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及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研究

    孔祥飞乔凤元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联合美沙拉嗪及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9 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0 例)及研究组(49 例).对照组应用美沙拉嗪+康复新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培菲康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消退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 97.96%高于对照组的 82.50%(P<0.05).研究组腹泻消退时间、腹痛消退时间、便血消退时间分别为(3.29±0.81)、(4.12±0.76)、(4.37±0.89)d,均短于对照组的(4.32±0.97)、(5.30±0.93)、(5.64±1.02)d(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CD8+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增高,且研究组CD3+(45.39±2.87)%、CD4+/CD8+(2.10±0.48)均高于对照组的(41.18±2.91)%、(1.52±0.39)(P<0.05).治疗后,两组CRP、PCT、TNF-α对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CRP(5.89±1.06)mg/L、PCT(0.46±0.15)ng/ml、TNF-α(10.83±2.07)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ml、(13.49±2.46)μg/L(P<0.05).治疗后,两组腹泻、腹痛、便血评分相比于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腹泻、腹痛、便血评分分别为(1.17±0.39)、(1.06±0.31)、(1.16±0.4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8±0.43)、(1.52±0.48)、(1.61±0.45)分(P<0.05).治疗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高,且研究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分别为(89.75±6.48)、(89.07±6.02)、(90.14±6.15)、(89.96±6.27)分,高于对照组的(82.93±6.85)、(82.40±6.13)、(83.27±6.30)、(83.14±6.54)分(P<0.05).结论 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时,应用美沙拉嗪、康复新液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可增强疗效,起到加快症状缓解、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且联合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未增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溃疡性结肠炎美沙拉嗪康复新液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

    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在实施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卢基成孙家铎卢呈祥许立新...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在实施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0例肝部分切除(切除≥2个肝叶)患者,随机分为N组(24例)和D组(26例).在手术开始至切肝及止血完成阶段,N组使用硝酸甘油维持中心静脉压(CVP)<5 cm H2O(1 cm H2O=0.098 kPa),D组使用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维持CVP<5 cm H2O.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肝切除后(T4)和术毕(T5)输液量、尿量、术中出血量],CVP、心脏指数(CI),术野等级,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水平,肝、肾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结果 D组手术时间(222.8±81.6)min较N组的(277.1±61.3)min短,T5 输液量(2946.1±398.6)ml及术中出血量(223.0±115.5)ml较N组的(3233.5±444.3)、(404.8±219.6)ml少(P<0.05);两组T4 输液量及尿量比较无差异(P>0.05).与N组比较,D组在手术开始后 15 min(T2)时的CVP明显低于N组(P<0.05);诱导后(T1)、肝切除开始(T3)、T4 时D组CVP与N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VP在T2、T3、T4 时均较T1 低(P<0.05),在T5 时恢复至接近T1 水平(P>0.05).D组在T3 时的CI明显高于N组(P<0.05);D组在T1、T2、T4、T5 时的CI与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N组在T1~T4 时CI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5 时CI较T1 时高(P<0.05);D组在T2、T3、T5 时CI较T1 时高(P<0.05),T4 时CI与T1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术中术野等级优于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在T4、T5 的Hb、HCT均较N组高(P<0.05);两组T1 时的Hb、HCT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Hb、HCT在T4 和T5 时均较T1 降低(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第 1、3、7 天ALT、AST、BUN、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 1、3、7 天BUN和Cr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ALT、AST在术后第 1、3 天均较术前增高(P<0.05),术后第 7 天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实施CLCVP技术中应用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可更有效降低CVP,维持循环稳定,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肝部分切除多巴酚丁胺硝酸甘油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低中心静脉压

    光动力疗法与半导体激光辅助治疗重度牙周炎的疗效比较

    罗玉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光动力疗法(PDT)与半导体激光(DL)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SRP)治疗重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成年重度牙周炎患者 3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每位受试者选 3 个象限,每个象限各选取 1 颗探诊深度(PD)≥7 mm且病损情况相似的磨牙作为指数牙,共 90 颗,共 355 个位点,3 颗磨牙被随机分为SRP组(单独SRP治疗,118 个位点)、DL组(SRP治疗后 1 周进行DL辅助治疗,122 个位点)、PDT组(SRP治疗后 1 周进行PDT辅助治疗,115 个位点).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PD、临床附着水平(CAL)、探诊出血(BOP)阳性位点、牙周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共生杆菌(A.a)、福赛斯坦纳菌(T.f)]菌量.结果 治疗前SRP组、DL组、PDT 组的PD分别为(7.87±0.82)、(7.97±0.72)、(7.93±0.83)mm,治疗后 6 周PD分别为(5.43±1.25)、(5.17±0.79)、(5.13±0.90)mm,治疗后 12 周PD分别为(5.07±1.05)、(4.77±0.78)、(4.73±0.83)mm;治疗前SRP组、DL组、PDT 组的CAL分别为(8.37±0.49)、(8.43±0.57)、(8.40±0.62)mm,治疗后 6 周CAL分别为(6.17±0.75)、(5.78±0.62)、(5.73±0.64)mm,治疗后 12 周CAL分别为(5.83±0.61)、(5.52±0.56)、(5.47±0.57)mm.治疗前,三组PD、CAL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6、12 周,三组PD、CAL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DL组、PDT组的CAL均优于SRP组(P<0.05);治疗后 12 周,三组PD、CAL较治疗后 6 周略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 周SRP组、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分别为 78.0%、67.2%、65.2%,治疗后 12 周,SRP组、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分别为 77.1%、62.3%、59.1%,均低于治疗前的 94.1%、93.4%、94.8%,且治疗后 12 周DL组、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持续下降,低于SRP组(P<0.05);但治疗后 12 周DL组与PDT组BOP阳性位点占比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 6、12 周三组P.g、A.a、T.f菌量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 周DL组、PDT 组的P.g、A.a、T.f菌量均低于SRP组,治疗后 12 周DL组、PDT 组的A.a、T.f菌量均低于SRP组(P<0.05);但治疗后 12 周,DL组与PDT组的A.a、T.f菌量比较以及三组的P.g菌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DT和DL辅助SRP治疗磨牙区重度牙周炎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对牙周致病菌 A.a、T.f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慢性牙周炎光动力疗法半导体激光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

    右美托咪定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于霜霜祖明龙徐诺张林...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100 例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麻醉用药情况分为对照组(未使用右美托咪定)和实验组(使用右美托咪定),每组 50 例.对照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实验组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到术后共 11 个时间点血压、心率的波动情况,苏醒情况,术前、术后空腹血糖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追加药物情况.结果 ①与本组术前(T1)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开始前(T2)收缩压显著升高(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第 1 天(T11)舒张压低于本组 T1 时(P<0.05).③麻醉开始后 60 min(T4),实验组患者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后苏醒时间、总苏醒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Steward 评分均达到 6 分,安全送返普通病房.⑤两组术前、术后空腹血糖及血糖变化差值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空腹血糖均高于本组术前(P<0.05).⑥两组患者术后在 PACU 苏醒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未发生患者 PACU 停留时间>2 h 情况.结论 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应用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心率,其余循环指标、苏醒质量无显著差异,术后血糖较术前显著增高,但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无显著差异.

    右美托咪定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质量

    艾司氯胺酮对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徐珊瑚孟杰李依玲肖航...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艾司氯胺酮对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0 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40 例.两组均行全身麻醉,试验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 0.2 mg/kg艾司氯胺酮,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均实施静脉自控镇痛(PCIA),试验组给予舒芬太尼 1.2 μg/kg、艾司氯胺酮 0.3 mg/kg、托烷司琼 10 mg;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 1.2 μg/kg、托烷司琼 10 mg.比较两组患者静息、活动状态下的术后 6 h(T1)、12 h(T2)、24 h(T3)、48 h(T4)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D0)、术后第 1 天(D1)、术后第 3 天(D3)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及术后谵妄(POD)发生率,D0、D1、D3 时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抑郁发生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静息、活动状态下,试验组T2、T3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D0时比较,两组D1时MMSE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D1时,试验组MMSE评分(26.35±0.9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3±0.85)分(P<0.05).D0~D3 时,对照组共有11 例(27.5%)发生POD,试验组共有 4 例(10.0%)发生POD,试验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D1、D3 时,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本组D0 时下降,且试验组SAS评分(38.93±3.79)、(37.85±3.54)分低于对照组的(41.88±3.02)、(39.68±3.56)分,SDS评分(47.93±3.75)、(45.08±3.95)分低于对照组的(49.93±2.52)、(47.85±3.85)分(P<0.05).D0~D3 时,试验组抑郁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共 4 例(10.0%)发生恶心呕吐、嗜睡、头晕头痛、烦躁、疲劳等不良反应,对照组 6 例(15.0%)发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能够降低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术后第 1 天的认知功能,降低POD发生率.

    艾司氯胺酮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癌认知功能焦虑抑郁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RP、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

    刘冬梅于富梅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92 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6 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指标[CRP、TNF-α、糖类抗原 125(CA125)]、生活质量、免疫功能(CD3+、CD4+、CD8+以及CD4+/CD8+).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71.74%,高于对照组的 5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4.01±2.36)mg/L、TNF-α(18.54±8.32)pg/ml、CA125(26.41±2.25)U/ml均低于对照组的(6.25±2.36)mg/L、(26.93±7.25)pg/ml、(34.21±3.58)U/ml(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1.74%,与对照组的 30.43%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83.79±7.84)分高于对照组的(73.78±6.89)分,美国东部肺肿瘤协会组体力状况量表(ZPS)评分(0.93±0.27)分低于对照组的(1.43±0.31)分(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更高,CD8+水平更低(P<0.05).结论 弥散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能够获得更显著的疗效,可促进CRP、TNF-α、CA125 水平降低,保护患者免疫功能,且有着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可以在临床推广和使用.

    利妥昔单抗化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炎症因子

    不同方式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林紫陈丽陈佳肖玮...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全身亚低温疗法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9 例)和对照组(18 例).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全身亚低温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抽搐消失时间、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值.结果 观察组退热时间、抽搐消失时间及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分别为(9.79±8.46)h、(4.79±4.97)d、(11.53±7.90)d,与对照组的(9.00±6.11)h、(6.61±5.10)d、(12.06±5.4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 3 d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血乳酸、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均低于入院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血乳酸、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及其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腹胀发生率分别为 57.89%、63.16%,均高于对照组的 22.22%、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疗法和全身亚低温疗法联合肠内营养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均有显著效果,其退热时间、抽搐消失时间、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也无差异,但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疗法可降低患儿腹泻、腹胀发生率,安全性优于全身亚低温疗法.

    全身亚低温疗法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疗法肠内营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血清TMB水平检测对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作用分析

    黄听雨陈国荣李君艳张宪朝...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肿瘤突变负荷(TMB)水平,分析TMB水平与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为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6 例经细胞病理学(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或组织病理学(内镜活检、经皮穿刺活检、转移灶穿刺活检等)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均接受二代测序(NGS)检测,并接受免疫单药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用药情况、治疗方式、TMB水平患者的疗效;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变量对疗效的影响及不同年龄患者TMB水平对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方式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Ⅲ期16例,其中进展(PD)1例(6.3%)、稳定(SD)2例(12.5%)、部分缓解(PR)13例(81.3%),Ⅳ期30例,其中PD 6 例(20.0%)、SD 18 例(60.0%)、PR 6 例(20.0%);一线用药治疗中,PD 1 例(4.2%)、SD 6 例(25.0%)、PR 17 例(70.8%),二三线药治疗中,PD 6 例(27.3%)、SD 14 例(63.6%)、PR 2 例(9.1%);PD患者的TMB水平为(2.48±3.32)mut/Mb、SD患者的TMB水平为(3.23±2.96)mut/Mb、PR患者的TMB水平为(11.95±6.69)mut/Mb.不同TNM分期及用药情况、TMB水平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以疗效为因变量,具体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MB水平对疗效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0.339,P<0.05),说明TMB水平越高,对疗效越促进;TNM分期对疗效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2.660,P<0.05),分期Ⅲ期的疗效显著高于Ⅳ期.一线用药对疗效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B=3.622,P<0.05);淋巴结转移对疗效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B=-0.859,P>0.05);免疫联合化疗及免疫单药对疗效不存在著预测作用(B=-0.731、-2.299,P>0.05),说明治疗方式对疗效无显著改善作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 岁患者,TMB水平是疗效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的TMB表达水平对免疫治疗疗效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同时发现年龄同样是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

    恶性肿瘤肿瘤突变负荷免疫治疗疗效预测

    miR-891a-5p及miR-383-5p与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关系探讨

    张志强郑爽马怡刘爽...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s(miRNAs,miR)-891a-5p及miR-383-5p与激素受体(HR)阳性早期乳腺癌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关系.方法 62 例HR阳性早期(T1~2N0M0 期)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远处转移分为远处转移组(28 例,出现远处转移)和未远处转移组(34 例,未出现远处转移).收集两组的临床乳腺癌标本,并检测组织的miRNAs表达水平.比较两组miR-891a-5p、miR-383-5p、miR-1295a表达水平,分析miR-891a-5p、miR-383-5p、miR-1295a对乳腺癌远处转移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组miR-661、miR-296-3p、miR-128-3p表达水平,分析miR-891a-5p、miR-383-5p、miR-1295a表达水平与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之间的关系.结果 远处转移组miR-891a-5p、miR-383-5p、miR-1295a表达水平明显较未远处转移组减少,差异倍数分别为-2.519、-1.812 和-1.443;远处转移组miR-891a-5p表达(1.099±0.899)明显低于未远处转移组的(2.768±2.194)(P<0.05).miR-891a-5p低表达(<1.12)预测远处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1.4%和 82.4%,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P=0.0000<0.01);miR-383-5p低表达(<1.15)预测远处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53.4%和85.3%,AUC为 0.738(P=0.0013<0.01);而miR-1295a低表达(<2.08)预测远处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2.1%和 50.0%,AUC仅为 0.677(P=0.0175<0.05).在诊断效能上,miR-891a-5p诊断乳腺癌远处转移的AUC、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miR-383-5p,miR-1295a诊断效能最差,表明miR-891a-5p、miR-383-5p低表达能预测H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组的miR-661、miR-296-3p、miR-128-3p表达水平均低于未远处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 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 59~131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 81 个月.miR-891a-5p低表达患者的中位DMFS时间为48个月,5年DMFS仅为38.5%,低于miR-891a-5p高表达的86.1%(P<0.01).miR-383-5p低表达患者的中位DMFS时间为 52 个月,5 年DMFS为 35.0%,低于miR-383-5p高表达的 73.8%(P<0.01);miR-1295a低表达患者的中位DMFS时间为65个月,miR-1295a高、低表达患者的5年DMFS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miR-891a-5p、miR-383-5p有可能成为HR阳性乳腺癌的一个有价值的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肿瘤的靶点.

    微小RNAs-891a-5p微小RNAs-383-5p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远处转移

    标准去大骨瓣与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对比

    车现锋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去大骨瓣与控制性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80 例重型颅脑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控制性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 48 h神经损伤相关因子水平,手术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脑灌注压.结果 观察组术后 48 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B蛋白水平分别为(5.8±0.5)ng/ml和(0.7±0.1)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1.8)ng/ml、(1.9±0.3)μg/L(P<0.05).术后 7 d,两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7±2.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5)分(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0.0%(P<0.05).术后 1、3、7 d,观察组脑灌注压分别为(89.7±5.8)、(95.3±6.8)、(99.7±7.3)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9±5.7)、(59.9±6.2)、(63.7±4.9)mm Hg(t=24.732、24.330、25.897,P=0.000、0.000、0.000<0.05).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控制性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确保脑灌注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控制性减压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