胞外囊泡含量及输注时单采血小板血袋内细胞外囊泡含量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输注单采血小板85例,有效输注61例CCI值为(13。43±4。70),无效输注24例CCI值为(2。27±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输注不同储存期的单采血小板后,患者输注有效率d2-5依次为(88。89%、68。42%、68。18%、57。14%),对应的CCI值为(11。18±6。10,10。43±6。77,9。53±6。75,9。48±8。86),CC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血前和输血后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与输注疗效CCI无显著性相关(P>0。05)。单采血小板输注前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与输注疗效CCI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细胞外囊泡含量随储存时间延长而增加,可作为潜在储存期内的血液质量评价监测指标,但与输注疗效CCI无显著性差异。

    单采血小板储存损伤细胞外囊泡微囊泡外泌体

    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献血者血清学特征及分子机制研究

    余薇王芳刘强
    1264-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献血者中的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学特征,探讨HBV S区基因突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免疫逃逸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的175583名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ELISA/NAT检测,再结合HBV血清学标志物试验确认OBI标本,运用巢式PCR扩增HBV S区并进行测序,使用MEGA 7。0软件进行比对研究。结果 共检出82份OBI标本,检出率为0。046%(82/175583)。不同性别献血者标本的OBI检出率无差异(P>0,05),45~54岁年龄段献血者标本的OBI占比(39。02%)最高。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为HBcAb阳性率最高(52。44%)。对12份OBI标本HBV DNA测序分析发现B基因型2份,C基因型10份。对12份标本HBV S区进行巢式PCR发现氨基酸存在T47K、I126S、P127H等基因突变。结论 NAT可减少甚至避免OBI引起的输血风险。OBI献血者C基因型中T47K、Q101R高频氨基酸突变可能造成免疫逃逸,致HBsAg检测阴性。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基因突变

    海南省献血人群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黄乙清韩慧张炯炯张用丽...
    1271-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海南省献血人群HTLV流行状况,为科学制定本地区血液安全筛查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标本进行抗-HTLV筛查,结果为反应性者进行免疫印迹法(WB)确证。结果 海南省2016—2023年共检测献血者标本326269份,抗-HTLV初筛有反应性标本117份,初筛阳性率为0。036%(117/326269),免疫印迹法(WB)确证结果为阳性9份,确认阳性率为0。0027%(9/326269)。抗-HTLV阳性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中存在分布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 海南省献血者人群中存在抗-HTLV阳性献血者,虽属于HTLV低流行区,但为了血液安全,应继续加大血液筛查人群范围和阳性献血者的流调。

    献血者抗-HTLV

    2017—2022年苏州地区多次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特征分析

    刘贞肖琦徐子豪王仪含...
    1275-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多次输注(≥2次)血小板患者临床特征,为长期需要大量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提供输注新见解。方法 对2017年8月—2022年8月在苏州地区住院并接受多次(≥2次)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患者疾病类型与血小板输注量和输注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发生PTR的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患者进行配合性输注。结果 2017—2022年苏州地区临床血小板用量逐年增加(P<0。001),接受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主要集中于以造血或淋巴组织肿瘤为代表的血液疾病;血液病中尤其以AML患者为主要输注群体(48。81%,1188/2434),人均输注次数最多的AML患者的年龄构成比以21~30岁为主(25次/人);对符合条件的AML患者采取基因型配合输注后,CCI显著增大(P<0。001)。结论 对于苏州地区21~30岁和61~70岁的男性AML患者可在血小板输注前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和基因检测,通过个性化配对输注血小板提高输注有效率,减少PTR的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AMLPTR血小板配合性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