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题策划导言

    马冬青
    4页

    国外建成遗产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前沿发展综述

    徐见卓马冬青马可·斯凯奥尼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新兴数字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记录显得至关重要,相关技术的应用使得诸如降低文化遗产损坏风险、制定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计划、实现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记录与监管以及文化遗产可持续性保护等目标得以实现.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国际先进组织,国际建筑摄影测量与文化遗产记录委员会(CIPA Heritage Documentation)自1968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汇集与发表各类前沿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记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CIPA2023会议是后疫情时代由该组织主办的首次线下集会,大会不仅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更汇集了大量前沿研究进展、创新的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应对复杂挑战时的有效解决方案.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核心和纽带.无论是对于单体历史建筑或建筑群,还是大规模考古遗址和景观遗产,抑或分布广泛的线性文化遗产,综合运用HBIM对其进行保护已被广泛认为是高效精准且潜力巨大的.本文通过检索国外学者在CIPA2023会议、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出版物以及Web of Science(WoS)中所发表的HBIM研究文献,总结基于HBIM对遗产的复杂结构和构件进行建模,文化遗产管理、监测和修复的研究,可访问资源构建,以及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应用等四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HBIM国际研究与应用的前沿进展.

    CIPA2023会议文化遗产建成遗产数字化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

    迈向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综合方法:从调查到信息管理的案例研究

    佛朗哥·斯佩托张开艾哈迈德·阿莱利卢卡·佩尔费蒂...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现实采集技术促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也对数字化方法提出具体而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案例展示文化遗产数字化方法,涉及调查仪器、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点云自动分类等领域的最新发展.有针对性地分析了近年的三处数字化研究对象,阐述了面对复杂的建筑文化遗产时,综合运用多传感器技术以生成准确且完整的建筑模型的益处,重点关注了跨学科协作环境下从数据采集到通过Web平台分享和数据管理利用的话题.探讨了文化遗产领域广泛采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未来可能性,深入分析了其主要优势以及潜在问题.

    文化遗产数字化调查信息管理多传感器机器学习

    通过数字测绘技术改进建筑遗产的保护政策——以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中世纪小镇沃戈尼亚历史中心为例

    劳伦佐·坎蒂尼马蒂亚·普雷维塔利江攀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乡村和偏远地区的小镇在迈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山区的村庄和小镇呈现出人口明显减少和经济衰退的趋势.新冠疫情期间,随着近郊旅游的兴起,小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小镇的历史中心得以完整保留,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这为如何在山区小镇研究与应用全新的保护与振兴政策创造了条件.为了推动这些历史中心的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新的保护政策为未来工作提供思路、指明方向,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数字技术在调查和记录建筑遗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以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奥索拉山谷的沃戈尼亚历史中心为例,介绍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360°全景摄影等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采用跨学科的方法,通过历史分析、先进测绘技术、非破坏性检测、材料与病害分布绘制等方式对主街附近的不同建筑进行研究.以意大利设计历史中心保护方案的基本原则为标准,展示所取得的知识性成果,强调城市公共与私人建筑的关系对建筑遗产未来的使用与提升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建筑遗产360°全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数字技术

    评估应用于工业遗产的SCAN-UAV-HBIM工作流程——以西班牙拉帕尔马火车站为例

    胡安·恩里克·涅托·胡里安胡安·安东尼奥·马西亚斯·帕蒂诺丹尼尔·阿尔卡德胡安·何塞·莫亚诺·坎波斯...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历史环境需要在其自身价值与历史建筑面临的新挑战之间保持平衡.因此,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体现,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尽管工业遗产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遗产,其同样有适应性再利用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建筑信息模型(BIM)平台的出现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在遗产项目或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中开发干预项目的所有周期.该模型在几何形状精度方面的质量无疑是研究人员、学者和专业人员面临的挑战之一.为了解模型的质量和精确度,本文分析了西班牙拉帕尔马(La Palma del Condado)火车站,一个具有遗产价值的工业建筑案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基于从扫描(Scan)到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第一阶段;在BIM-ArchiCAD环境下获得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后,将信息模型与便携激光扫描仪(PSL)获得的点云进行比较.在实验工作中,使用了Cyclone Register 360 软件进行处理,获得的结果表明这两种模型在云和几何图形之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历史建筑信息模型逆向工程参数化对象工业遗产拉帕尔马火车站

    气候紧急状态下遗产地保护数字工作流程的机遇与挑战

    郑宇马里奥·桑塔纳·坤泰洛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工作流程为遗产地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需要采取更多样化的方法来帮助确定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事项,将遗产保护视为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驱动力.特别提出使用数字技术来记录易受气候变化现象影响的遗产地的必要性,这些遗产地由于缺乏世界范围的重视和传统遗产保护框架的认可而未被研究.

    数字技术遗产记录有计划的保护遗产地保护气候行动气候紧急状态

    韩国遗产信息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李宗旭李霜宁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产信息研究的目标在于推动数字遗产数据的获取和遗产信息的实用性.本文分析了遗产信息研究的趋势,介绍了韩国在遗产信息研究领域的现状,探讨了相关的研究案例,其中包括数字策展、基于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遗产数据可视化,以及历史建筑信息建模(HBIM).预计未来遗产信息领域将加强对基于人工智能叙事、智能遗产数据平台,以及世界遗产解释数据的研究,以提高遗产信息的获取途径.

    遗产信息数字策展数据可视化HBIM

    浅析当下文物保护的实体封护理念与科学问题

    龚钰轩李谦黄永冲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业内对文物保护优化方式的广泛关注,亟需对不同文物保护理念进行探索,对文物保护手段科学依据进行研究.本文从"封护"这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流程出发,探索了古人朴素的封护理念背后的科学依据与文化内涵,列举了不同的传统封护形式,并剖析了古代不同封护方式背后的科学原理;论证了现代文物保护中实体封护的基本定义,并根据文物保护中所涉及封护材料与封护对象的差异将各类封护手段进行了全新的规整与划分.采用文献法、类比法与文化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不同的文物保护实例为支撑,探讨了封护材料的可再处理性、封护材料与文物实体材料的匹配性、文物封护界面环境的动态平衡问题、文物封护膜孔隙尺寸的直接意义、文物封护膜表面张力对封护效益的影响、文物封护膜的透气性、文物封护膜耐老化能力及降解产物与文物实体材料的关系问题、文物封护膜对文物实体内部水盐运移的影响等八个问题,详尽论证了文物实体封护理念背后的科学问题.

    文物保护封护理念实体封护动态平衡

    北京金中都区域金代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范文静李柠杉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北京现存最早的古都文化资源,金中都文化遗存较少,传承路径单一.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视角探索北京金中都区域金代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梳理了学界对金中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考证了金中都位置及布局.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剖析金中都文化遗存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金中都遗址公园建设、打造金中都线上博物馆、用文创讲述历史故事、抓住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发展契机等建议,促进金中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金中都文化遗存保护传承

    历史建筑普查方法与保护传承体系构建——以辽宁朝阳为例

    张亚宣王现石徐明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建筑是城乡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普查认定工作对于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朝阳市历史建筑普查工作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类型学、演绎等研究方法,一方面,探索出一套"谋定后动—靶向锁定—共谋共建——摸清家底"的全流程历史建筑普查的技术方法,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分析普查对象的聚集性特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进一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划定,注重历史建筑与历史城区、历史村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对全域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保护规划的调研方法、潜在保护对象的盘点与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认知理念、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等提供理论参考.

    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价值文物普查保护传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