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细菌素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全基因组测序及抑菌活性研究

    马浩天李杨余梦博潘瑞雪...
    5117-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M7-4是从海水中分离的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芽孢杆菌。本试验旨在探究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的抗菌机理,并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以期挖掘其抗菌等功能特性基因。[方法]通过酸沉淀法得到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的细菌素粗提物,通过固体琼脂打孔法测定蛋白酶K对其抑菌效果的影响;基于MGI DNBSEQ-T7平台对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通过序列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分析其产细菌素的潜质。[结果]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的细菌素粗提物对大肠杆菌、沙门菌、粪肠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等8种不同的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经蛋白酶K处理后细菌素粗提物对8种指示菌的抑菌效果均极显著下降(P<0。01);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的基因组大小为3 953 124 bp,GC含量为47。04%;共预测到3 870个蛋白编码基因、9个rRNA、81个tRNA、1个ncRNA;基因组中含有11个与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10个与抗氧化活性相关基因,以及4个与调控免疫和炎症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结论]贝莱斯芽孢杆菌CM7-4是一株潜在的产细菌素菌株,为进一步研究其抗菌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芽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细菌素基因功能注释

    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张思岚支飞杰丁剑宋银娟...
    5128-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A19株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探究其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并观察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方法]以牛种布鲁氏菌A19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源重组及SacB反向筛选技术构建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A19△BspE,并通过质粒回补方法构建其回补株A19C△BspE,比较3种菌株在体外的生长特性;通过平板计数方法分析BspE基因缺失对布鲁氏菌在细胞内的生存及黏附和入侵细胞能力的影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BspE蛋白在RAW264。7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菌液PCR结果显示,获得大小为2 060 bp的特异性条带,成功构建BspE基因缺失株A19△BspE;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4。59 ku的BspE-flag条带,成功构建回补株A19C△BspE。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A19△BspE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BspE的生长趋势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在8 h达对数生长期,32 h进入平台期。胞内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48 h内,A19△BspE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BspE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黏附和入侵试验结果显示,A19△BspE黏附和入侵RAW264。7细胞的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BspE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BspE蛋白主要分布于核周区域。[结论]本研究证实了BspE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布鲁氏菌在体外的生长及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且BspE蛋白主要定位在核周区域,为后续研究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突变株生物学特性

    基于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调控鸡蛋绿壳性状的候选蛋白

    赵德鹏肖涛龙霞罗韦...
    5138-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蛋壳颜色作为绿壳蛋的重要经济性状,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偏好,还直接关系到绿壳蛋的市场定价,且绿壳蛋颜色的深浅受多个基因的协同调控。试验旨在挖掘调控绿壳蛋蛋壳颜色深浅的候选蛋白及其关键信号通路,为优化绿壳蛋鸡的选种选育和提升绿壳蛋的经济价值提供材料。[方法]以纯系高产期的赤水乌骨鸡为研究对象,采用串联质谱标签(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产浅绿蛋(QL)和产深绿蛋(SL)的赤水乌骨鸡蛋壳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调控绿壳蛋颜色深浅的候选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共鉴定到5 958个可定量蛋白,包含差异表达蛋白102个,其中46个上调,56个下调。GO功能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在生物过程中主要富集于联受体信号通路、维生素A应答、对雌激素的反应等条目;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丝氨酸水解酶活性、碳水化合物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视黄醇结合等条目;细胞组分主要富集于蛋黄、胶原三聚体、血液微粒等条目。KEGG通路分析中显著富集到6条通路,其中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可能通过影响蛋壳钙化过程来改变蛋壳颜色的形成。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L组赤水乌骨鸡蛋壳腺中HSD17B7和TXNRD2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QL组(P<0。01),表达趋势与蛋白组学研究结果一致。[结论]差异表达蛋白中SLC22A15b、SLC35A、SLC2A1、SLC4A4、HSD17B7、TXNRD2的显著上调和KNG1的显著下调可能与蛋壳颜色的形成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阐明绿壳蛋色素沉着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赤水乌骨鸡绿壳蛋蛋壳腺蛋壳颜色蛋白质组学

    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刘健周锦萍沈莉萍桂亚萍...
    5150-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毒株F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分析F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为PPMV-1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F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F蛋白结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分离株F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新城疫病毒(NDV)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与疫苗株La Sota和Mukteswar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与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和pigeon/Ningxia/2068/2016同属Ⅵ。2。1。1。2。2分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9。03 ku,理论等电点(PI)为7。87,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35。06,脂肪系数为109。73。F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和内质网中,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包含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3个半胱氨酸残基、103个O-糖基化位点,以及67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β-转角分别占46。11%、31。46%、18。08%及4。34%,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一致。B细胞抗原位点预测结果显示,F蛋白含有11个抗原表位(氨基酸数目≥7)。[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PPMV-1分离株属于NDV 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其F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PPMV-1疫苗研制和抗病毒治疗的靶蛋白。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PPMV-1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生物信息学

    大庆地区犊牛肠道病毒种群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陈天杰李玉铎周华亮肇慧君...
    5162-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大庆地区奶牛群体犊牛肠道病毒的种群组成及遗传变异情况,为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的检测与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大庆周边奶牛场,采集155份犊牛粪便样品,随机分为6个腹泻样品池和3个临床无腹泻症状样品池。提取总核酸,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SPAdes和SOAPdenovo进行序列拼接和组装,根据获得的序列分析病毒种群组成和遗传变异情况。[结果]成功注释到21个病毒科的6 517 147条病毒相关序列,除噬菌体外,冠状病毒科丰度最高,小RNA病毒科次之。将腹泻样本的注释结果与临床无腹泻样本进行比较发现,无腹泻样本中的病毒种群多样性明显高于腹泻样本,细小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及呼肠孤病毒科在腹泻样本中的相对丰度高于无腹泻样本。本研究还注释到牛环曲病毒(BToV)、牛嵴病毒(BKV)和牛诺如病毒(BNoV)等多种新发犊牛腹泻病毒序列,且首次在黑龙江地区犊牛粪便中注释到牛纽布病毒(BNeV)。对组装到的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和牛星状病毒(BoAstV)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RV流行基因型为G6、G10、P[5]和P[11];组装到的1条BCoV全长基因组与中国流行毒株Coronavirus/Bo/BCoV6/2021/CHN亲缘关系最近;组装到的5条BoAstV均聚集在肠道组织嗜性毒株分支。[结论]大庆地区犊牛肠道病毒种群中冠状病毒科丰度最高,腹泻组样本病毒种群多样性低于无腹泻组。粪便样本中注释到BToV、BKV和BNoV等多种致犊牛腹泻的病毒,首次在黑龙江犊牛粪便中注释到BNeV,分析了当地流行BRV、BCoV和BoAstV遗传进化特点,为当地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犊牛肠道病毒病毒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

    和田羊CERS4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雄激素对其在皮肤表达分布的影响

    冯稚雅彭婉婉尤小松武振辉...
    5174-5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雄激素对和田羊皮肤结构的影响,了解神经酰胺合成酶4(ceramide synthases 4,CERS4)基因及蛋白在雄激素影响和田羊皮肤结构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15只2岁和田母羊随机分为5组,每隔3 d分别对对照组和试验1、2、3、4组和田羊肌肉注射0、1、2、3、4 mg/kg睾酮,共处理42 d,在第42天采集背部皮肤组织。采用对照组和田羊皮肤样品进行CERS4基因CDS区克隆和测序,构建和田羊CERS4蛋白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和田羊CERS4蛋白的理化性质及蛋白质结构等。通过制作皮肤组织切片并进行马松染色,探究不同剂量睾酮处理和田羊后的皮肤结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剂量睾酮处理后和田羊皮肤中CERS4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CERS4蛋白在和田羊皮肤中的分布。[结果]成功克隆和田羊CERS4基因CDS区,长度为1 182 bp,编码393个氨基酸。相似性分析表明,和田羊与绵羊的CERS4基因相似度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和田羊与绵羊在进化上属于同一分支,与人和小鼠的亲缘关系最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和田羊CERS4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且可能有5个跨膜结构域。和田羊CERS4蛋白大部分位于内质网和细胞质膜中,而在高尔基体、细胞核和线粒体中含量最少。该蛋白与W5Q2R1_SHEEP、ACER3、SGMS1等蛋白相关性高达95%以上。经睾酮处理后和田羊皮脂腺数量和面积显著增加(P<0。05),并且睾酮处理组和田羊皮肤样品CERS4基因表达水平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CERS4蛋白主要在皮肤皮脂腺部位表达。[结论]试验成功克隆了和田羊CERS4基因,雄激素处理促使和田羊皮脂腺面积增大、数量变多,并且显著提高皮肤CERS4基因的表达水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雄激素影响绵羊皮脂腺增殖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解决由雄激素引起的皮肤健康问题具有理论意义。

    和田羊CERS4基因雄激素皮脂腺组织形态学生物信息学

    如皋黄鸡CEBPA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载体构建

    孔瑞红谢可王旭邬晗...
    5185-5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旨在探究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A)基因在如皋黄鸡中的生物学特征、组织表达水平,并构建其表达载体。[方法]对如皋黄鸡CEBPA基因CDS区进行克隆并测序,与其他物种进行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如皋黄鸡CEBPA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糖基化位点、功能结构域、互作蛋白及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EBPA基因在如皋黄鸡心脏、肝脏、肺脏、肾脏、十二指肠、空肠、腺胃、肌肉、睾丸中的表达情况。构建CEBPA基因过表达(OE-CEBPA)和干扰载体(CEBPA-sh12,CEBPA-sh167,CEBPA-sh727),并检测各载体活性。[结果]如皋黄鸡CEBPA基因CDS区序列全长975 bp,共编码324个氨基酸。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如皋黄鸡与日本鹌鹑、鸿雁、野鸽、野鸭的CEBPA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94%,其中与日本鹌鹑的相似性最高,达99。4%;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如皋黄鸡与日本鹌鹑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如皋黄鸡CEBPA蛋白为亲水不稳定蛋白,存在25个磷酸化位点,含9个N-糖基化位点和109个O-糖基化位点;CEBPA蛋白具有1个转录激活区和1个与DNA结合的亮氨酸拉链结构bZIP;如皋黄鸡CEBPA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193个无规则卷曲、93个α-螺旋、25个延伸链和13个β-转角组成,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基本一致;CEBPA蛋白主要与TRIB1、PPARG、RXRA、MAPK9、MAPK10、JUN、ESR1等蛋白互作。CEBPA基因在如皋黄鸡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肝脏中表达量最高。成功构建CEBPA过表达载体和3个干扰载体,将它们分别转染至鸡成纤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OE-CEBPA)CEBPA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干扰组(CEBPA-sh167)CEBPA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试验获得如皋黄鸡CEBPA基因完整CDS区并成功构建与筛选出具有过表达/干扰活性最佳的鸡CEBPA表达载体,该基因在如皋黄鸡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其中以肝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CEBPA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如皋黄鸡CEBPA基因生物信息学表达载体构建

    双氢睾酮和褪黑素在牦牛毛囊细胞中的互作效应研究

    张哓兰赵志东石斌刚胡江...
    5198-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和褪黑素(melatonin,MLT)在牦牛毛囊细胞中的互作效应,为阐明这两种激素在毛囊周期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及其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在牦牛毛发性状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牦牛真皮毛乳头细胞(dermal papilla cells,DPCs)和表皮毛母质细胞(hair matrix cells,HMCs)为研究对象,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 DHT(0、0。01、0。1、1、10、20、40、80 μmol/L)和 MLT(0、250、500、600、750、1 000、1 500 pg/mL)对牦牛DPCs和HMCs增殖的影响;选择最佳浓度DHT和MLT联合处理HMCs,采用MTT法检测两种激素在牦牛HMCs中的互作效应,利用EdU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HT和MLT联合处理后细胞增殖及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DHT和MLT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0 μmol/L)相比,10~40 μmol/L DHT可显著或极显著促进DPCs增殖(P<0。05;P<0。01),40~80 μmol/L DHT 可极显著促进 HMCs 增殖(P<0。01),其中 40 μmol/L DHT 为促进 DPCs 和 HMCs增殖的最佳浓度,此外,低浓度DHT(1 μmol/L)可极显著抑制HMCs增殖(P<0。01)。与对照组(0 pg/mL)相比,500 pg/mL MLT对DPCs的促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而不同浓度MLT对HMCs增殖均无明显作用(P>0。05)。使用 40 μmol/L DHT 和 500 pg/mL ML T联合处理 HMCs 72 h,与 DHT 组相比,DHT+MLT 联合处理对HMCs的促增殖作用极显著降低(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HT处理HMCs后极显著或显著改变了与毛囊发育相关基因LEF1、SFRP1、TGFB2和BCL2的表达量(P<0。01;P<0。05),提示DHT可能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毛囊的发育过程。[结论]牦牛DPCs和HMCs对DHT和MLT作用的敏感性不同,一定浓度的DHT均可显著促进DPCs和HMCs的增殖,低浓度DHT具有抑制HMCs增殖的趋势。500 pg/mL MLT是促进DPCs增殖的最佳浓度,不同浓度MLT对HMCs增殖均无明显作用。在HMCs中,MLT具有抗DHT作用的功能。

    牦牛毛乳头细胞(DPCs)毛母质细胞(HMCs)双氢睾酮(DHT)褪黑素(MLT)

    基于肠道紧密连接的细胞旁通透性研究进展

    李明孙娟王曼茜李庆豪...
    5209-5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作为肠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肠道的细胞旁通透性,还在维护肠道内环境稳定、防止有害物质侵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紧密连接的结构或功能受损时,肠道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细胞旁通透性显著增加,细菌、内毒素、病毒及大分子物质便可通过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肠道疾病发生。但是不同分子通过肠道紧密连接的途径也不同,目前证明主要有两种细胞旁路途径,即孔隙途径和渗漏途径。这两种途径在分子大小、通透性及调控机制方面有所不同,孔隙途径主要涉及小分子物质通过,通过调节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的表达影响孔隙途径通透性,进而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而渗漏途径主要涉及大分子物质通过,Occludin、Tricellulin、ZO-1等紧密连接蛋白在这一途径中发挥关键作用,以维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笔者以影响孔隙途径和渗漏途径通透性的相关蛋白为出发点,阐明这些蛋白影响孔隙途径和渗漏途径通透性的调控机制,从而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以期为肠上皮紧密连接屏障破坏引起肠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紧密连接屏障孔隙途径渗漏途径

    自噬在奶牛乳腺炎、酮病、脂肪肝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博耿阳李天尊敖英男...
    5218-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奶牛乳腺炎、酮病和脂肪肝都是奶牛的常见疾病,不仅严重危害了奶牛健康,还给奶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自噬是发生在真核生命中高度保守性的生命过程,能清除细胞内有害物质,保证内环境稳态,对生物体健康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自噬激活的途径多种多样,既包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等信号通路介导的溶酶体自噬,还包括由PTEN诱导的激酶1(PTEN-induced kinase 1,PINK1)/Parkin RBR 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 RBR E3 ubiquitin protein ligase,PARK2)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此外,自噬的激活还与多种营养物质的调控有关,如植物提取物、氨基酸和维生素等。笔者阐述了自噬在奶牛乳腺炎、酮病和脂肪肝等常见疾病中通过线粒体或溶酶体途径发生反应并缓解上述疾病所造成负面影响的发生机制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奶牛生产中常见疾病的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自噬奶牛乳腺炎酮病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