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参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刘静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动脉血气参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 60 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参数[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血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PaO2、SaO2 升高,PaCO2 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aO2(81。54±7。42)mm Hg(1 mm Hg=0。133 kPa)、SaO2(93。53±6。22)%均高于对照组的(72。75±7。37)mm Hg、(85。17±5。76)%,PaCO2(44。25±7。14)mm Hg低于对照组的(52。33±7。26)mm Hg(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VEF均升高,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cTnI、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RP、IL-6、TGF-β1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8。68±2。14)mg/L、IL-6(14。66±3。44)pg/ml、TGF-β1(99。43±12。6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3。41±3。69)mg/L、(30。28±5。17)pg/ml、(118。52±12。75)ng/L(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和心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可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动脉血气参数炎症因子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术中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研究

    王新苓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对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术中及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30例行剖宫产分娩且伴有产后出血的产妇,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15 例。对照组采用子宫腔纱布填塞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3。33%高于对照组的 60。00%(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53。61±8。56)min、术中出血量(571。26±60。19)ml、术后 24 h出血量(221。32±25。74)ml、住院时间(6。05±1。21)d均优于对照组的(62。17±10。25)min、(681。37±57。84)ml、(251。58±23。78)ml、(7。89±1。79)d(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 13。33%低于对照组的 46。67%(P<0。05)。结论 以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可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及住院时间,同时还具有较高治疗安全性,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临床借鉴价值较高,适宜推广借鉴。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子宫腔纱布填塞术

    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治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短期创伤程度的评估

    叶双娇谭大成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治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短期创伤程度。方法 抽取胃肠道肿瘤患者 68 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创伤程度、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2。39±1。02)cm短于对照组的(7。21±1。32)cm,术中出血量(34。96±5。96)ml少于对照组的(65。13±5。12)ml,术后 1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12±1。21)分较对照组的(4。96±1。01)分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 6。25%、并发症发生率 2。94%较对照组的 28。57%、17。65%更低(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联合内镜应用于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减轻了手术对机体的短期创伤,患者应激水平低,免疫抑制轻,救治安全性更高。

    胃肠道肿瘤腹腔镜内镜短期创伤程度临床效果

    鼻内镜下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健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采取鼻内镜下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南安中医院耳鼻咽喉科 2021 年 6 月~2022 年 12 月收治的70 例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 例)和观察组(n=35 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鼻动力切割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鼻内镜下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疾病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OSA-18)评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最大鼓室压差值,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9。12±2。28)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8。84±2。02)ml(t=38。300,P<0。05);观察组总手术时间为(19。24±5。0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6。58±4。24)min(t=15。612,P<0。05)。术后 2 周,两组患儿的IgA、IgG、IgM、CD3+、CD4+、CD4+/CD8+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IgA(1。16±0。06)g/L、IgG(9。78±0。95)g/L、IgM(1。24±0。05)g/L、CD3+(60。44±3。67)%、CD4+(31。11±3。18)%、CD4+/CD8+(1。10±0。15)低于对照组的(1。32±0。08)g/L、(10。26±1。02)g/L、(1。46±0。10)g/L、(63。63±4。23)%、(33。63±3。06)%、(1。18±0。10)(P<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患儿的OSA-18 评分、AHI低于术前,LSaO2 及最大鼓室压差值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 6 个月OSA-18 评分(32。76±3。42)分、AHI(5。35±1。18)次/h低于对照组的(36。25±3。83)分、(7。86±1。14)次/h,LSaO2(93。24±5。76)%及最大鼓室压差值(24。46±5。56)daPa高于对照组的(83。24±5。56)%、(20。48±4。45)daPa(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χ2=0。348,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1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563,P<0。05)。结论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采用鼻内镜下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较鼻动力切割术更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及咽鼓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鼻内镜腺样体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免疫功能

    脊柱外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价值对比

    文黎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58 例脊柱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MRI进行检查,并对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的诊断情况。结果 CT诊断骨折及骨碎片比MRI诊断更明显,MRI诊断脊髓损伤、韧带损伤和神经根损伤比CT诊断更明显。58 例患者中,CT诊断脊髓损伤 10 例(17。24%),MRI诊断 24 例(41。37%);CT诊断韧带损伤 5 例(8。62%),MRI诊断37 例(63。79%)。两种方法诊断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检查各有优缺点,临床上必须根据脊柱外伤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提高诊断准确性。

    脊柱外伤脊髓损伤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高素娟刘晓英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106 例接诊的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钼靶检查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漏诊率、误诊率及对乳腺癌患者影像特征的检出情况。结果 106例疑似乳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49例,占比46。23%。X线钼靶检查出阳性53例,阴性53例,漏诊 9 例,误诊 13 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阳性 48 例,阴性 58 例,漏诊 2 例,误诊 1 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 98。25%、95。92%、97。17%,均高于X线钼靶检查的77。19%、81。63%、79。25%(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 4。08%、1。75%,均低于X线钼靶检查的 18。37%、22。81%(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血流信号异常、肿块、腋窝淋巴结转移、微小钙化的检出率分别为 81。63%、95。92%、44。90%、38。78%,均高于X线钼靶检查的 34。69%、65。31%、14。29%、61。22%(P<0。05)。结论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高,能够有效降低漏诊率、误诊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检查影像特征明显,更有利于医生的诊疗。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乳腺癌诊断价值

    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HPV感染的影响分析

    肖玮卢雄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HPV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 80 例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围生期孕妇作为观察组,另将 80 例无HPV感染的围生期孕妇作为对照组。获取两组的分泌物,并进行孕妇下生殖道感染、阴道炎及孕妇、新生儿HPV感染情况检测。对比两组的阴道各指标,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观察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HPV感染率及新生儿HPV感染分型。结果 观察组阴道pH值>4。5、清洁度≥Ⅲ度、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分别为63。75%、45。00%、42。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1。25%、13。75%、16。25%(P<0。05);两组念珠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均较低,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儿畸形或死胎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自然分娩的新生儿HPV感染率及在羊水、胎盘、脐血、胎儿咽部或外阴分泌物等部位HPV感染率与剖宫产相当(P>0。05);观察组新生儿HPV感染阳性病例中,高危型HPV感染的比例高于低危型HPV感染及混合感染。结论 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可损害孕妇阴道内环境,增加细菌性阴道炎发病几率,但对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的影响不大,对新生儿的影响也较小,同时剖宫产不能降低新生儿HPV感染率,临床应积极治疗妊娠期生殖道HPV感染孕妇,降低新生儿HPV感染率。

    妊娠期人乳头瘤病毒生殖道感染妊娠结局新生儿阴道炎

    X线与CT诊断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价值比较

    周玉刚魏歆李舜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X线与CT技术诊断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142 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分别采取X线与CT诊断,对比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及对不同体征的检出率,并分析其CT和X线影像学特征。结果 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疾病诊断中,CT诊断准确率为 98。59%(140/142),X线诊断准确率为 90。14%(128/1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对椎体形态学改变的检出率与X线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对附件骨折、骨折线、椎管狭窄的检出率分别为 92。96%、95。77%、98。59%,较X线的 83。10%、85。21%、88。03%高(P<0。05)。CT诊断显示压缩椎体前中柱部位骨皮质出现明显中断,有明显骨折线,且未出现后移情况,椎体呈现狭窄状,骨小梁纹理呈减少状态,骨皮质逐渐变薄。X线诊断影像显示,压缩椎体呈现为楔形、扁平形、双凹形,双凹形属于典型状态。压缩椎体后上角上翘向椎管组织突出,是一种骨折特征性症状。结论 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疾病诊断中,CT诊断方法可清晰观察到骨折组织和邻近组织结构,与X线诊断方法相比诊断价值较高,因此可作为此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X线CT诊断准确率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联合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

    孔令银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应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联合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价值。方法 行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 89 例,分别进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以复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诊断效能以及有关细胞阳性检出率。结果 复检结果显示,89 份血液样本中,共有 60 份阳性,29 份阴性;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共检查出 46 份阳性,43 份阴性;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共检查出 48 份阳性,41 份阴性;联合检测共检查出 58 份阳性,31 份阴性。以复检结果为最终依据,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灵敏度为 73。33%,特异度为 93。10%,准确度为 79。78%,阳性预测值为 95。65%,阴性预测值为 62。79%;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检测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 89。66%,准确度为 79。78%,阳性预测值为 93。75%,阴性预测值为 63。4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 93。33%,特异度为 93。10%,准确度为 93。26%,阳性预测值为 96。55%,阴性预测值为 87。1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三者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检测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将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联合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运用在血常规检验中作用明显,可提高阳性检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行大力的推行。

    血常规检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测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阳性率诊断效能特异度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及对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冯晓军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分析其疗效和用药安全性及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6 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 例。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康复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经统计学计算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同,经统计学计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Hcy、MMP-9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hs-CRP(4。28±1。30)mg/L、Hcy(10。58±2。20)μmol/L、MMP-9(138。01±19。80)μg/L低于对照组的(7。30±1。43)mg/L、(15。59±3。01)μmol/L、(182。80±21。01)μg/L,经统计学计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0。01±1。01)分低于对照组的(15。30±1。23)分,ADL评分(87。58±5。20)分高于对照组的(72。59±4。01)分,经统计学计算P<0。05。结论 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丁苯酞脑梗死血清学指标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