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持人语: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理阐释

    王延中
    1页

    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与特质

    李鸿宾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专就"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它指的是建基于中国范围内各民族之上的人们共同体,意味着诸民族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联,并以框架的方式呈现其整体性之塑造,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要旨.这一概念虽从当今索解,但数千年发展和演变的进程赋予了这一共同体以深厚之根基,以至于一旦涉及到她倘若缺少"历史"就无从得解.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特质解释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

    李大龙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西方"民族"观念传入之前,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划分与凝聚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物质文化、政权和部落、政治认同和降服先后,是四种基本的划分方式,但在其上还有"天下一体""华夷一体"更高层次的人群共同体意识,主导着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凝聚没有走向分散,而是凝聚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清朝在"天下一统、华夷一家"观念的主导下积极推动中华大地上人群凝聚,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中国人"是清朝的"国民",也是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清代的样态.

    人群划分标准华夷之辨"天下一家"中华民族

    历史观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凯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并非单纯的知识,而是观念.历史书写的实质是知识观念的不断再分配过程,任何历史书写都无法脱离某种特定的历史哲学与价值观念.中华文明天下体系中长期发生的不同人群、不同政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持续互动,塑造出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以来,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中华文明实现自我更新,接续传统并融通现代性,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由自觉生成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中华民族历史观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知识构成.

    历史观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王珍向建华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前者与后者的关系研究,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本文从民族的存在、民族的关系、民族的发展、民族的演变、民族的走向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即民族存在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民族关系的整体性、民族发展的历史性与开放性、民族走向的交融性、民族演变的规律性等.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规律继承发展

    肩舆缓缓与车马喧阗——明清笔记所见北京日常出行

    何卫国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北京城内的出行方式主要依托肩舆、车马等陆上交通工具.肩舆既是舒适的出行工具,也是特权与财富的象征;车马则可满足不同阶层人士出行所需.明清文人笔记对北京居民出行方式的诸多记述,可管窥北京城的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居民社会身份与财富等级,并最终体现出城市独特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质.

    明清笔记北京肩舆车马

    文化乡愁——《北京风俗图谱》中的岁时图像叙事

    刘倩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风俗图谱》由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于1920年代策划编制,其中的"岁时"部分对北京岁时节俗的图像叙事表现出了鲜明的写实性.然而,将这些图像放入民国初期历法改革的语境下却可以发现图像与历史本相之间存在张力.在新俗旧习并存的社会语境中,编图者对北京岁时风俗进行的"重写",正是作为文化他者的青木正儿对中国文化持有"文化乡愁"的表现.立足于此考察《北京风俗图谱》,解读其"文化乡愁",可以彰显编图者隐匿于图像中的对传统风俗文化的认同.

    《北京风俗图谱》岁时节俗图像叙事民国历法改革文化乡愁

    中国兰花起源考

    程杰
    5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重视和喜爱.但对屈原时代所说"兰"是否即是或包括后来人们所说兰花,宋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迄今未能圆满解决.屈原所说"兰"乃菊科泽兰属植物,汉以来称作"兰草",与同类蕙草等统归"香草",以鲜明的药用、香用价值著称.而今所言兰花为兰科兰属春兰、蕙兰等观赏植物,始见于北宋中叶,所谓《楚辞》与唐五代作品已有兰花的信息均不可靠.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宋祁《益州方物略记》所载石蝉花是最早的兰花信息.宋神宗元丰(1078-1085)以来,周师厚《洛阳花木记》与苏辙、吕大防、黄庭坚等人诗文作品陆续记载和吟咏兰花,主要见于巴蜀、荆湘、江南以及中原洛阳等地.至北宋末年,兰花已广为人知.兰花与古之兰草同为草本而具芳香气息,出现之初多见于澧州(治今湖南常德澧县)、鼎州(治今湖南常德)、江陵(治今湖北荆州)等楚国核心地区,生长又多见于山野幽谷之地,与《楚辞》所言"沅有芷兮澧有兰""幽兰"等说法多有对应与契合.而此时传统兰草的生活应用衰落,人们日常接触较少,认识模糊,花卉种植欣赏的兴趣却明显高涨.因而新出兰花得以直接袭用"兰"名而喧宾夺主,完成了从实用香草到观赏兰花的形象转换,并直接承袭古兰"香草"的"比德"功能和文化意义,迅速上升为与梅菊、松竹等齐名比肩的传统名花.

    兰花兰草屈原北宋宋祁苏辙黄庭坚

    宋代礼图文献研究价值及"以图释礼"的核心目的

    李卿蔚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礼图文献的研究价值及其中的图释性质,多年以来始终未得到准确评价,后世多以出土器物形制为据,认为礼图属于臆造产物,其中图释不可信,但此类观点有失公允.据对聂崇义《新定三礼图》的分析可知,书中礼器的形制来源大多有所依凭.礼图与出土实物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以图释礼"的本质属性,创作礼图的核心目的是解读三礼文献,不在于复原三代器物.因此,后代学者多以出土器物证礼图之正误,又以图释正误与否来评判其书之优劣,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

    礼图文献三礼文献礼器《新定三礼图》

    《登科记考》之法科及第人物再补录及辩误

    曾昭旷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徐松《登科记考》中所载法科及第者人物及资料,存在诸如人名错误、稽考错误、人员及材料缺漏等现象,尚未被学界所注意.而其缺漏或讹误处,在其它唐代文史资料中,则多有所见,可资补充所缺,纠正错误.笔者就本人目前研究所及相关人物及资料做出部分补录与考述,作为《登科记考》的勘误与补充,以便更大程度上充实其文献价值.同时,笔者研究中亦发现唐代文献中有疑似误收的制科考试判词,亦一并于本文中提及.

    登科记考书判拔萃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