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化传播手段应用研究

    石珺滢金旭东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载体,具有功能上的综合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丰富的数字化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探索考古学研究成果可呈现的更多可能性.对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化传播手段应用情况的梳理显示,目前已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70%以上采用了数字化传播方式进行展示互动,但其中仅有极少数可不依托室内空间进行遗址实地虚拟展示.总体上数字化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且由于技术水平不足而受限于承载空间环境,灵活性较差;另外还存在数字化展示传播项目缺乏公众共建共享、阐释能力和水平不足、真实性与完整性无法完全保证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需在实践中提升数字化传播理论指导体系的科学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跨界融合借鉴整合优势资源,加强技术进步打破时空限制,挖掘文化内涵突破创新瓶颈,尊重人文关怀服务细分市场,重视环境保护保证真实完整,带动公众参与实现共建共享,建设人才队伍保障智力支持,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有序发展,构建多语言体系实现国际化站位等建议,借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字化传播公众参与文旅融合遗产活化

    新时代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编制规范探讨

    王青岚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遗址保护与规划体系建设反映了我国时代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文梳理了大遗址保护规划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从大遗址的特性角度指出其保护规划应更加注重遗址本体和历史环境保护、价值研究、展示利用、遗址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等方面.现行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与规范存在衔接机制缺失、价值挖掘不足、利用规划单一等问题.应对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调整规划思路与策略,从加强管理、有效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深挖价值、建立价值体系,创新利用模式、让大遗址活起来等方面响应时代需求,并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大遗址保护规划规范》中的相应条款进行修改与完善.

    大遗址保护规划保护利用规范编制

    整体性保护理念下西汉时期陵邑营建的多尺度空间组织与表现

    李奕成耿华峥成玉宁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汉高祖至宣帝时于京畿生发出环拱都城的11座陵邑,不仅为是时陵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畿辅区内的关键城镇.陵邑营建以奉陵为首要职能,并满足人居需要,因此据立地条件而灵活调适.而对王朝时政变化与维稳目标的因应,使其于畿辅区体系化呈现.运用二重证据与图示分析方法,回溯陵邑营建的人文、自然情境,从京畿整体、园邑一体、城邑本体视角解析其营建组织与表现.陵邑群的有序建设回应京畿发展意图,旨在组织以都城为核心的畿辅城镇体系.而诸陵邑于陵区中的安置与规格深受陵园影响,但又积极协调以实现"奉陵""邑居"功能平衡与皇家威严.诸陵邑在遵循丧葬礼仪基础上在地营建,据地宜构建其城壕形态与功能布局.西汉陵邑多尺度的组织表现不仅展现早期城邑营建的整体意识与适地观念,启示着西汉长安大遗址区空间整体保护的迫切性,还生动注脚西汉帝陵的历史意义与遗产价值.

    西汉陵邑多尺度空间遗产价值传统营建智慧环境适应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物工作方针及保护原则的历史演变与价值意蕴

    程圩王文希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处理好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关系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核心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将文物保护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本文立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重要时期,总结梳理了我国文物工作方针及保护原则走向成熟的三个历史阶段,即"保护配合生产"的抢救性保护;"边保护,边利用"的保用结合性保护;"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系统性保护.研究表明,我国文物工作方针及保护原则是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动实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遗产力量".

    文物工作方针文物保护原则历史演变价值意蕴

    殊路同归——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通与协同

    刘托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属于文化遗产范畴,区别在于载体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是因为人们关注角度不同,使事物在不同发展时段呈现的侧面和特征不同.文化遗产保护从物质遗产始,进而延伸至非物质领域,这一进程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国内当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二者有共同的范畴、原则、方法,近年来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向.从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角度建立遗产学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时机渐趋成熟,在统一的遗产学框架下理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也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秉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建立统一的文化遗产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并将文化遗产整体纳入国家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制度保障和管理依据,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有序、协同的良好局面.

    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活态遗产学科体系遗产价值整体性系统性

    文化生态视域下生态博物馆活态发展研究——以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

    杜品品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博物馆是文化生态观的具体呈现,即将遗产保护与社会生活连接,也是遗产保护理论的实践.面对部分生态博物馆生存难以为继的困顿局面,思考设计新的路径赋能其传承与发展,是生态博物馆活态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为例,借鉴文化生态学方法论与景观基因理论,构建其文化空间生态网络,并提出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文化—景观"协同演进的整体性保护思路与"生态博物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活态路径,结合设计学方法提出文化生态博物空间活化的设计策略,为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生态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设计系统活态发展

    非遗文化生态重构:价值、困境与实践路径

    刘丹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探索从生态学研究领域引入"生态重构"概念,将"平衡和稳定"的核心理念有效应用于非遗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当前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修复和系统重构,以期实现恢复非遗文化生态自然平衡、激发非遗文化内在生命力的目标.非遗文化生态的重构有助于采用全新视角审视非遗文化,理清非遗传承人以及技艺、场所和文化载体之间的联动关系;有助于全面、深入认识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提高非遗文化的内生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非遗文化更好地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相互协调和互动,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文化文化生态生态重构保护传承可持续发展

    传统村落"倒叙城市化"路径中的主体参与期冀——以晋江梧林村为例

    高攀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乡村建设面貌的同质化使传统村落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因之一是缺乏村民主体的保护与发展意识,传统村落发展路径存在着"倒叙城市化"的同质化问题.为了深入理解乡村社会体系,本文采用了社会学视角,运用"自我介入"的方法,聚焦于晋江梧林村嬗变过程中各主体角色的分析,通过考察村民、村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等主体的作用和意见,在"倒叙城市化"路径中总结分析各主体期望的差异.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超越经济和物质层面的考量,强调村民主体的参与和乡村自组织能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需要综合考虑其各方主体期冀、乡土资源利用、人文关怀和传统村落构成要素等多重因素,避免浪漫化和刻板化的认知,认识到传统村落的自组织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和自下而上的村民自治相互作用的结果.

    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人文关怀人类学方法倒叙城市化

    文化遗产外交与国际交流合作略论

    闫昱良彭雪王翊赜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内源力量.二战后,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在外交中的潜在价值和深远影响,进而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实证的研究,分析了"文化遗产外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分类研究、提炼总结了在这一概念指导下以文化遗产双边援助、多边国际遗产治理、联合申遗实践、灾后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为典型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实践模式;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以尊重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外交意涵特征.

    文化遗产外交国际合作多元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前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

    王元林
    11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之路的发展过程,从具有一定合作意识的中瑞合作仰韶村遗址、中美合作西阴村遗址调查发掘到初具规范的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中美合作周口店遗址考古等早期国际合作实践,始终伴随着中国文物保护意识的深入建立和主权意识的强烈上升,以及国际合作意识的萌生发展.中外考古合作的早期实践中有过反复、磨合,经历从不合作到合作、由不平等合作向平等合作的转变,最终走向了平等相待、对等管理的国际合作考古之路.20世纪初制定颁布的《外国学术团体或私人参加采掘古物规则》等法律法规结束了外国学者在中国境内肆意妄为地掠夺文物的历史,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考古与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在中国正式起步.

    中国考古文物保护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