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殷宏

月刊

1673-4696

zgsykx@zgsykx.com

0931-8342195

730046

甘肃省兰州盐场堡徐家坪1号

中国兽医科学/Journal Chinese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兽医科学》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继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之后,2005年又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为全国百余种畜牧兽医类期刊中唯一获得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中国兽医科学》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兽医科学的研究进展和水平,推广兽医科学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兽医科学研究动态,探讨新的兽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微生物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药物学、中兽医学、普通病学、基础兽医学、综述专论、研究简报等。适于兽医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各级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参考。热忱欢迎广大兽医科研、教学及其他学科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取双盲审稿,即将严格筛选的稿件送有关专家评审,作者不知审稿专家,审稿专家不知作者,以公平、公正地择优录用。经评审录用的文稿本刊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刊出。投稿者请登陆本刊网站参阅本刊投稿指南,投稿电子信箱:zgsykx@zgsykx.co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肠胞虫和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双重荧光PCR方法的建立及在环境DNA样品中的应用

    李家侨赵优谢艳辉杨金金...
    498-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快速检测致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肝肠胞虫(EHP)这2种病原,根据NCBI中副溶血弧菌pirABVP毒素基因和肝肠胞虫SWP1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评估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并且把该方法应用于环境DNA(eDNA)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荧光PCR方法特异性强,仅能扩增出VPAHPND 和EHP的阳性核酸,与对虾常见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十足目虹彩病毒1等均无交叉反应;VPAHPND 和EHP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4和1.4 copies/μL;组内和组间重复的变异系数均≤1.9%.从56批eDNA样品检测结果发现,VPAHPND 阳性7批(12.5%),EHP阳性4批(7.14%),其中VPAHPND-EHP双重感染2批(3.57%).这表明基于eDNA识别技术,该VPAHPND 和EHP双重荧光PCR可以大大提升临床实验室的对虾疫病诊断速度,为海关等监管部门提供可靠高效的快速检测方法.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肝肠胞虫双重荧光PCR环境DNA监测

    表达AAL蛋白重组减毒猪霍乱沙门菌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评价

    蒋华正黄鑫赵靖杨珊珊...
    504-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表达橙黄网孢盘菌凝集素(AAL)的重组减毒猪霍乱沙门菌,将AAL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Trc-His2A,并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重组质粒pTrc-AAL转化至减毒猪霍乱沙门菌ΔRposΔslyAΔslrp内,获得了重组减毒沙门菌ΔRposΔslyAΔslrp(pTrc-AAL),利用Western-blot检测AAL蛋白的表达,并对重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携带AAL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菌ΔRposΔslyAΔslrp(pTrc-AAL)构建成功并表达AAL蛋白;重组菌株Δ RposΔslyAΔslrp(pTrc-AAL)的生理、生化特性与ΔRposΔslyAΔslrp(pTrc-His2A)菌株相似;与野生株(WT)相比,重组菌株ΔRposΔslyAΔslrp(pTrc-AAL)在对数期的生长速度略慢于野生株,且对抗生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敏感,而运动性和生化特性与野生株相比无显著变化;LD50结果显示,重组菌株ΔRposΔslyAΔslrp(pTrc-AAL)的LD50较野生株提高了 8.81 ×105倍以上.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表达外源蛋白AAL的重组减毒沙门菌ΔRposΔslyAΔslrp(pTrc-AAL),为深入探究AAL生物学功能和开发靶向M细胞的黏膜疫苗奠定了基础.

    橙黄网孢盘菌凝集素(AAL)猪霍乱沙门菌生物学特性

    一株羊肠道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特征分析

    张雨星马雪青李平花魏达礼...
    51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从死亡湖羊淋巴组织中检测出小反刍兽疫病毒与羊肠道病毒混合感染,为了分离羊肠道病毒,采取病毒总RNA转染BHK21细胞方法,连续传代后,通过致细胞病变、测序、TCID50测定和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电镜观察等鉴定分离出病毒,并与参考毒株比对分析分离病毒的基因特征.结果显示,转染病毒总RNA的BHK21细胞传至第2代就出现了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测序证明培养物中仅含羊肠道病毒,其基因组全长为7 446 nt,其中5'UTR长821 nt,3'UTR长109 nt,ORF长6 516 nt,与参考毒株比较可划分为G种肠道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20~30 nm,第6代细胞毒感染8h时TCID50值最高,为10-42/0.1 mL,命名为JSNT/1/2022株.本研究首次利用组织病料RNA转染细胞的方法成功分离出1株羊肠道病毒,说明羊肠道病毒核酸具有感染性,为羊肠道病毒的分离鉴定探索了 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也为羊肠道病毒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奠定了病原学基础.

    羊肠道病毒分离鉴定RNA感染性基因组

    2021-2022年华东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张杰张路捷周昊然刘星...
    519-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初步了解我国华东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特点,2021-2022年采集华东地区480份临床疑似PRRSV样品,采用RT-PCR方法检测是否存在PRRSV,统计显示阳性为175份,阳性检出率为38.89%.对来自不同猪场的24个阳性样品的病毒ORF5基因测序,所有检测的毒株均属美洲型,共可以分为4个亚型,其中11个毒株属于高致病性PRRSV(HP-PRRSV)(Sublineage 8.7);6个毒株属于类NADC30毒株亚型(Sublineage 1.8);4个毒株属于类NADC34亚型(Sublineage 1.5).病毒GP5蛋白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流行毒株GP5蛋白aa3-39及aa185-200两个高变区出现变异.该研究表明我国该地区PRRSV流行毒株存在遗传多样性,基因型复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5NADC34NADC30遗传变异

    叶尔羌河流域鲁道夫对盲囊线虫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瑾璞刘彦君石彩霞魏念文...
    526-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裂腹鱼体内寄生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udolphii)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采用PCR方法测定叶尔羌河、塔什库尔干河、下坂地水库3个地区52条对盲囊线虫的ITS-1和CO Ⅰ基因序列,对其基因序列及遗传结构进行鉴别分析.结果显示,基于ITS-1序列叶尔羌河流域塔里木裂腹鱼体内对盲囊线虫被鉴定为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C.rudolphii B),利用CO Ⅰ序列共检测出30个单倍型,其中共享单倍型1种.多样性分析显示,3个群体的整体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31和0.009 67.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结构表明,3个群体间单倍型随机地聚集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地理格局.群体遗传结构和分子方差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且呈弱分化水平,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的分化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鲁道夫对盲囊线虫B种均属高遗传多样性群体,各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没有形成特定的地理遗传结构,正处于稳定扩增状态,本研究旨在为保护其宿主塔里木裂腹鱼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Ⅰ基因ITS-1基因遗传多样性

    不同免疫刺激剂的安全性及免疫增强特性评价

    周梦婷宋银娟李娜冯雅茹...
    53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免疫刺激剂的安全性及免疫增强特性,为后续亚单位疫苗的制备提供佐剂选择依据.本研究利用不同免疫刺激剂皮下免疫小鼠,免疫两次,间隔1周,最后1次免疫后的第7天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脏器大体病变;利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取注射部位及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刺激剂壳聚糖和HMT13均引起促炎细胞因子IFN-γ显著增加,HMT13和ISA201会引起大量IgG的产生;此外,壳聚糖刺激还可引起大量IL-17的分泌.本研究通过观察小鼠主要脏器及注射部位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等方法评价了免疫刺激剂Alum、壳聚糖、α-半乳糖基神经酰胺、HMT13、ISA201的安全性及免疫增强特性,为后续亚单位疫苗佐剂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及参考依据.

    免疫刺激剂安全性免疫增强特性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时志琪王玉桂李晓璐王帅...
    54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是肠道黏膜组织中最丰富的抗体类型,与黏液和抗菌肽组成肠上皮细胞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其免受肠道病原的侵害.sIgA不仅可以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中和毒素,而且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比例,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群的稳态.本综述主要介绍肠道sIgA的合成与分泌途径、sIgA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肠道菌群相互作用

    oar-miR-143在绵羊卵巢不同发育时期表达研究及靶基因CDK2的验证

    谷博杨一易国栋马福莲...
    546-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前期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筛选出oar-miR-143在小尾寒羊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发生差异表达并对其靶基因进行预测,通过G和KEGG分析,推测其可能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对oar-miR-143预测到的靶基因进行验证,探究其影响和调控卵巢发育的可能分子机制.采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对筛选出的oar-miR-143与其候选靶基因CDK2的作用关系进行验证,首先进行miRNA与其候选靶基因结合位点的预测分析,然后构建含有靶位点的候选靶基因CDK2的野生型载体及突变型表达质粒载体,最后通过与oar-miR-143 minicis共转染293T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oar-miR-143可抑制野生型CDK2-3'UTR载体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而不影响突变型CDK2-3'UTR载体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表明oar-miR-143可结合CDK2基因种子序列抑制CDK2的表达,CDK2被证实为oar-miR-143的靶向基因.这些数据将为阐明绵羊卵巢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确定影响小尾寒羊繁殖性能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小尾寒羊卵巢发育oar-miR-143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猪鼻支原体临床分离株体外抗生素敏感性研究

    邵佳韦艳娜王佳李俊...
    553-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猪鼻支原体(Mhr)临床分离株对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2种临床常见支原体病治疗用抗生素对本实验室2010-2021年间分离得到的31株Mhr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Mhr临床分离菌株对泰妙菌素最为敏感,其MIC50为0.030 μg/mL,MIC90为0.125 μg/mL;对多西环素与环丙沙星也较为敏感,MIC50和MIC90值均为0.50和1.00 μg/mL;对泰乐菌素和泰万菌素的MIC呈现双峰分布;对替米考星和林可霉素的MIC90值均达到≥128 μg/mL,分别有29%和32%的菌株MIC≥128 μg/mL,出现了明显的耐药趋势.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Mhr临床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数据,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撑及合理指导.

    猪鼻支原体临床分离株药物敏感性

    葛根素对镉致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效应

    黄心昱徐明畅张文华邹辉...
    560-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葛根素对镉(Cd)致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效应,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葛根素组(Pur)、镉组(Cd)、镉与葛根素共处理组(Cd+Pur).Pur组、Cd+Pur组大鼠每日以每千克体重200mg葛根素(溶解于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Con组、Cd组大鼠每日用相同剂量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持续7周.从第4周开始,Cd组、Cd+Pur组大鼠在灌胃的同时自由饮用75 mg/L镉水溶液,持续4周.试验结束后,剖杀采集大鼠大脑皮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镉含量,化学发光法检测ATP水平,比色法检测NAD+/NADH比率、MnSOD活性和H2O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线粒体氧化应激相关基因(GST、CAT、Gpx、UCP1、UCP2和UCP3)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d组大鼠大脑皮质镉含量、H2O2水平、线粒体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升(P<0.05),ATP水平和NAD+/NADH比率、MnSOD活性显著下降(P<0.05);与Cd组相比,Cd+Pur组大鼠大脑皮质镉含量、H2O2水平和线粒体氧化应激相关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Mn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ATP水平和NAD+/NADH比率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葛根素可降低镉暴露大鼠大脑皮质镉含量,同时葛根素通过缓解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氧化应激减轻了镉致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

    葛根素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