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光动力疗法(PDT)与半导体激光(DL)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成年重度牙周炎患者 3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每位受试者选 3 个象限,每个象限各选取 1 颗探诊深度(PD)≥7 mm且病损情况相似的磨牙作为指数牙,共 90 颗,共 355 个位点,3 颗磨牙被随机分为SRP组(单独SRP治疗,118 个位点)、DL组(SRP治疗后 1 周进行DL辅助治疗,122 个位点)、PDT组(SRP治疗后 1 周进行PDT辅助治疗,115 个位点).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PD、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BOP)阳性位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共生杆菌(A.a)、福赛斯坦纳菌(T.f)]菌量.结果 治疗前SRP组、DL组、PDT 组的PD分别为(7.87±0.82)、(7.97±0.72)、(7.93±0.83)mm,治疗后 6 周PD分别为(5.43±1.25)、(5.17±0.79)、(5.13±0.90)mm,治疗后 12 周PD分别为(5.07±1.05)、(4.77±0.78)、(4.73±0.83)mm;治疗前SRP组、DL组、PDT 组的CAL分别为(8.37±0.49)、(8.43±0.57)、(8.40±0.62)mm,治疗后 6 周CAL分别为(6.17±0.75)、(5.78±0.62)、(5.73±0.64)mm,治疗后 12 周CAL分别为(5.83±0.61)、(5.52±0.56)、(5.47±0.57)mm.治疗前,三组PD、CAL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6、12 周,三组PD、CA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DL组、PDT组的CAL均优于SRP组(P<0.05);治疗后 12 周,三组PD、CAL较治疗后 6 周略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 周SRP组、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分别为 78.0%、67.2%、65.2%,治疗后 12 周,SRP组、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分别为 77.1%、62.3%、59.1%,均低于治疗前的 94.1%、93.4%、94.8%,且治疗后 12 周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持续下降,低于SRP组(P<0.05);但治疗后 12 周DL组与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 6、12 周三组P.g、A.a、T.f菌量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 周DL组、PDT 组的P.g、A.a、T.f菌量均低于SRP组,治疗后 12 周DL组、PDT 组的A.a、T.f菌量均低于SRP组(P<0.05);但治疗后 12 周,DL组与PDT组的A.a、T.f菌量比较以及三组的P.g菌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DT和DL辅助SRP治疗磨牙区重度牙周炎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对牙周致病菌 A.a、T.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