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PARα信号通路探究蓝刺头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

    刘睿宁张剑柄张慧忠王涵...
    2243-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50只8周龄雄性高脂血症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按蓝刺头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TFET)剂量,分别设高剂量组(200 mg/kg)、中剂量组(100 mg/kg)、低剂量组(50 mg/kg)、阳性对照组(辛伐他汀20 mg/kg)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0.8 mL/d,并给予给予高脂鼠粮),连续给药45 d.另取1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灌胃蒸馏水0.8 mL/d,同时给予普通鼠粮.试验过程中,模型组、阳性对照组、TFET各剂量组大鼠给予高脂鼠粮,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鼠粮.对各组大鼠分别连续45 d灌服相应浓度的TFET、辛伐他汀和蒸馏水,并检测大鼠相关血脂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PPARα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高剂量TFET能极显著降低TC、TG、LDL-C含量,并极显著提高HDL-C含量;中剂量TFET能极显著降低TC、TG含量,显著降低LDL-C含量;低剂量TFET能显著降低TC、LDL-C含量.高、中、低剂量TFET均能极显著降低提高SOD活性;高、中剂量TFET能极显著降低MDA含量;高剂量TFET能极显著提高T-AOC活性.高剂量的TFET能极显著提高大鼠肝脏中PPARα、CYP7A1、CPT-1基因表达量;中剂量的TFET能显著提高CYP7A1、CPT-1基因表达量,能显著提高PPARα基因的表达量;低剂量的TFET能极显著提高CYP7A1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CPT-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TFET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抗氧化和降血脂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PPARα及其下游相关基因促进脂肪酸β氧化有关.

    蓝刺头黄酮高脂血症PPARα脂质代谢大鼠

    诃子鞣酸通过MAPK/NF-κB通路调控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

    杨英刘鑫煜赵非凡郭文瑞...
    2251-2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离并体外培养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用1.0 mg/L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1 h后与诃子鞣酸(Che-bulagic acid,CA)(12.5、25.0、50.0、100.0 mg/L)共培养,然后收集不同处理组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试验.应用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NF-α、IL-6、IL-1β的蛋白分泌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奶牛子宫内膜组织损伤程度;应用免疫荧光技术鉴定高迁移率蛋白-1(high mobility grope box protein 1,HMGB-1)、透明质酸酶结合蛋白-2(hyaluronidase binding protein 2,HABP-2)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ERK、p65 和 IκBα 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经CA处理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炎症反应模型后,TNF-α在6、24 h和IL-6在6、12、24 h的蛋白分泌水平显著下降,IL-1β和IL-6在6、9、12 h和TNF-α在6 h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HE染色切片发现,LPS+CA组相比LPS组均有所改善,上皮细胞脱落程度减轻,腺体和血管结构较为完整,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降低,无明显的坏死或出血;LPS+CA组也显著下调了 HMGB-1和HABP-2的表达;LPS+CA组的ERK、IκBα和p65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果表明,CA能够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炎症反应中MAPK和NF-κB通路的激活,下调其奶牛子宫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炎症反应.由此推断,CA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药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奶牛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诃子鞣酸脂多糖炎症因子信号通路

    中国荷斯坦奶牛ACOX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郝育嵘赵志辉游涛于海滨...
    2260-2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PCR扩增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对83头中国荷斯坦奶牛群体中酰基辅酶A氧化酶1(acyl-CoA oxidase 1,ACOX1)基因的SNP位点进行检测;使用SPSS 25.0软件对ACOX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中国荷斯坦奶牛乳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ACOX1基因的第3个内含子中发现了 1个SNP位点即I3-2 267 G→C,属于中度多态,并在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关联分析发现,该SNP位点与奶牛乳体细胞含量和校正奶量显著相关.结果表明,ACOX1基因I3-2 267 G→C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奶牛乳品质性状的分子标志物,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品质性状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荷斯坦奶牛ACOX1基因乳品质SNPs

    斑蝥黄通过缓解卵巢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生殖激素分泌对怀乡鸡产蛋率的影响

    孙卓谢婷婷赵壮志赵君文...
    2266-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360只26周怀乡母鸡随机分为10组,其中,常温下饲养5组(NC、NT1、NT2、NT3、NT4),高温条件下饲养5组(HC、HT1、HT2、HT3、HT4),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0、4、6、8、10 mg/kg 斑蝥黄(canthaxanthin,CX).预试期 2周,正试期9周.结果显示,高温均降低了怀乡母鸡产蛋率(P<0.05),导致卵巢损伤出血严重,降低了血清与卵巢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力(P<0.05),降低了卵巢 FSH、LH、P4、E2 水平(P<0.05),降低了卵巢 FSHR、LHR、ER、PR mRNA 的表达量(P<0.05),提高了卵巢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的含量(P<0.05);在常温与高温环境添加CX均提高了产蛋率(P<0.05),提高了血清与卵巢SOD、GSH-Px酶的活力(P<0.05),降低了血清与卵巢MDA的含量(P<0.05)),提高了卵巢FSH、LH、P4、E2水平及FSHR、LHR、ER、PR mRNA的表达量(P<0.05);其中,常温日粮中添加6 mg/kg CX和高温日粮中添加8 mg/kg CX产蛋率最高,血清和卵巢组织抗氧化能力最强,卵巢组织的完整性最好,卵巢生殖激素分泌及生殖激素受体表达均较好.结果表明,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日粮中添加CX均显著提高血清和卵巢的抗氧化能力,缓解卵巢损伤,促进生殖激素的分泌及生殖激素受体表达,提高产蛋率;在高温环境前中后期 日粮添加CX,对卵巢组织损伤修复、生殖激素分泌、受体均未恢复到常温水平;CX对鸡产蛋率、卵巢组织结构、生殖激素及受体表达的作用受温度影响,高温条件使产蛋率、卵巢组织抗氧化能力、生殖激素水平及受体表达最佳值的CX添加剂量要高于常温条件相应指标最大值的CX添加剂量.

    斑蝥黄怀乡鸡产蛋率卵巢结构生殖激素及受体表达抗氧化酶

    真核细胞应激颗粒的产生与病毒逃逸策略概述

    郭萌史晨曦魏战勇祖少坡...
    2277-2282,2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核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热休克或病毒感染等外界不利因素刺激时,会迅速启动细胞应激反应,停滞自身翻译,导致大量应激颗粒(stress granules,SGs)的产生,使细胞处于自我保护的休眠状态.SGs是一种动态、无膜的蛋白-RNA聚集物,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调控宿主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Gs在抵抗病毒复制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既可以停滞宿主蛋白翻译系统避免病毒"劫持",也能够招募天然免疫相关的宿主因子,共同抵抗病毒复制.然而,病毒在长期进化中已经具备多种逃逸SGs抗病毒的策略,以便为 自身复制提供更好的细胞内环境.因此,对SGs产生、抗病毒机制以及病毒进化过程中逃逸SGs抗病毒的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视角.

    应激颗粒抗病毒天然免疫翻译

    冠状病毒的反向遗传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梁纪元张钰灿侯锐锋张粤...
    2283-2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疫病呈现频发、暴发和新发的趋势,造成人类和动物严重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危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禽健康养殖.目前,对冠状病毒致病、跨种传播等机制的认识不足制约了抗冠状病毒药物和疫苗产品的研制.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可用于病毒蛋白功能和病毒致病、复制机制的解析,也是减毒、基因标记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因冠状病毒因基因组较大、结构复杂,其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曾长期发展滞后,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种新的构建策略应运而生.通过重点介绍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策略及其在冠状病毒传播、致病机制、疫苗研发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为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提供有利的工具.

    冠状病毒反向遗传感染性克隆酵母TAR技术

    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宿主信号通路变化的研究进展

    周敏汤德元曾智勇王彬...
    2294-2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是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I)的病原体,感染PP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给养猪业带来严重危害.本病临床以妊娠母猪产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和发生流产等为特征,其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了解,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人们已对PPV感染宿主后其信号通路变化做了大量地深入研究,许多相应的信号通路传导机制也已发现,但仍缺乏对其系统性的探究,通过对PPV感染后引起的相关信号通路变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PPV的致病机制和新型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猪细小病毒繁殖障碍信号通路致病机制

    野生反刍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孙通宝吴晨雨任照文李娜...
    2301-2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HEV有8种不同的基因型,其中HEV基因1型和基因2型仅感染人,而基因3型和4型则是人畜共患的病毒.HEV在一些国家主要由通过食用受污染或未煮熟的猪肉引发传播,家猪和野猪通常被认为是HEV的主要宿主.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包括野鹿、野山羊等其他几种野生反刍动物也存在HEV感染的风险.因此,了解影响野生反刍动物与人类之间传播的风险因素,对于确定它们在HEV流行病学周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野生反刍动物HEV流行病学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EV的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野生反刍动物戊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

    热烈庆祝吉林大学兽医学科创建120周年暨《Animals and Zoonoses》创刊揭幕

    刘效森郭建顺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