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乾嘉诗坛上漕运诗的"诗占身份"及其文化思索——以袁枚、孙星衍、管干贞的漕运诗为例

    伏涛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枚任县令、孙星衍任督粮道、管干贞任漕督期间均创作了一些漕运诗,县令袁枚的征漕诗、转漕诗多从百姓角度看漕运,可见基层官吏的体恤民情与为民请命.督粮道孙星衍笔下的漕运诗突显河道专家的擅长,被誉奇才的他在乾嘉学术风气的裹挟下,其漕运诗颇具肌理特征、学人风习.从漕督管干贞对漕运细节阅兵、凿冰、关心运丁、运粮的描写中既可见其对国之大事漕运的重视,也有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同样是与漕运相关的官员却因其身份差异带来漕运诗选材、内涵、风格上的不同,此即"诗占身份".

    县令督粮道漕督漕运诗诗占身份

    1930-1954年日本左翼文化界的丁玲形象建构

    王冠桐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海外对丁玲的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不曾间断过,日本是其中推介时间较早、展开研究较深的国家之一.本文拟采用文献细读、历史描述与逻辑归纳的方法,从中文译文角度对1930-1954年日本左翼文化界的丁玲形象建构做出分析与总结.通过对其中三个时期重要的译介作品、文化评介及历史事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和归纳,探索出以左翼作家身份进入日本左翼文化界视域的丁玲,在这一视域下的创作特色和独特地位.

    丁玲海外研究日本左翼文化界左翼作家

    副文本与《三国演义》英译本经典化研究

    李鹏辉高明乐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不同历史时期《三国演义》英译本的副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历时的整体,通过文本细读,爬梳整理,重点考察译本序跋对《三国演义》在英语世界经典化路径的重塑.研究发现,邓罗(C.H.Brewitt-Taylor)译本"他者"序是经典化跨时空接受与传播的表现;罗慕士(Moss Roberts)译本的序跋在译者的自我重译中不断丰富,在学者型译者身份约束下,译者采用深度翻译策略,再现了英译本经典化过程中译者学术真知的视界,与邓罗译本相比,读者评价机制下,罗慕士译本的译介效果更为显著;为了让译本获得理想的读者,虞苏美译本的跋语和后封评论更具广告效应,加快了《三国演义》在译入语文学系统中的经典化进程.

    《三国演义》英译序跋副文本深度翻译译本接受经典化

    苏利耶·德·莫朗《聊斋志异》英译本考辨

    王文强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通常将苏利耶·德·莫朗的《聊斋志异》英译本视为"伪翻译",即译者的译文不仅偏离原著太远,更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夹杂在译本之中.文章首先厘清吉迪恩·图里和杰尔吉·拉多对"伪翻译"的阐释,继而探讨译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底本.研究发现,莫朗《聊斋志异》译本并非"伪翻译",一方面由于译者注重译本文学性的呈现,因此在翻译时大幅改编某些篇目,以致底本难辨.而另一方面,译者很可能将《聊斋志异》和与其相似的志怪小说混为一谈,除选译《聊斋志异》以外,译本所用底本还包括《剪灯新话》《客窗闲话》《女聊斋志异》《子不语》.希望能正本清源,为《聊斋志异》以及其它志怪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做出贡献.

    莫朗《聊斋志异》伪翻译翻译策略底本

    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的《红楼梦》译述研究

    季淑凤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03年3月,上海英文基督教期刊《教务杂志》发表了英国传教士窦乐安所撰文章《见证》.他在文中译介了《红楼梦》中"女娲炼石补天遗灵石""宝黛木石前盟""贾天祥正照风月宝鉴"三则故事,并进行寓意发掘、阐释,寻找其中"见证"基督教教义的隐喻.窦乐安在华传教半个多世纪,积极开展各种文化与传教活动,文化与宗教著述颇丰.他以"夹译夹述"的方式译介《红楼梦》,翻译策略忠实而又灵活,以阐发耶稣福音为旨归,文学翻译与宗教启迪并行,是近代文化史上第一次具有宗教色彩的《红楼梦》译述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窦乐安《红楼梦》译述阐释

    卫礼贤与辜鸿铭的合作和儒学在德国的传播——纪念卫礼贤诞辰150周年

    刘琼谭渊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德国传教士卫礼贤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他放弃传教,转而将《论语》《孟子》《易经》《礼记》等儒家经典译成德文出版,成为一代汉学宗师.几乎同时,曾在西方留学多年的中国学者辜鸿铭也用英文翻译了《论语》等儒家经典,并通过卫礼贤将其著作译介到了德国.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儒家学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关注,德国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

    德国汉学卫礼贤辜鸿铭儒学文化交流

    "以理制欲"还是"以礼制欲"?——白璧德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跨文化认同

    耿小龙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吴宓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对译、置换白璧德人文主义关键词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本文从吴宓翻译白璧德人文主义"内在制约"(inner check)等概念时出现的前后不一致入手,利用大量一手资料,由翻译现象深入到文化转换的历史语境,发现吴宓并非简单地将白璧德人文主义"内在制约"等同于儒家的"以理制欲",而是在两者间建立了更为复杂的互文关系.本文的发现对于理解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学衡派"独特的文化自强和复兴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以理制欲""学衡派"白璧德"人文主义"跨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