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进核酸筛查混检阳性池再检模式的探讨

    侯云冯秋霞李蓓张龙穆...
    190-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核酸筛查混检阳性池CT值分布区间与拆分率的相关性,为改进混检阳性池再检模式,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本站Cobas S201检测系统核酸筛查HBV混检阳性池标本拆分情况,选取影响拆分成功的主要因素CT值,以CT值分布区间为依据制定再检实验方案。针对2022年3月—2023年3月HBV混检阳性池标本,进行Cobas S201和Panther检测系统的同步检测,统计分析该类标本检测结果。结果 2017-2021年5年间混检阳性池为474个,混检HBV阳性池为324个,占混检阳性池的68。35%,其中2017-2020年每年的HBV阳性池占比明显高于HCV和HIV阳性池(P<0。05);5年间HBV拆分阳性池为167个,占混检HBV阳性池的51。54%,拆分阴性池为157个,占混检HBV阳性池的48。46%。5年间HBV拆分阳性池按CT值分为3个区间:CT值≤36、36<CT值≤40和CT值>40,其拆分率分别为95。8%、56。5%和14。8%(P<0。05);拆分阳性和拆分阴性2组中,36<CT值≤40区间混检池数量占比最高分别为80。8%、66。2%,且与其它2区间比较有差异(P<0。05)。2022年3月—2023年3月混检HBV阳性池有65个,CT值≤36区间(5个)和CT值>40区间(12个),经Cobas S201拆分和Panther联检符合率都为100%,36<CT值≤40区间(48个),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81。25%。Cobas S201首次拆分结果和Panther联检结果不一致有9份标本,有4份标本Cobas S201首次拆分是阴性,同步Panther联检是阳性,4份标本中3份Cobas S201再单检是阳性,1份Cobas S201再单检是阴性,按照制定的再检方案判定规则是9份标本判定为不合格,按照混检阳性池拆分1次阴性即放行的规则至少会有3份标本漏检。结论 核酸筛查中混检阳性池再拆分阴性的献血者标本占有一定的比例,混检阳性池拆分1次阴性即放行的规则有漏检风险,对这部分标本可以有选择性的(36<CT值≤40区间)进行再检判定结果,既保证了血液安全又节约了再检成本。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混样检测残余风险

    基于二项分布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在血液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刘星辰代华友杨俊鸿崔丹荔...
    196-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引入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分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控制项目,以期在血液质量控制数据的有效应用方面取得进展,并为血液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自2020-2022年,收集了重庆地区6家血站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质量控制项目检测数据。利用Minitab软件进行统计过程控制分析,绘制p控制图,计算各质控项目的不符合率及其95%置信区间,以及过程能力指数(Z值)。结果 根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质量控制项目进行评估,得出外观、储存期末溶血率、无菌试验符合率均为100%。然而,容量、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残留量的符合率未能达到100%,但均≥75%。通过基于二项分布的p控制图,进一步识别了生产过程的受控状态。在总体符合率满足国标要求的情况下,发现容量、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残留量在不同机构中存在失控点,并呈现出明显的趋势。各质控项目的不符合率虽均小于25%,但在95%置信水平下,B、C、E、F,4家血站的白细胞残留量显示不符合规定(>25%)。通过构建能力评价指标Z值进行计数资料的过程能力分析,结果显示E机构的容量,以及B、C、F机构的血细胞比容和全部6家血站的白细胞残留量Z值均<2,提示存在质量改进的空间。结论 基于二项分布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血液成分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进一步实现对血液采集、制备和储存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过程改进。

    统计过程控制血液质量控制二项分布趋势分析

    结合PDCA循环建立可量化的输血病历评价体系

    李伟超程道胜杜志和
    203-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建立可量化的输血病历评价体系结合戴明环(Plan-Do-Check-Act,PDCA)循环对输血病历改进的可行性。方法 本院建立输血病历评价小组,根据相关规范、文献建立输血病历评价体系,以2022年9月—2023年2月病历数据为对照组,以2023年4-5月为研究组,运用PDCA循环,分析病历质量差的原因,对输血病历质量进行为期2个月的改进,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输血治疗同意书(A项)分数由原来的17。50±5。54分上升到21。08±3。75分(P<0。01);输血申请(B项)分数由原来16。22±2。05分上升到17。33± 1。85分(P<0。01);输血评估(C项)分数由原来的13。05±3。5分上升到14。72±1。97分(P<0。01),输血严重危害(F项)分数由原来7。9±1。44分上升到8。7±0。92分(P<0。01),病历总分由原来的85。36±7。5分上升到93。05±5。04分(P<0。01)。病历合格率由原来的82。2%上升到98。3%(P<0。01)。结论 建立可量化的输血病历评价体系结合PDCA循环可促进输血病历的及时性、规范化、标准化。

    评价体系输血病历PDCA

    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探讨——附2例报道

    姚红林齐清王淑君沈硕...
    20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应用于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2例应用PRP治疗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并对使用的PRP进行血小板、细菌检测和5种生长因子检测。结合治疗难点与文献内容复习,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予以同种异体PRP治疗肠造口周围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在清洁肠造口周围皮肤后,予以每日1次PRP治疗5d后调整为隔 日1次,分别于15 d和18 d达到治愈。结论 异体PRP是1种安全、有效的促进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富血小板血浆肠造口造口周围皮肤损伤

    同种抗-C、e伴类同种抗-e、Jkb自身抗体的鉴定及输血治疗

    邹昕马思飞杨红梅范小杰...
    214-218,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吸收放散和效价积分法对1例抗-C、e同种抗体合并抗-e、Jkb类同种自身抗体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试管法对ABO、Rh和Kidd血型抗原进行鉴定;盐水、凝聚胺、微柱凝胶3种方法联用2套谱细胞进行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多重吸收放散试验和效价积分原则对抗体进一步确认;多重PCR技术对RHCE基因、JK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通过血清学分析,该患者血型为A型、Rh分型ccDEE,直抗阳性。结合不同的Rh和Jk表型细胞吸收放散试验以及效价积分原则得出患者血清中含有抗-C、e同种抗体以及抗-e、Jkb类同种自身抗体,红细胞上有抗-e、Jkb类同种自身抗体。基因测序分析RHCE基因第5外显子676位出现G>C,其余外显子没有发生突变,推断Rh分型ccEE型;JK基因中第9外显子838 G/A杂合,Jk血型表型Jk(a+b+),选择交叉配血相合的A型ccDEE、Jk(a+b-)红细胞给患者输注,输血效果良好。结论 应用吸收放散试验和效价积分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抗体鉴定,以及血清学结合分子生物学对患者红细胞表型鉴定,可综合分析及区分出抗体的类型,为患者精准输血提供方案。

    抗体筛查类同种抗体吸收放散基因检测

    罕见Ael亚型的鉴定及探讨

    周帆杨久扬赵恒丽
    219-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鉴定与分析1例正反定型不符的ABO血型,为临床疑难血型的鉴定提供参考案例。方法 采用血型血清学的方法进行ABO、Rh血型、吸收放散试验及基因测序,对1例疑难血型做出准确鉴定。结果 该患者血液标本经吸收放散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鉴定,确定患者血型为Ael亚型,ISBT命名为ABO*AEL。05/ABO*0。01。01;经家系调查其次子与先证者拥有同一特征性突变位点,ISBT命名为ABO*AEL。05/ABO*B。01。01。结论 联合应用多种血型血清学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有助于对ABO亚型的鉴定,为临床输血的安全性、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保障。

    ABO疑难血型鉴定Ael亚型吸收放散试验家系调查抗体效价

    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Meta分析

    沈龙强冯慧慧牛迪黄霞...
    22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我国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横断面研究,观察时间≥6个月,检索时间为1998年至2023年3月,通过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研究,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1篇文献,共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85 769名,其中9 102名发生献血不良反应。通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总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65%[95%CI(2。04,3。45),P<0。000 1];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63%[95%CI(1。94,3。58)]、2。32%[95%CI(1。29,4。16)]、4。10%[95%CI(1。90,8。83)],存在地域差异(P<0。000 1)。不同献血不良反应程度报告发生率为:非重度3。62%[95%CI(2。69,4。86)]、重度0。28%[95%CI(0。18,0。45)]。在不同单采仪器之间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也存在差异(P<0。000 1),为 Amicus 2。73%[95%CI(1。23,6。06)]、CS3000 系列 3。59%[95%CI(2。64,4。89)]、MCS+系列 3。42%[95%CI(2。23,5。25)]、Trima 4。86%[95%CI(3。08,7。66)]、其他组 1。71%[95%CI(0。15,20。02)]。另外,不同性别间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女性4。80%[95%CI(3。05,7。55)]、男性为1。39%[(95%CI(0。90,2。15)],女性高于男性(P<0。000 1)。≤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30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之间献血不良反应分别为2。31%[95%CI(1。34,3。98)]和1。95%[95%CI(1。19,3。20)],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不同献血史的献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中,首次为2。16%[(95%CI(1。18,3。95)]、再次为1。12%[(95%CI(0。35,3。58)],首次献血高于再次(P<0。0001)。不同采集治疗量之间单采献血不良反应为单份1。67%[95%CI(0。57,4。89)]、双份3。13%[95%CI(1。11,8。86)],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有必要统一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监测标准,了解和掌握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以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服务质量和保障献血者安全。

    单采血小板Meta分析献血不良反应

    红细胞输注指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陈宇业吕红李倩申婧佳...
    238-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临床实践中,红细胞输注需要参考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水平,但不同指南推荐的红细胞输注启动阈值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同范围的存在导致输血启动的时机也仍有争议。同时,使用异体血制品就存在着一定发生输血相关感染性损伤或器官损伤的风险,因此启动红细胞输注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本文综述了中心静脉氧饱和度、动静脉氧差和近红外光谱法这3种新指标以及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等新方法来帮助评估输血指征,为临床医生进行输血决策提供参考。

    输血/成分输血限制性输血策略围术期管理血液保护

    血浆置换在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

    钟瑶夏荣
    24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疗效肯定。PE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去除患者血液中的致病因子,调节患者免疫功能,补充正常的血浆成分等。在对寻常型天疱疮、中毒性表皮松解综合症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等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中,PE的应用愈加广泛。本篇综述就近年来PE在国内外重症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做一概述,为临床重症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血浆置换重症皮肤病寻常型天疱疮中毒性表皮松解综合症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