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研究

    冯文德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TST)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52 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76 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痔疮自动套扎术(RPH)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TST联合外痔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出血评分、术后肛门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的88。2%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 98。7%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 5、10 d出血评分(0。54±0。16)、(0。15±0。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0。27)、(0。77±0。18)分(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5、10 d肛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98±1。32)、(1。34±1。16)、(1。10±1。0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6±2。25)、(3。88±1。47)、(2。63±1。23)分(P<0。05)。与对照组的 13。2%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9%明显更低(P<0。05)。结论 TST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术后出血和肛门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钉合术痔疮自动套扎术混合痔临床疗效

    肺腺癌CENPA表达与CT征象和参数的关系研究

    万静茹孙宇王东旭郝利国...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着丝粒蛋白A(CENPA)表达水平与肺腺癌患者CT征象和参数的关系。方法 进行肺部CT检查的 46 例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ENPA表达水平,将 46 例患者分为CENPA-组(CENPA阴性,27 例)和CENPA+组(CENPA阳性,19 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CT肺灌注参数值[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CT征象个数。结果 CENPA+组CT肺灌注BF(39。21±5。45)ml/(100 g·min)、BV(21。11±3。18)ml/100 g、PS(17。21±2。86)ml/(100 g·min)较CENPA-组的(19。22±3。50)ml/(100 g·min)、(4。89±1。97)ml/100 g、(4。19±2。34)ml/(100 g·min)升高,MTT(3。11±1。48)s较CENPA-组的(10。53±2。27)s短(P<0。05)。CENPA+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3 个有3 例,直接征象 3~5 个有 2 例,直接征象+间接征象 3~5 个有 8 例,直接征象>5 个有 2 例,直接征象+间接征象>5 个有 4 例,优于CENPA-组的 6、13、5、2、1 例(P<0。05)。结论 肺腺癌患者CENPA表达水平与CT征象和参数相关,CENPA阳性表达的肺腺癌患者CT征象和参数明显更差,因此CENPA阳性表达可作为诊断肺腺癌发病的参考依据。

    肺腺癌着丝粒蛋白ACT征象关系研究

    探究高分辨率CT征象对GGN患者良恶性的临床诊断价值

    王丹雯周建良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高分辨率CT征象对肺部磨玻璃结节(GGN)患者良恶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82 例GGN患者,根据肿瘤良恶性分为良性组(8 例)和恶性组(74 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病灶大小、病灶形状、分叶征、毛刺征、界面、囊状透光影、空泡征、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密度、胸膜凹陷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GGN患者的影像学危险因素,同时分析影像学检测对恶性GGN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病灶大小、病灶形状、空泡征、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组患者有分叶征 55 例、有毛刺征 56 例、有囊状透光影 54 例、界面清楚光整 45 例、界面清楚毛躁 20 例、界面模糊 9 例、密度为密度均匀的纯磨玻璃结节(pGGN)20 例,良性组分别为 1、2、1、1、1、6、6 例,比较差异较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分叶征、毛刺征、囊状透光影、界面和密度是恶性GGN的影响因素(P<0。05)。高分辨率CT检测对恶性GGN的诊断价值最高的为分叶征,最低的为界面。结论 对于GGN患者应用高分辨率CT检查,判别其良恶性效果较好,且分叶征诊断价值最高,可为临床诊断鉴别提供参考。

    高分辨率CT征象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诊断

    MicroRNA的生物表达与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相关性及其对结核病易感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

    谭珂于艳红孙娇孙秀华...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对结核病诊断和治疗监测及易感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方法 选取 136 例肺结核患者作为肺结核组,另选择 142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两组血清hsa-miR-20b、CUL4A mRNA、GBP5 mRNA水平;检测干扰素调节因子 8 基因(IRF8)、循环换血RNA-103571(hsa-circRNA-103571)、γ-干扰素(IFN-γ)水平。比较两组血清hsa-miR-20b、GBP5 mRNA、CUL4A mRNA的表达量;比较两组血清IRF8、hsa-ciceRNA-103571、IFN-γ水平;分析肺结核患者hsa-miR-20b与IRF8、hsa-circRNA-103571、IFN-γ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肺结核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hsa-miR-20b对肺结核的诊断效能。结果 肺结核组患者血清hsa-miR-20b、GBP5 mRNA、CUL4A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35±0。20)、(2。94±0。23)、(0。41±0。15),对照组分别为(1。01±0。23)、(1。02±0。13)、(1。03±0。11);与对照组相比,肺结核组患者血清hsa-miR-20b、GBP5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CUL4A 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组患者血清IRF8(389。39±46。85)pg/ml、hsa-circRNA-103571(22。48±5。06)ng/L均高于对照组的(327。62±41。76)pg/ml、(11。36±3。17)ng/L,IFN-γ(5。58±1。36)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72±4。7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结核患者血清hsa-miR-20b与IRF8、hsa-circRNA-103571 水平呈正相关(r=0。585、0。539,P<0。05),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485,P<0。05)。以hsa-miR-20b、IRF8、hsa-circRNA-103571、IFN-γ水平为自变量,以肺结核是否发生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a-miR-20b、IRF8、hsa-circRNA-103571是肺结核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IFN-γ是肺结核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hsa-miR-20b水平对肺结核发生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898,截断值为 1。44,其灵敏度为 83。82%,特异度为 88。03%。结论 肺结核患者血清hsa-miR-20b表达上调,hsa-miR-20b与炎症相关因子具有一定相关性,其可能与炎症因子共同影响肺结核疾病病变过程。

    微小核糖核酸结核病hsa-miR-20b炎症相关因子

    住院人群血流感染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邱忠英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住院人群血流感染(BSI)患者中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 选择住院人群中 129 例可疑BSI患者为研究对象,送检血培养标本共计有 4688 份,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致病菌检测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致病菌的检出、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 送检标本剔除重复菌株,检出病原菌 335 株,菌株阳性率为 7。15%(335/4688)。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菌居多,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多,分别为 48。96%、14。63%、10。75%。共检出G-菌253 株,革兰阳性(G+)菌 82 株;血培养分离G-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6。34%、100。00%、96。34%、100。00%、90。24%、92。07%、100。00%,均在 90%以上,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3。17%、57。93%、59。15%,均在5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 93。88%、97。96%、93。88%、93。88%、95。92%、91。84%、93。88%、93。88%、93。88%,均在 90%以上。血培养G+菌中葡萄球菌属对达托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 100。00%、94。37%、100。00%、98。59%、100。00%、100。00%,均在94。37%~100。00%,对苯唑西林、红霉素、青霉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 64。79%、59。15%、100。00%,均在50%以上;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四环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 72。73%、100。00%、63。64%,耐药率均在 50%以上。结论 本院住院人群中BSI患者以G-菌感染居多,不同菌株表现出耐药性差异,临床对症治疗仍需根据BSI患者的菌体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血流感染致病菌耐药性药敏分析住院人群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边慧牛慧云刘燕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引入替罗非班治疗,评估其实践价值。方法 317 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67 例)与对照组(150 例)。观察组应用替罗非班联合常规对症治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对症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血小板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5。42±0。98)分低于对照组的(7。24±1。16)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68。82±4。96)分高于对照组的(60。83±4。21)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10。61±1。25)%、血小板聚集率(28。46±2。18)%、血小板粘附率(34。44±3。22)%均低于对照组的(13。02±1。84)%、(32。83±2。56)%、(37。80±3。8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78%(13/167)低于对照组的15。33%(23/150)(χ2=4。4732,P=0。0344<0。05)。结论 将替罗非班治疗应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替罗非班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性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彭勇
    6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电脑软件既定程序选取 4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小组的划分按照标准执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0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 2 h、24 h、14 d、3 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9。25±4。21)、(7。14±3。02)、(5。36±1。27)、(3。21±1。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55±7。25)、(11。36±4。25)、(8。96±4。01)、(6。05±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3。58±5。25)分高于对照组的(71。58±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 5。00%低于对照组的 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 95。00%高于对照组的 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让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有效缓解,更好地控制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几率,预后理想,获得更加贴近理想状态的治疗成效,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治疗方式。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缺血性脑血管病生命质量神经功能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仿制药与原研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比较

    汤雅惠肖基达
    7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商品名:倍悦)仿制药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商品名:安博诺)原研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C/E)。方法 选择 88 例新发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仿制组和原研组,各 44 例。仿制组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仿制药治疗,原研组患者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原研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成本。结果 仿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 95。45%与原研组的 97。7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 4、8 周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仿制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9。09%与原研组的 6。8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仿制组的直接成本(52。27±9。85)元、日均费用(0。93±0。18)元均低于原研组的(374。00±103。18)、(6。68±1。84)元(P<0。05)。仿制组的C/E为 0。55,优于原研组的 3。83。结论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仿制药与原研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整体疗效、安全性相当,但仿制药费用更低,更适合长期用药。

    原发性高血压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仿制药原研药成本-效果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林艳屏陈佳林瑜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10 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按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50 例)和对照组(60 例)。观察组使用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照组单用拉贝洛尔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妊娠结局、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蛋白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及C反应蛋白(CRP)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SBP(116。24±7。37)mm Hg(1 mm Hg=0。133 kPa)、DBP(81。63±6。16)mm Hg、24 h U-Pro(0。92±0。18)g/24 h均低于对照组的(134。05±9。21)mm Hg、(90。74±6。57)mm Hg、(1。75±0。27)g/24 h(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水平(8。15±1。3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28±1。87)mg/L,PLGF水平(220。79±21。4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62±17。37)pg/ml(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胎盘早剥、羊水Ⅲ度浑浊、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 1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5。00%(P<0。05)。结论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血压及蛋白尿,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胎盘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妊娠期高血压拉贝洛尔硝苯地平妊娠结局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马珍妮
    8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135 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8 例)和对照组(67 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口服治疗。比较两组血压控制优良率,血压、心率水平,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优良率97。06%(66/68)高于对照组的83。58%(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收缩压(121。18±23。61)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2。32±16。04)mm Hg、心率(69。53±13。55)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30。27±25。19)mm Hg、(88。85±17。18)mm Hg、(76。46±14。7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能够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水平,提升血压控制优良率,且保证用药安全,值得推荐。

    氨氯地平贝那普利高血压心率血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