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韩济生

月刊

1006-9852

pain1712@126.com

010-82801705、82801712

100191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8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本刊的方针及任务是贯彻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交流有关疼痛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及新的预防治疗方法,以便促进我国疼痛医学的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时也可使国际疼痛医学界通过每篇论文的英文摘要及时了解中国疼痛医学方面的最新进展,促进国际交流。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各科医务工作者和研究疼痛原理的科研、教学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疼痛疾病分会陈建平樊碧发冯艺...
    241-250页

    辣椒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4周后轴突反射血管舒张与疼痛减轻相关

    Sendel MDunst AForsten pointer J贺婷...
    25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辣椒素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激动剂,用于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局部治疗.其作用机制是皮肤痛觉感受器可逆的去功能化和变性及随后的再生.该研究假设伤害性传入的一个亚类,肽能血管活性伤害感受器的功能加速恢复是辣椒素镇痛的潜在原因.在非干预性探索性试验中,23名患有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人接受了1次局部高浓度辣椒素治疗.评估基线疼痛等级、共病和生活质量.在受影响的皮肤中进行功能性激光散斑对比分析(热诱发神经源性血管舒张以评估肽能伤害感受器的功能特性)和定量感觉测试.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功能性激光散斑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在第2、10和12周进行电话随访.局部辣椒素治疗诱导疼痛强度显著降低,最大值出现在第4周.同时,热诱发的神经源性血管舒张平均值与治疗前相似.一半的病人不仅显示出功能恢复,而且显示出血管舒张的改善,表明神经纤维的再生.在第4周,热诱发的神经源性血管扩张改善病人比恶化的病人疼痛减轻更多.血管舒张程度与疼痛减轻显著相关.表明肽能感受器的再生可能是辣椒素诱导镇痛的机制,辣椒素对这些纤维的疾病缓解作用在应用4周后已经发生.

    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及中枢机制

    鲍阳章勇张学学柳涛...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且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其中,炎性痛的临床发病率高,且目前治疗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亟需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电针具有实用性强、操作简便且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电针缓解慢性炎性痛的外周和中枢机制的基础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电针镇痛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电针慢性炎性痛外周机制中枢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张媛婧刘春华胡慧敏李晨...
    263-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身痛逐瘀汤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和HERB数据库获取身痛逐瘀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搜索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靶点,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取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 3.8.0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借助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同时借助Cytoscape 3.8.0软件中Analyze Network插件计算网络中节点的拓扑参数,筛选出网络中起重要作用的核心靶点.将交集靶点投射到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借助AutoDock Vina 1.1.2平台进行分子对接,预测身痛逐瘀汤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度.结果:通过筛选得到身痛逐瘀汤活性成分199个,靶点478 个;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靶点 1902 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 122个.其中STAT3、IL-6、MAPK1、MAPK3、TNF等靶点在身痛逐瘀汤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生物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涉及 MAPK、cAMP、IL-17 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身痛逐瘀汤活性化合物与MAPK3、FOS、IFNG等关键靶点具有较高结合能力.结论:身痛逐瘀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镇痛作用,为其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身痛逐瘀汤神经病理性疼痛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夏英华闵飞祥余桂冷景兴...
    2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 119 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 66 例(MVD组),接受PBC手术 53 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 2 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Ⅰ、Ⅱ、Ⅲ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 年内总体缓解率为 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Ⅱ + Ⅲ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Ⅱ + Ⅲ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典型三叉神经痛血管压迫程度手术效果

    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时戒断反应的临床研究

    刘越杜美慧曾永芬周晓艳...
    282-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时的戒断反应,探讨病人静脉自控给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2 年11月至2023 年9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的阿片类药物耐受的难治性癌痛病人 30 例,经吗啡静脉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剂量滴定 24 h后植入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外接PCA泵鞘内持续输注吗啡.采用临床阿片类药物戒断量表(clinical opiate withdrawal scale,COWS)评估静脉吗啡转换为鞘内吗啡期间病人阿片戒断反应(opioid withdrawal reaction,OWR),记录OWR的发生次数、时间和程度;根据COWS评分将病人分为无OWR组(n = 7)和OWR组(n = 23),依据OWR的程度分为轻(n = 4)、中(n = 17)、中重(n = 2)和重度(n = 0)四组.OWR病人根据需求,采用吗啡静脉PCA给药治疗.评估转换过程中病人疼痛强度、焦虑、抑郁、睡眠、病人满意度,以及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研究中OWR发生率为76.7%(23/30),轻度及中度占91.3%(21/23),其中87.0%(20/23)的病人需要通过静脉吗啡PCA缓解OWR.中重度组的COWS平均评分高于轻度组(P<0.05),中度组的PCA给药次数高于轻度组(P<0.05).OWR组(n = 23)入院时每日口服吗啡毫克当量与OWR持续时间(r = 0.490,P = 0.018)、发生次数(r = 0.488,P = 0.018)和PCA给药次数(r = 0.495,P = 0.016)呈正相关.病人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后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每日吗啡使用剂量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焦虑、抑郁、睡眠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时便秘发生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全身阿片类药物转换为鞘内吗啡镇痛时戒断反应的发生率较高,静脉吗啡PCA治疗方便易行、效果确切.

    难治性癌痛阿片类药物耐受吗啡半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戒断反应

    细胞焦亡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田胜吴伟
    290-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和细胞死亡与NP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可以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来增强或维持炎症反应.本文通过对细胞焦亡及其在NP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讨论引发细胞焦亡的因素,以及相关抑制剂影响细胞焦亡过程并应用于NP防治的研究进展.

    神经病理性疼痛细胞焦亡炎症小体神经炎症

    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王彩霞黄媛馨王林
    296-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进,慢性疼痛愈发普遍存在.由于致痛因素的复杂性和疼痛发病机制的不明确性,治疗后仍存在无法完全缓解和远期疗效欠佳的问题,这给慢性疼痛病人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失控感,使其生活质量下降和社会能力退缩.研究发现,运动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发作、增强痛觉下行抑制作用以及改善不良情绪来发挥镇痛作用.因此,运动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长短期疗效结合的疗法对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和运动镇痛的机制,以期为慢性疼痛病人提供运动康复的依据.

    运动疗法慢性疼痛运动诱发痛觉减退

    单孔双入路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研究

    钱飞宋恩朱腾月李勇能...
    302-308页

    不同神经通路调控了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和晚期阶段脾脏TH2细胞比例变化

    Zhu XHuang JYDong WY史翔君...
    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