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体育科技
中国体育科技

田野

双月刊

1002-9826

bjb@ciss.cn

010-87182588

100061

北京市崇文区北京体育馆路11号

中国体育科技/Journal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雪车推车时间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及训练启示

    刘妍高炳宏毛丽娟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雪车推车时间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雪车队备战米兰冬奥会的训练启示。方法:通过分析近5届冬奥会及世锦赛的数据,采用相关性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水平运动员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相关性的差异。结果:1)在高水平组运动员中,男子四人车项目的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在所有比赛中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r=0。345~0。679);除2022年北京冬奥会女子单人车、2018年平昌冬奥会男子双人车和2006年都灵冬奥会女子双人车比赛外,其他小项的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r=0。334~0。885)。2)在一般水平组运动员中,仅有部分比赛中男子四人车、男子双人车、女子双人车和女子单人车项目的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P<0。05,r=0。342~0。727)。3)在不同赛道中,各项目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存在差异。4)高水平组运动员的推车时间显著短于一般水平组(P<0。05),但两者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结论:1)推车时间对比赛成绩具有一定影响,且在不同赛道中具有高度的可变性。2)相较于一般水平的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的推车时间与比赛成绩的关系更为稳定。3)国家雪车队在夏季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的衔接,重点提升与推车能力相关的最大力量、下肢爆发力及短距离冲刺能力。

    雪车项目推车时间比赛成绩体能训练

    青少年男子赛艇2km模拟比赛中供能比例与运动效率研究

    孔凡明彭程米靖
    10-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男子赛艇运动员2 km模拟比赛中的能量供应特征和运动效率,为其安排训练负荷、制订训练计划和提升运动表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30名二级运动员水平及以上的青少年男子赛艇运动员,采用赛艇测功仪计算2 km模拟比赛中最大强度运动下的机械能,选用便携式心肺功能测试仪和血乳酸测试仪测量模拟比赛全过程、运动后10 min的气体代谢,以及运动前、后的血乳酸浓度,利用磷酸肌酸-乳酸-氧气法(PCr-La-O2)计算模拟比赛中的供能比例与运动效率。结果:青少年男子赛艇运动员在2 km模拟比赛中无氧无乳酸供能比例为(8。81±0。92)%、无氧乳酸供能比例为(8。43±1。76)%、有氧供能比例为(82。76±1。99)%,2 km模拟比赛中的机械能为(101。73±12。45)kJ、生物能为(621。80±75。47)kJ、运动效率为(16。60±1。87)%。结论:青少年男子赛艇运动员在2 km模拟比赛中的有氧供能比例最高,无氧无乳酸供能比例与无氧乳酸供能比例相当,但运动效率可能偏低。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模拟比赛供能比例运动效率

    肌筋膜松解手法对国家跆拳道队运动员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的实证研究

    吴基右吴广亮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国家跆拳道队康复体系中的肌筋膜松解(myofascial release,MFR)手法对运动员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单被试实验多重基线设计,对6名运动员(WL、GQ、LS、SJ、ZY、ZQ)进行为期10个月的MFR手法干预。通过测量运动员主要踢击腿的Lysholm量表评分、运动员睡眠筛查问卷(Athlete Sleep Screening Questionnaire,ASSQ)得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膝关节被动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和压力疼痛感觉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等指标,反映运动员的膝关节功能、睡眠质量、膝关节活动度和压力疼痛感觉。采用超过基线期的中位数百分比(percentage of data points exceeding the median of baseline phase,PEM)进行个体疗效分析与相关性分析;选用Lysholm和PPT作为变量,使用线性混合模型对整体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在个体疗效方面,6名运动员Lysholm量表评分的PEM分别为0。82、0。82、0。64、0。73、0。55、0。82,其中,MFR手法对WL、GQ、ZQ等运动员膝关节功能的改善较为有效(0。7≤PEM<0。9),其余3名运动员则效果微弱(0。5≤PEM<0。7);6名运动员ASSQ得分的PEM分别为0。36、0。55、0。45、0。55、0。64、0。55,其中,MFR手法对WL与LS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差(PEM<0。5),其余4名运动员则效果微弱(0。5≤PEM<0。7);6名运动员AROM的PEM分别为0。76、0。88、0。92、0。88、0。70、0。92,其中,MFR手法对GQ、LS和ZQ膝关节AROM的改善有效(PEM≥0。9),SJ较为有效(0。7≤PEM<0。9),而WL和ZY则效果微弱(0。5≤PEM<0。7);6名运动员PROM的PEM分别为1。00、0。86、0。92、1。00、0。84、0。82,其中,MFR手法对WL、LS、SJ有效(PEM≥0。9),对GQ、ZY、ZQ较为有效(0。7≤PEM<0。9);6名运动员PPT的PEM均为1。00,MFR手法对PTT干预有效(PEM≥0。9)。MFR手法对6名运动员膝关节改善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PPT、PROM、AROM、Lysholm评分和ASSQ得分。2)Lysholm评分与各变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AROM与PROM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ASSQ得分只与PPT相关性显著(P<0。05)。3)在整体疗效方面,Lysholm评分在跟踪期高于干预期(β=-4。120,P<0。001)与基线期(β=-4。924,P<0。001),PPT在跟踪期低于干预期(β=4。485,P<0。001),高于基线期(β=-2。472,P<0。001)。结论:MFR手法可以有效改善跆拳道运动员的膝关节活动范围与相关软组织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发生。

    肌筋膜松解技术手法治疗运动损伤预防跆拳道运动员

    有氧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患者心理渴求和计划功能的急性影响

    王东石雒绍琛肖娇娇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Methamphetamine use disorders,MUD)患者心理渴求及计划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组内交叉设计,招募了40名男性MUD患者按照随机顺序完成20 min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任务和对照任务。任务全程监测心率,并每2 min进行1次主观疲劳度评估。在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即刻评估渴求度。任务后使用伦敦塔(Tower of London,TOL)任务评估计划功能。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任务中和任务后即刻,有氧运动任务的渴求度显著低于对照任务。有氧运动后,在中等难度条件下,TOL任务中执行总时间与总计划解决时间显著改善。在高难度条件下,所有TOL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中等强度急性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减缓MUD患者的心理渴求并改善其计划功能,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计划过程。

    急性有氧运动甲基苯丙胺使用障碍计划功能伦敦塔任务

    幼儿身体素养发展研究——一项心理测量网络分析

    高梦真陈思同王磊刁玉翠...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幼儿身体素养的发展水平,在探索身体素养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幼儿身体素养的核心要素。方法:对我国8个省份1332名4~6岁幼儿[(5。3±0。8)岁]的身体素养进行测量。采用心理测量网络分析技术对不同性别、年龄幼儿的身体素养进行网络估计和比较,使用预期影响指数(expected influence,EI)识别幼儿身体素养的核心要素。结果:1)幼儿的身体素养总分(H=17。70,P<0。001)和4个领域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身体领域:H=8。23,P=0。016;心理领域:H=16。22,P<0。001;社会领域:H=11。64,P=0。003;认知领域:H=13。30,P=0。001),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持续上升的趋势。2)除女幼儿的社会领域得分显著高于男幼儿外(z=-2。29,P=0。013),其他3个领域得分和身体素养总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3)幼儿身体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速度(EI=1。72)、参与和乐趣(EI=1。30)、自信(EI=1。27)、战术(EI=1。12)和合作(EI=1。07),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幼儿的身体素养核心要素有所不同。结论:我国幼儿的身体素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在身体素养的部分领域和要素上存在性别差异。应抓住幼儿早期这一身体素养干预的关键时期,优先考虑身体素养核心要素,并针对性制定适宜的身体素养培育策略。

    身体素养心理测量网络分析网络比较核心要素幼儿

    基于体适能的高海拔户外运动风险识别、预警及预防——基于系统综述和四姑娘山徒步登山实证研究

    张珂马璟茹姚迎春吕晓华...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山地户外运动参与者短期急进高海拔地区的特点,探析高海拔环境条件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影响的营养因素和对策。方法:采用多轮及混合方法研究系统综述,结合Haddon矩阵识别高海拔户外运动中与体适能相关的主要医学风险及影响体适能的营养风险,选择从平原急进四姑娘山二峰徒步登山的研究对象,跟踪调查徒步登山期间研究对象的膳食和饮水情况,在不同海拔高度监测研究对象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空腹血糖和体温等体适能指标,探索高海拔户外运动风险预警指标,以及控制运动风险的营养措施。结果:纳入15篇医学风险文献和4篇营养风险文献,高海拔户外运动的医学风险事件主要为高原低氧所致急性高原反应及相关疾病,此外,营养相关问题占较大比重,如因能量摄入不足导致的体重减轻,以及脱水和缺氧条件下乳酸堆积导致的体液酸碱失衡。四姑娘山二峰徒步登山研究对象每日能量和主要营养素及饮水量均摄入不足,与系统评价结果一致;研究对象的体适能指标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其中血氧饱和度与体水百分比(P<0。01)、肌肉量(P<0。01)和最大摄氧量(P<0。05)等指标呈正相关。结论:血氧饱和度可作为急进高海拔地区户外运动风险的预测指标。科学的营养支持措施,如能量摄入充足、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足量饮水并避免脱水,是维持和提升体适能的基础,也是确保山地户外运动安全的关键因素。

    高海拔户外运动体适能风险识别风险预警

    快走运动与抗衰老:端粒与认知的调控解释

    吴博贾婷婷王睿杨健美...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公众对于健康的期许已从满足基本诉求转向对抗衰老。快走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日常生活运动方式,已被证实具有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学界关于快走运动抗衰老的潜在机制尚未完全揭示。通过从运动生理、生物细胞与循环系统、认知过程及交互视角进行多路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快走运动在减缓端粒长度缩短、减轻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认知功能和调节情绪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快走运动时,需综合考量运动剂量、运动强度和运动安全性等因素,以确保运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快走运动抗衰老复杂机制间的潜在交互作用,结合新兴科学技术进行精准监测,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为促进公众身心健康、延缓衰老提供实践指导。

    快走运动端粒认知功能抗衰老

    脂质组学技术及其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展望

    王亮张嘉敏周鞑王衍凇...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质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脂质组学作为组学技术中的新兴学科,可以全面评估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脂质相关成分和功能的改变。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脂质组学在体育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备受关注。通过梳理脂质组学技术的原理、方法、工作流程,以及脂质组学技术在运动防治多种慢性疾病中的应用,发现运动通过调节脂质因子的表达,重塑机体脂质代谢,进而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等。脂质组学技术的应用为阐释脂质在体育锻炼后机体生物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脂质组学体育科学代谢性疾病运动员选材训练监控

    负重深蹲下肢关节力量基准值的建立与分析

    陈召王建伟尹航杜芸芸...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牛顿动力学理论构建负重深蹲动作下肢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运用高速摄像-影像解析方法获取运动学参数,在此基础上计算髋、膝、踝关节伸肌力量及关节受力,建立负重深蹲下肢关节力量基准值。研究认为:1)构建的简化方程能够计算出负重深蹲下肢关节力量的基准值;2)髋、膝、踝关节的伸肌拉力随膝关节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当膝关节角度<130°时,股四头肌拉力最大;3)髋、膝、踝关节的受力也随膝关节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膝关节受力最大,受伤风险可能最大。

    负重深蹲肌肉力量关节受力基准值

    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特征研究

    黄浩洁史冀龙侯莉娟刘晓莉...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大鼠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振荡电活动变化特征及其振荡电活动与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在体多通道神经电信号记录技术,记录安静,第1、3和7天大鼠力竭运动时大鼠皮层(M1)和基底神经节(Str、GPe、SNr和STN)的局部场电位(local field potentials,LFPs);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探究力竭运动时各核团不同频段振荡电活动的功率谱特征;利用同步似然分析(synchronization likelihood,SL)探究皮层-基底神经节网络的功能连接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β频段(12~30 Hz)PSD值和SL系数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运动力竭即刻与安静时相比,1)振幅分析发现,LFPs平均振幅值均显著升高(P<0。01);2)功率谱密度分析发现,皮层和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在β频段的PSD值均不同程度显著升高(P<0。05);3)同步似然分析发现,间接通路的路径Str-GPe、GPe-STN、GPe-SNr、STN-SNr和超直接通路M1-STN的β频段的平均SL系数均明显增高(P<0。05),且升高幅值都是GPe-STN最大、M1-STN最小,而直接通路(Str-SNr)在各频段中无显著差异(P>0。05),经24 h休息可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P>0。05);4)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除Str外,其他核团的β频段的PSD值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间接通路路径GPe-STN(R=-0。67,P<0。01)和STN-SNr(R=-0。56,P<0。01)与大鼠力竭运动时长呈负相关,而超直接通路M1-STN和直接通路Str-SNr不相关(P>0。05)。结论:力竭运动时皮层-基底神经节通路的β振荡增强,超直接和间接通路功能性连接显著增强,这一现象可能与运动能力的抑制相关,表明短期的β振荡增强并不一定是病理性的,而可能是神经系统对力竭运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力竭运动皮层-基底神经节振荡电活动局部场电位同步似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