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临床可行性分析

    赵飞宁方娇李宁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阴道试产的 66 例产妇作为瘢痕组,另选择同期非瘢痕子宫妊娠行阴道试产的 66 例产妇作为非瘢痕组.比较两组阴道试产结果,阴道试产成功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产后胎盘残留发生情况,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瘢痕组与非瘢痕组的阴道试产成功率(78.79%VS 84.85%)、转剖宫产率(21.21%VS 15.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阴道试产成功产妇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与非瘢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产后出血量(210.28±56.36)ml、住院时间(3.69±1.62)d和产后胎盘残留发生率 12.12%与非瘢痕组的(205.17±49.69)ml、(3.71±1.59)d、7.58%(5/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13.64%)与非瘢痕组(10.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组出生后 1、5、10 min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预后良好,无转入新生儿科记录.结论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与非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基本一致,且未增加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无明显升高,临床应用安全性可靠,证实该类产妇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较强,对提升阴道分娩率及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剖宫产瘢痕子宫阴道试产再次妊娠产后出血不良妊娠结局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对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黄林黄高峰谢钦赐王金应...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 66 例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33 例.对照组患者行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和膝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优良率 90.91%(30/33)高于对照组的 63.64%(21/33)(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131.50±15.50)min、切口长度(15.30±2.50)cm、术后住院时间(10.50±1.50)d、患肢恢复时间(22.05±2.20)周短于对照组的(164.50±16.05)min、(18.30±3.30)cm、(15.50±1.50)d、(35.50±2.50)周,术中出血量(365.50±22.50)ml少于对照组的(453.50±30.60)ml(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的 24.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手术损伤小、恢复快,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能力、膝关节功能恢复.

    带锁髓内钉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四肢创伤性骨折骨不连手术指标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

    吴应国邵建敏徐军志温恒萍...
    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6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和试验组(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各 34 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愈合情况、临床疗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术后即刻及 3、6 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术后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人降钙素(hCT)及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耗时、术中出血总量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开始锻炼时间(5.54±1.03)d、下地负重时间(5.03±0.75)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1.04±1.78)周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9.65±2.48)d、(6.75±1.02)周、(14.89±2.20)周明显更短(P<0.05).术后 3、6 个月,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 67.65%、91.18%,均高于对照组的 38.24%、70.59%(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8.82%低于对照组的 29.41%(P<0.05).术后 3、6 个月时,试验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胫骨平台内翻角与术后即刻比较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显著大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明显变大,且对照组患者明显大于试验组(P<0.05).术后 3、6 个月,试验组患者血清BGP、hCT及BAL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能够加快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具有生物力学上的稳定性,能够促进骨折部位的骨代谢及骨愈合.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愈合程度稳定性骨代谢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赖志文刘观发肖毅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s)儿童的维生素D(VitD)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 选取 82 例RRTI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免疫竞争法定量测定VitD水平,将VitD充足{25-羟维生素D[25-(OH)D]50~250 nmol/L}的患儿归为VitD正常组(n=44),VitD不足及缺乏[25-(OH)D<50 nmol/L]的患儿归为VitD缺乏组(n=38).利用病历资料统计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两组患儿相关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RRTIs儿童Vit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果 VitD正常组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母乳喂养、厌食、深海鱼类摄入<1 次/周、贫血和鱼肝油服用不规律占比分别为 9.09%、13.64%、18.18%、6.82%、4.55%、11.36%,VitD缺乏组分别为 47.37%、39.47%、39.47%、28.95%、26.32%、39.47%.VitD正常组和VitD缺乏组母亲文化程度、哺乳期喂养方式、厌食情况、深海鱼类摄入情况、贫血情况及鱼肝油服用情况存在差异(P<0.05).两组年龄、性别、居住地、日均户外活动时间及反复腹泻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母乳喂养、厌食、深海鱼类摄入<1 次/周、贫血和鱼肝油服用不规律是RRTIs儿童VitD缺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RRTIs儿童的VitD属于不足水平,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母乳喂养、厌食、深海鱼类摄入<1 次/周、贫血和鱼肝油服用不规律是RRTIs儿童VitD缺乏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儿童保健的科普教育,降低RRTIs儿童VitD缺乏的发生率.

    反复呼吸道感染维生素D营养状况影响因素干预策略

    危重新生儿中心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临床分析

    黄上明李月凤彭桂英陈素香...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危重新生儿中心导管相关不良事件(AEs)的发生率、类型和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需要中心导管的 217 例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中心导管相关AEs发生情况,不同中心导管AEs类型、危险因素,不同中心导管异常拔管原因.结果 217 例危重患儿中心导管置管 324 例次,其中脐动脉导管(UAC)53 例次,脐静脉导管(UVC)169 例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102 例次;中心导管相关AEs 81 例次(25.0%),不同中心导管AE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UVC(34.9%)、UAC(15.1%)和PICC(13.7%).UAC总置管时间 287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27.9‰.UVC总置管时间 1617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36.5‰.PICC总置管时间 2245 d,每 1000 导管日AEs发生率为 6.2‰.UA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UAC-AEs置管失败 4 例次(7.5%)、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2 例次(3.8%)和血流感染(BSI)2 例次(3.8%).UAC-AEs主要发生在置管时,置管失败与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有关,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7.0‰(2/287).UV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UVC-AEs为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52 例次(30.8%),BSI 3 例次(1.8%)、心包积液 3 例次(1.8%)和胸腔积液 1 例次(0.6%);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多发生在置管后2~3 d,考虑与置管时血管壁损伤和导管尖端高位有关,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 1.9‰(3/1617).进一步UVC-BSI高危因素分析显示,UVC-BSI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明显低于UVC非BSI患儿,导管留置时间长于UVC非BSI患儿,胎龄<30 周占比及胸腔积液发生率高于UVC非BSI患儿(P<0.05).PICC-AEs类型和危险因素:置管时AEs 4 例次(3.9%),包括置管失败 1 例次(1.0%),导管尖端位置异常 3 例次(2.9%);置管期间AEs 10 例次(9.8%),包括液体外渗 5 例次(4.9%)、导管移位 2 例次(2.0%),胸腔积液1 例次(1.0%)、心包积液 1 例次(1.0%)和BSI 1 例次(1.0%),每 1000 导管日BSI发生率为 0.4‰(1/2245);导管移位是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主要原因.324 例次中心导管置管中,异常拔管 21 例次(6.5%),其中UAC 2 例次(3.8%)、UVC 15 例次(8.9%)和PICC 4 例次(3.9%).UVC或UAC异常拔管多发生在置管时,与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有关;置管期间的严重AEs,如BSI、心包积液和感染指标增高是UVC异常拔管的原因,而液体外渗和导管移位所致的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是PICC异常拔管的主要原因.结论 脐导管(UC)相关AEs发生率高,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液体外渗、导管移位是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结合即时超声引导下导管尖端位置的评估是临床降低UC-AEs的重要措施.

    危重新生儿中心导管脐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危险因素不良事件

    足弓生物力学矫正对跖痛症的疗效观察

    章允刚章允志邱炳锋周建明...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足弓生物力学矫正对跖痛症的疗效.方法 85 例跖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足弓生物力学矫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治疗 3 个月静态及动态足底压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1.43%(P<0.05).观察组治疗 1、3 个月的VAS疼痛评分(1.73±0.38)、(1.98±0.42)分低于对照组的(3.54±0.76)、(3.79±0.80)分,AOFAS评分(87.02±5.13)、(85.24±4.76)分高于对照组的(77.16±6.24)、(75.78±5.82)分(P<0.05).观察组治疗 1、3 个月的踝关节屈伸、内外翻、内外旋角度分别为(34.36±7.25)、(25.29±7.18)、(25.63±3.47)°和(36.83±7.02)、(26.34±7.21)、(29.75±3.85)°,均大于对照组的(28.04±6.57)、(20.45±6.32)、(21.08±3.26)°和(29.16±6.41)、(21.03±6.18)、(23.39±3.64)°(P<0.05).观察组治疗 3 个月静态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分别为(208.64±5.13)、(51.04±3.26)g/cm2,动态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分别为(66.49±4.31)、(20.32±2.28)g/cm2;对照组治疗3 个月静态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分别为(217.35±4.62)、(55.38±3.67)g/cm2,动态足底最大压力、足底平均压力分别为(72.43±3.87)、(22.14±2.90)g/cm2.观察组治疗 3 个月的静态及动态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足弓生物力学矫正治疗对跖痛症的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减少足底压力.

    跖痛症足弓生物力学矫正疗效疼痛足踝功能

    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对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分析

    李碧茜
    6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期间予以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120 例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均进行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测.分析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对比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心脏彩超指标、心电图指标及不同检测方法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诊断准确率.结果 120 例患者中,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例数为 45 例、占比37.50%,Ⅲ级患者例数为 42 例、占比 35.00%,Ⅳ级患者例数为 33 例、占比 27.50%.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均高于Ⅲ级及Ⅱ级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均低于Ⅲ级及Ⅱ级患者,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且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LVESD、LVEDD、LA高于Ⅱ级患者,LVEF、E/A均低于Ⅱ级患者,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Ⅲ级、Ⅱ级患者的QRS电压分别为(12.02±0.89)、(13.34±0.71)、(14.87±0.65)mV,QRS时限分别为(133.75±15.67)、(125.47±17.54)、(112.86±15.54)ms,QTc间期分别为(472.65±23.65)、(441.69±22.87)、(424.66±20.54)ms.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Ⅲ级患者QRS电压低于Ⅱ级患者,QRS时限、QTc间期长于Ⅱ级患者,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且心功能Ⅳ级患者QRS电压低于Ⅲ级患者,QRS时限、QTc间期长于Ⅲ级患者,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彩超+心电图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99.17%)较单独使用心脏彩超(94.17%)及心电图(91.67%)更高,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在诊断冠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期间,使用心脏彩超联合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更高,比单一检测更准确,能够及时掌握病症发展情况,结合检测结果予以对应措施进行干预,挽救患者生命健康,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彩超心电图病情程度诊断价值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效果分析

    曹秋叶
    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动态心电图连续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分析动态心电图的诊断结果.结果 200 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113 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87 例.动态心电图诊断显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105 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95 例.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漏诊率为 14.2%(16/113),误诊率为 9.2%(8/87),灵敏度为 85.8%(97/113),特异度为90.8%(79/87).20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95例、占比 47.5%(95/200),24 h内共发作 182 次心肌缺血,其中 0:00~5:00 发作 67 次、占比 36.8%,6:00~24:00发作 115 次、占比 63.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105 例、占比 52.5%(105/200),24 h内共发作 278 次心肌缺血,其中 0:00~5:00 发作 63 次、占比 22.7%,6:00~24:00 发作 215 次、占比 77.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为(13.5±4.6)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移持续时间为(30.1±10.9)min/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ST段下移持续时间短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高,可以显著提升检出率,对于评估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

    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超声造影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范洁郑桂霞姜鹤于士芳...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超声造影检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伴有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患者 45 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45 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开展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静息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负荷PDV(47.34±14.98)cm/s及CFR(1.94±0.78)低于对照组的(67.78±15.57)cm/s、(2.83±1.82)(P<0.05).观察组灌注量(7.02±2.91)L/min、曲线峰值强度(9.46±7.62)dB、曲线斜率(1.23±1.03)dB/s低于对照组的(9.64±3.34)L/min、(16.78±8.43)dB、(1.78±1.22)dB/s,灌注阳性率 71.11%高于对照组的 22.22%(P<0.05).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超声造影可实现对CFR的评估,帮助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为冠状动脉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经胸超声心动图心肌声学造影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职业性慢阻肺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陈天年邵珊珊陈照岳王心诺...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职业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89 例职业性慢阻肺患者,依据肺功能检查结果不同分为轻中度组(55例)与重度组(34例).两组均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呼吸肌参数[吸气末肋间肌厚度(ICMTei)、肋间肌硬度(ICMsw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膈肌硬度(Dswe)],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ICMswe、Dswe及联合检测诊断重度职业性慢阻肺的价值,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呼吸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成像表现.结果 重度组ICMswe(26.63±2.24)kPa、Dswe(23.12±2.24)kPa较轻中度组的(23.24±2.15)、(16.81±1.43)kPa高(P<0.05).ROC曲线显示,ICMswe、Dswe及联合检测诊断重度职业性慢阻肺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857、0.854、0.964,联合检测价值最高.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时,图像上颜色可显示组织硬度变化,因轻中度患者呼吸肌硬度偏低,故多为浅绿色,重度患者硬度高,则多为黄绿色.结论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在职业性慢阻肺患者病情评估中价值高,可准确鉴别重度患者,有助于指导临床完善治疗方案,实现病情的稳定控制.

    职业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病情评估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