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霍山石斛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陈涛林彩霞王成马猛华...
    869-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霍山石斛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霍山石斛对IBS-D的疗效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将24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霍山石斛组、匹维溴铵组,每组6只。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束缚夹尾应激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霍山石斛组和匹维溴铵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持续1周。比较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粪便性状、粪便含水率、腹部撤退反射评分以及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种类和丰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IBS-D模型小鼠精神欠佳,排便量增多,粪便含水率和内脏敏感度均升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有所下降;经霍山石斛水提物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霍山石斛组小鼠的精神状态有所改善,粪便性状恢复正常、粪便含水率和内脏敏感度均降低。物种相对丰度和组成结果表明霍山石斛水提物增加了 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并且显著增加了 norank Muribacu-laceae、乳杆菌属、拟普雷沃菌属等肠道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变形菌门中埃希菌、志贺菌等肠道致病菌的相对丰度。结论 霍山石斛降低了 IBS-D小鼠的内脏高敏感,可能通过恢复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

    霍山石斛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

    红景天苷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效应机制

    张俊何哲耘周晶夏占杨...
    87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粪菌移植实验,围绕肠道菌群探讨红景天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高脂饮食12周诱导的NAFLD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HFD组)、红景天苷组(Sal组)、模型粪菌移植组(HFD-FMT组)和红景天苷粪菌移植组(Sal-FMT组),每组8只。第7周起,Sal组小鼠以50mg/(kg·d)的剂量灌胃给药,HFD-FMT组、Sal-FMT组给予10mL/(kg·d)剂量的粪菌移植液灌胃,Control组和HFD组小鼠分别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持续6周。观察以下指标:(1)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NAFLD活动度评分(NAS);(2)生化试剂盒法检测小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血清转氨酶(ALT、AST)活性和血脂(TG、TC、LDL-C、HDL-C)含量;(3)16SrRNA方法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小鼠HE染色见大量脂滴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 ALT、AST 活性和血清 TG、TC、LDL-C 含量均显著升高(t=5。811,P<0。001;t=2。278,P=0。020;t=6。505,P<0。001;t=10。360,P<0。001;t=3。559,P=0。002;t=3。836,P<0。001;t=5。767,P<0。001;t=3。314,P=0。003;t=3。972,P<0。001);与HFD组相比,Sal组小鼠肝组织病变减轻,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和血清 ALT 活性均显著降低(t=6。375,P<0。001;t=7。095,P<0。001;t=1。919,P=0。038);与 HFD-FMT 组相比,Sal-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减轻,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和血清ALT、AST活性均显著降低(t=5。071,P<0。001;t=8。775,P<0。001;t=1。935,P=0。038;t=4。725,P<0。001);与 HFD组相比,HFD-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相似,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 TG、TC、LDL-C 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37,P=0。741;t=0。408,P=0。690;t=0。428,P=0。675;t=0。798,P=0。438;t=0。323,P=0。752;t=1。671,P=0。117;t=0。606,P=0。555;r=0。496,P=0。627;t=0。174,P=0。864);与Sal组相比,Sal-FMT组小鼠肝组织病变相似,体重、肝重、肝组织TG含量、肝组织NAS评分、血清ALT、AST活性和血清TG、TC、LDL-C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9,P=0。762;t=0。193,P=0。850;t=1。674,P=0。118;t=0。424,P=0。678;t=0。083,P=0。935;t=0。425,P=0。677;t=0。063 P=0。951;t=0。873,P=0。398;t=0。388,P=0。704)。此外,16SrRNA基因肠道菌群分析显示,红景天苷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调节菌群的丰度。结论 红景天苷调节的肠道菌群能够有效治疗NAFLD,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丰度可能是红景天苷发挥治疗效果的机制。

    红景天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粪菌移植

    2型糖尿病个体粪菌液对不同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

    王蟾月王烨杨浩谷娇娇...
    886-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粪菌液对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肠道菌群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菌群移植组(MT组)、高脂饮食组(HFD组)与HFD+MT组,每组10只,T2DM人粪菌液干预8周。采用RT-qPCR测定粪便中多形拟杆菌、狄氏副拟杆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普拉梭菌、嗜酸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并分析菌群与餐后血糖(PP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重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小鼠粪便样本中大肠埃希菌、普拉梭菌、嗜酸乳杆菌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F=8。081,P<001;F=17。353,P<001;F=7。181,P<001)。与ND组比,MT、HFD、HFD+MT组大肠埃希菌水平升高,普拉梭菌及嗜酸乳杆菌水平降低。与HFD组比较,HFD+MT组大肠埃希菌升高,普拉梭菌降低。普拉梭菌与PPG、FBG、TC、脂多糖结合蛋白(LBP)显著相关(r=-0。585,r=-0。639,r=-0。716,r=-0。626,均P<0。05),大肠埃希菌与PPG、FBG、T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LBP显著相关(r=0。455,r=0。545,r=0。456,r=0。451,r=0。433,均P<0。05),嗜酸乳杆菌与 FBG、TC、TNF-α、LBP 显著负相关(r=-0。583,r=-0。497,r=-0。565,r=-0。614,均P<0。05)。结论 T2DM人粪菌移植可能通过改变正常饮食或高脂饮食小鼠大肠埃希菌、普拉梭菌及嗜酸乳杆菌水平,使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炎症,进而导致糖脂代谢紊乱。

    菌群移植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炎症

    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因果关系

    汪鸣刘生发张滋龙钱燕...
    892-899,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法(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风险的因果关联。方法 肠道菌群汇总数据来自MiBio-Gen联盟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资料;IS数据来自IEU Open GWAS数据库。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法、加权中值法、简单众数法及加权众数法研究肠道菌群与IS之间的因果关联。以OR(95%CI)值评价肠道菌群对IS发病风险的因果关系。采用MR-PRESS O和MR-Egger回归分析检验多效性,Cochran's Q检验评估工具变量的异质性。"留一法"分析评估每个单核苷酸(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对结局的影响。结果 从门、纲、目、科、属五个水平对211种肠道菌群与IS进行因果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Lentisphaerae、Clostridia、Clostridiales、Clostridiaceael、Barnesiella、Intestinimona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 及 Lachnospiraceae FCS020 group与IS的发病呈负相关,而Allisonella、Paraprevotella及Streptococcus与IS的发病呈正相关。经过Bonferroni方法进行多重校正后,发现Clostridiaceael与IS具有显著因果关系。MR-PRESSO和MR-Egger回归分析显示不存在多效性(P>0。05),Cochran's Q检验结果表明不存在异质性(P>0。05),"留一法"分析显示结果稳定。结论 肠道菌群与IS的发病存在因果关系,Lentisphaerae、Clostridia、Clostridiales、Clostridiaceae1、Barnesiella、Intestinimona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 及 Lachnospiraceae FCS020 group 可能是IS的保护因素,而Allisonella、Paraprevotella及Streptococcus可能是IS的危险因素,其中Clostridi-aceael 能显著降低IS的发病风险。

    孟德尔随机化肠道微生物缺血性脑卒中因果关系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差异分析

    梁志董振宇乌日嘎李鹏达...
    900-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的粪便微生物群落,以及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菌群差异,期望发现肠道内菌群差异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者,共收集60例样本,其中收集结直肠癌患者粪便11份,记为A组。采集结直肠癌组织20份,对应的癌旁组织20份,分别记为B组、C组。同时收集健康人粪便9份,记为D组。送测序公司进行菌群测序,分析A组与D组、B组与C组之间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情况。结果 共获得4 335646条高质量扩增序列,按97%的序列相似度进行归并,与Greengenes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对比,生成特征性序列OTU和丰度数据表格。多样性稀释曲线趋于平缓,表明本次测序覆盖了绝大多数物种。在门水平上,优势菌在A、B、C、D组中大致一致,其中壁厚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据了肠道菌群的90%以上,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未见相对丰度有差异的细菌。在属水平上,Lachnobacterium在D组相对丰度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7),瘤胃球菌(Ruminococcus)在A组相对丰度高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09,P=0。027)。Chao1指数反映物种丰富度,Shannon指数反映物种多样性。A组的Chao1指数低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1,P=0。003)。Chao1指数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Shannon指数,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菌群beta多样性,A组、D组之间菌群的beta多样性上存在着显著结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684,P=0。004),但B组、C组之间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菌群差异物种筛选,A、D两组间相比,结直肠癌组(A组)出现6个差异物种,分别为瘤胃球菌属(g_Ruminococcus)、f_Haliangiaceae、f_[Tissierellaceae]、梭杆菌门(p_Fusobacteria)、梭杆菌目(o_Fusobac-teriales)、梭杆菌纲(c_Fusobacteriia)。在健康对照组(D组)中,鉴定出14个差异物种,分别为厚壁菌门(p_Firmicutes)、梭菌目(o_Clostridiales)、梭状芽胞杆菌纲(c_Clostridia)、g_Lachnobacterium、疣微菌科-瘤胃球菌属(f_Ruminococcaceae_g_Ruminococcus)、毛螺菌属(g_Lachnospira)、f_Christensenellaceae、交替单胞菌目(o_Alteromonadales)、柔膜菌纲(c_Mollicutes)、软壁菌 门(p_Tenericutes)、o_RF39、嗜热油菌纲(c_Thermoleophilia)、副球菌属(g_Paracoccus)、诺卡菌科(f_Nocardiaceae)。对于组织样本,经过 LEfSe 分析后,未见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存在差异物种。结论 在门、属水平上优势物种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其中梭杆菌可能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菌群。结直肠癌患者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降低,患者与健康者相比,存在菌群群落的结构分离,同时结直肠癌患者的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以及机会致病菌的增多,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衡现象。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菌群相对丰度、多样性未见明显的改变,菌群的结构也无明显分离,提示菌群在癌与癌旁组织之间可能不存在差异。

    肠道菌群结直肠癌16SrRNA

    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绞股蓝皂苷在肥胖小鼠中的微生态调节机制

    谢诗琴邓娜
    907-914,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并结合体内实验探讨绞股蓝皂苷(Gyp)对高脂饮食小鼠肠道黏膜菌群及体重的影响,探析Gyp干预肥胖小鼠的微生态机制。方法 18只SPF级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6只正常组(C组)和12只造模组,造模组给与高脂饲料喂养,C组给与普通饲料喂养,持续12周。造模结束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将造模组分为6只模型组(M组)和6只Gyp组。Gyp组小鼠每日灌胃Gyp溶液,300g/kg,2次/天,连续4周,同期灌胃C组和M组等量无菌水。收集小鼠小肠黏膜,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小肠黏膜菌群特征。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绞股蓝治疗肥胖的潜在机制。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绞股蓝可以调节90个与肥胖生成相关的靶点。这些靶点的PPI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与代谢和炎症反应相关。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gypenos-ide ⅩⅩⅧ_qt作为绞股蓝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TP53、TNF、AKT1的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体重变化率结果显示,Gyp干预后,与M组相比,Gyp组小鼠体重增长趋缓。测序结果显示,造模改变了小肠黏膜菌群的α多样性和p多样性;Gyp干预后,与M组相比,Gyp组弧菌属相对丰度升高(t=6。662,P<0。001),uncultured bacterium f Lachnospiraceae 相对丰度下降(t=2。850,P=0。017)。LEfSe 分析结果显 示,葡萄球菌属和弧菌属为Gyp组的优势菌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ncultured bacterium f Muribaculaceae(r=0。733,P=0。020)、乳杆菌属(r=0。746,P=0。017)、韦荣球菌属(r=0。709,P=0。027)、脱硫弧菌属(r=0。758,P=0。015)、Candidatus Saccharimonas(r=0。721,P=0。023)、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r=0。794,P=0。008)、Ruminococ-caceae UCG 014(r=0。733,P=0。020)、uncultured bacterium f Lachnospiraceae(r=0。830,P=0。005)与小鼠体重变化率呈显著正相关;葡萄球菌属(r=-0。721,P=0。023)和弧菌属(r=-0。649,P=0。049)与Gyp干预后的小鼠体重变化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绞股蓝通过多靶点、多通路作用于肥胖,其中TP53、AKT1、TNF、JUN为核心靶点。Gyp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群落结构,增加了黏膜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减缓了肥胖小鼠体重的增长。

    绞股蓝皂苷高脂饮食肥胖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肠道菌群

    一株可拮抗致病性肠球菌的益生菌D-19发酵条件和拮抗稳定性

    车雨辰孙冶李舒音肖纯凌...
    915-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益生菌D-19发酵液对致病性肠球菌的拮抗能力,多方面评价其拮抗稳定性,为挖掘其作为微生态制剂的潜在益生特性和医疗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探讨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拮抗能力,优化其发酵条件,从理化因素和保存条件等方面探讨其拮抗稳定性,通过生物膜形成试验研究益生菌D-19的抑菌机制。结果 益生菌D-19发酵液原液、无菌体上清液可以抑制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生长,菌体本身无明显抑菌作用;在培养液接种量1%、初始液pH7、37 ℃培养24h的优化条件下,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表现出较强的拮抗能力,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4。70±0。71)mm和(22。57±0。43)mm;在40~50 ℃时,益生菌D-19发酵液拮抗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能力无显著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增加,其拮抗能力逐渐降低直至失去;同样,在pH 5~8时,益生菌D-19发酵液表现出稳定的拮抗能力,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其将逐渐失去拮抗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能力;当保存温度为-20℃、保存月数m=5时,益生菌D-19发酵液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7。56±8。20)mm和(5。64±0。32)mm;当保存温度为4 ℃、保存天数d=75时,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10。02±0。91)mm和(6。62±0。55)mm;当保存温度为25 ℃、保存天数d=15时,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降至(8。26±0。42)mm和(5。99±0。35)mm;益生菌D-19发酵液分别与2种肠球菌共培养可以显著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结论 益生菌D-19发酵液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对粪链球菌和屎肠球菌具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其中主要抑菌活性成分为无菌体上清液,其无菌体上清液具有一定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pH5~8、40~50 ℃的环境下能保持稳定的拮抗能力,对强酸强碱、高热敏感,可在-20℃的条件下保持拮抗活性1~5个月,不适合在室温、4℃进行长期保存。

    益生菌肠球菌抑菌拮抗作用稳定性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荆琳刘鹏鸿孙宁
    922-926,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状、睡眠症状的相关性,为重性抑郁障碍伴睡眠问题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本研究纳入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09例(MDD组)及健康被试96例(HC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的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采集两组粪便样本,使用16SrRNA测序方法对其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状、睡眠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MDD组HAMD评分(t=33。040,P<0。001)和 PSQI评分(t=21。421,P<0。001)明显高于 HC 组。两组的 Simpson指数、Pielou's evenness 指数存在差异(Z=2。178,P=0。029;Z=2。258,P=0。024)。PCoA分析显示,两组菌群未见明显差异(P<0。05)。LEfSe分析显示,MDD组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属和布劳特菌属为主要优势菌属。相关性分析显示HAMD总分、PSQI总分及部分因子分与布劳特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呈正相关,与拟杆菌属和罗氏菌属呈负相关。结论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其与抑郁症状及睡眠症状相关。

    重性抑郁障碍睡眠质量肠道菌群

    非酒精性肝病患者血糖和肝功能指标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相关性

    刘晨媛董金玲
    927-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其与血糖和肝功能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10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招募的受试者83人,其中非酒精性肝病患者33人(肝病组)、健康体检者50人(对照组)。对其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糖和肝功能指标水平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病组患者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t=2。693,P=0。027),同时丰度降低的厚壁菌门与HbA1c呈显著负相关(r=-0。389,P=0。025),丰度升高的拟杆菌门与HbA1c呈显著正相关(r=0。389,P=0。025)。肝病组患者中丰度降低的柄粪杆菌属和罗氏菌属均与HbA1c呈显著负相关(r=-0。494、-0。359,P=0。003、0。040),而丰度降低的普氏菌属与HbA1c和ALT呈显著正相关(r=0。448,P=0。009;r=0。410,P=0。018),丰度升高的拟杆菌属与HbA1c和ALT呈显著负相关(r=-0。351,P=0。045;r=-0。393,P=0。024)。结论 非酒精性肝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且肠道菌群丰度的变化伴随着HbA1c和ALT水平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菌群可能有助于非酒精性肝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非酒精性肝病肠道菌群血糖肝功能指标

    草分枝杆菌联合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邵丹沈聪刘红艳胡凯...
    933-937,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草分枝杆菌联合利奈唑胺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患者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来我院进行MDR-PTB治疗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治疗+利奈唑胺)和观察组(50例,常规治疗+利奈唑胺+草分枝杆菌),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实验室指标、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IgM、IgG、CD4+细胞水平均升高,CD8+细胞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指标变化幅度更显著(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前列腺素E2(PGE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显著(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Ace指数、Chao指数、Shannon指数水平和大肠埃希菌、瘤胃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impson指数水平和肠球菌、链球菌、克雷伯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00%vs 84。00%,P<0。05);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00%vs 26。00%,P<0。05)。结论 草分枝杆菌联合利奈唑胺能够有效提高MDR-PTB患者的临床疗效,调节肠道菌群。

    草分枝杆菌利奈唑胺肺结核临床疗效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