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危重新生儿中心导管相关不良事件(AEs)的发生率、类型和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需要中心导管的 217 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中心导管相关AEs发生情况,不同中心导管AEs类型、危险因素,不同中心导管异常拔管原因.结果 217 例危重患儿中心导管置管 324 例次,其中脐动脉导管(UAC)53 例次,脐静脉导管(UVC)169 例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102 例次;中心导管相关AEs 81 例次(25.0%),不同中心导管AE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UVC(34.9%)、UAC(15.1%)和PICC(13.7%).UAC总置管时间 287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27.9‰.UVC总置管时间 1617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36.5‰.PICC总置管时间 2245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6.2‰.UA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UAC-AEs置管失败 4 例次(7.5%)、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2 例次(3.8%)和血流感染(BSI)2 例次(3.8%).UAC-AEs主要发生在置管时,置管失败与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有关,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7.0‰(2/287).UV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UVC-AEs为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52 例次(30.8%),BSI 3 例次(1.8%)、心包积液 3 例次(1.8%)和胸腔积液 1 例次(0.6%);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多发生在置管后2~3 d,考虑与置管时血管壁损伤和导管尖端高位有关,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 1.9‰(3/1617).进一步UVC-BSI高危因素分析显示,UVC-BSI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UVC非BSI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UVC非BSI患儿,胎龄<30 周占比及胸腔积液发生率高于UVC非BSI患儿(P<0.05).PIC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置管时AEs 4 例次(3.9%),包括置管失败 1 例次(1.0%),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3 例次(2.9%);置管期间AEs 10 例次(9.8%),包括液体外渗 5 例次(4.9%)、导管移位 2 例次(2.0%),胸腔积液1 例次(1.0%)、心包积液 1 例次(1.0%)和BSI 1 例次(1.0%),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 0.4‰(1/2245);导管移位是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324 例次中心导管置管中,异常拔管 21 例次(6.5%),其中UAC 2 例次(3.8%)、UVC 15 例次(8.9%)和PICC 4 例次(3.9%).UVC或UAC异常拔管多发生在置管时,与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有关;置管期间的严重AEs,如BSI、心包积液和感染指标增高是UVC异常拔管的原因,而液体外渗和导管移位所致的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是PICC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结论 脐导管(UC)相关AEs发生率高,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液体外渗、导管移位是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结合即时超声引导下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是临床降低UC-AEs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