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对新西兰兔的致病性研究

    张树志刘飞王振勇陈智...
    2566-2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在新西兰兔体内的分布规律及致病性差异,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SS1 ZY194株、SS2 QH株、SS7 ZY188株感染新西兰兔,通过临床症状观察,HE染色分析病理组织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脏器载菌量;通过试剂盒检测血清与肝脏生化指标变化;利用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试验组中,SS2组新西兰兔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脏器的病理变化程度最明显。试验组新西兰兔各脏器均载菌,其中SS2组各脏器载菌量高于SS1和SS7组,且脾脏是载菌量最高的器官。各试验组新西兰兔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尿酸(U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SS2和SS7组新西兰兔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新西兰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酶(LPS)含量及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SS2组各指标的含量最高。[结论]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均可引起新西兰兔发病,其中SS2 QH株致病性最强。试验结果为猪链球菌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借鉴,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猪链球菌血清型新西兰兔致病性

    基因1型鹅星状病毒VP27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向勇李林林张俊勤董嘉文...
    2576-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可特异性识别基因1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enotype 1,GAstV-1)且与GAstV-2不发生交叉反应的多克隆抗体,以期为后续GAstV-1免疫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材料。[方法]通过比对GAstV-1与GAstV-2衣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以寻找其差异较大的区域作为靶基因。对GAstV-1 GDYJ-21-01株VP27基因密码子进行偏嗜性优化合成,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CZN1-GAstV-1 VP27,转化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以诱导表达VP27蛋白;将纯化后的VP27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后收获抗血清以制备GAstV-1 VP27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SDS-PAGE分析该纯化抗体的效价和纯度,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试验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GAstV-1 VP27;SDS-PAGE显示其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35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间接ELISA试验结果显示,纯化后的GAstV-1 VP27多克隆抗体效价高达1∶9 841 500,纯度高于85%。IFA结果显示,GAstV-1 VP27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GAstV-1,且与GAstV-2无交叉反应。临床病料组织检测结果显示,GAstV-1核酸阳性的病料组织均可出现特异性荧光,而GAstV-2核酸阳性且GAstV-1核酸阴性的病料组织未出现荧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高效价且可特异性识别GAstV-1(与GAstV-2无交叉反应)的VP27多克隆抗体,为建立鉴别诊断GAstV-1的抗原免疫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1型鹅星状病毒(GAstV-1)VP27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通辽部分地区鸭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及多重耐药菌株YA-1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王梓孙淼王永强孟令浩...
    2585-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肠杆菌作为家禽最常见细菌性病原之一,其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已引起广泛关注。试验旨在了解通辽地区部分鸭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为该地区鸭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经16S rRNA测序、生化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对送检的通辽市各旗县15份病死鸭肠道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的PCR检测,并选取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所分离的10株鸭源大肠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耐药性,对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在80%及以上,耐药基因aphA1、strB和qnrS的检出率最高,达到100%。多重耐药菌株YA-1全基因组测序证实,该菌株染色体大小为4 844 827 bp,携带3个完整的质粒,大小分别为144 776 bp(pTLYA-1)、113 584 bp(pTLYA-2)和77 544 bp(pTLYA-3)。分离菌株携带 arr-3、aadA16、sul1 等 70 个耐药基因,其中 pTLYA-1 中携 arr-3、dfrA27、aadA16等8个可移动耐药基因,pTLYA-3中携带floR、tetA、sul2等5个可移动耐药基因,pTLYA-2中未发现耐药基因。[结论]由通辽地区部分鸭场分离的鸭源大肠杆菌存在多重耐药性,耐药水平较高,aphA1、strB和qnrS耐药基因普遍流行。

    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全基因组测序

    鼠伤寒沙门菌毒力蛋白SptP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黄鑫淼姚敏何豪肖惠萍...
    2597-2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鼠伤寒沙门菌Sal-14028 SptP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将其应用于沙门菌SptP蛋白的检测。[方法]以Sal-14028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SptP基因片段,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ptP。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以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SptP蛋白。表达产物经镍柱纯化后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效价和特异性。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感染沙门菌的Raw264。7细胞中SptP的分布,免疫沉淀检测感染细胞总蛋白,取25 ku的条带酶解后进行质谱鉴定。[结果]克隆得到大小为1 173 bp的SptP基因片段,酶切和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28a-SptP构建成功,诱导表达和纯化得到了大小约为45 ku的重组SptP蛋白。重组SptP蛋白免疫家兔获得了效价为1∶25 600的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识别重组SptP蛋白和沙门菌SptP全蛋白,可跟踪沙门菌感染的细胞内SptP的分布。免疫沉淀试验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结合多个蛋白,质谱/肽指纹图谱鉴定表明,该抗体结合的25 ku蛋白为鼠Rac1蛋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效价高、能识别重组SptP蛋白和SptP全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Western blotting、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共沉淀试验研究,本研究结果为沙门菌SptP蛋白的检测和SptP互作分子的挖掘研究奠定基础。

    沙门菌SptP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戊型肝炎病毒跨物种传播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何振文刘丁语刘宝玲张翩...
    2605-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被认为是引起人类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HEV可被分为8种基因型,各基因型的分布与地域和工业化水平有关,其中HEV-3与HEV-4具有人兽共患的传播能力,能造成人类和各种动物宿主的感染。除人类外,猪是HEV最常见的宿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HEV的宿主呈现多样性,包括牛、羊、鹿、兔和骆驼等多种动物,且各动物宿主之间存在跨物种传播的可能。HEV的跨物种传播是在人类和动物宿主频繁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适应性进化而形成的,受到宿主细胞受体和细胞因子的特异性差异限制。HEV基因重组有利于适应宿主的新毒株出现,也可能促进新的传播途径,从而促进HEV跨物种传播。通过对HEV传播途径的研究发现,基因型不同,传播途径也有所差异,而食用携带HEV的动物产品,特别是未煮熟的动物产品是造成人类感染HEV-3和HEV-4的主要原因。此外,水源的污染、职业暴露、输血与器官移植同样是HEV的重要传播途径。针对各种潜在的传播途径,可采取相关的防控手段对HEV进行预防,包括对动物食品进行充分的加热以灭活HEV、对水源进行消毒和净化、做好职业防护和疫苗注射等。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HEV的流行规律,各地应加强对HEV的监测,并制定相关的防控策略。笔者从HEV病原学、跨物种感染和防控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人们对HEV跨物种传播的深入认识并为HEV的防控提供参考。

    戊型肝炎病毒(HEV)人兽共患病跨物种传播防控技术

    滑液囊支原体GA组件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高乐司朵朵郭磊陈灿...
    2621-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体外表达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的GA组件蛋白(GA module-containing protein),建立一种MS抗体检测方法,用于血清学检测及MS抗体水平监测。[方法]分析、筛选MS的GA组件蛋白长链保守结构域,合成重组质粒pET30a-△GA-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并优化表达条件;通过SDS-PAGE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重组蛋白△GA-L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鉴定;以纯化后的重组蛋白△GA-L作为包被抗原,建立MS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优化反应条件,确定临界值,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检验,并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重组蛋白△GA-L的分子质量大小为45。7 ku,最佳表达条件为25 ℃、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5 h,以包涵体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蛋白△GA-L能与MS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以△GA-L抗原包被浓度为0。5μg/mL,一抗稀释度为1∶400,二抗稀释度为1∶12 000为最佳条件,建立了 M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其阴阳性临界值为0。283;所建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较高稳定性;与商品化MS抗体检测试剂盒总符合率为96%。[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了 MS重组蛋白△GA-L,所建立的MS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为MS抗体检测提供了有效快捷的方法。

    滑液囊支原体GA组件蛋白脂质相关膜蛋白原核表达间接ELISA

    广东部分地区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

    喻复心吴斯宇余界石张晓爱...
    2633-2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GAstV)在广东部分地区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阐明其遗传进化与全基因组的特征,为GAstV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GAstV特异性引物对2021-2022年广东地区养鹅场内出现疑似痛风的36份鹅病料进行PCR检测,选取4份具有代表性的GAstV强阳性样品,利用鹅细小病毒、坦布苏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以排除病料中存在其他常见的外源性病毒;在此基础上利用鹅胚及鸡肝癌细胞系(leghorn male hepatoma,LMH)对4份GAstV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和纯化,使用透射电镜对病毒粒子的形态进行观察;设计7对特异性引物对4株GAst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运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与拼接以获取GAstV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软件进行核苷酸相似性比对,并对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应用Mega-X软件对全基因及单个ORF基因(ORF1a、ORF1b、ORF2)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经PCR鉴定发现被检样品中共有30份是GAstV阳性,选取的4份代表性GAstV阳性样品均不存在其他外源性病毒感染,利用鹅胚及LMH细胞成功分离出了该4株GAstV病毒,并获得了 4株全长均为7 131 bp的GAstV基因组序列,包括18 bp的5'-UTR和184 bp的3'-UTR、3个阅读开放框(ORF1a、ORF1b和ORF2基因),其中ORF1a、ORF1b和ORF2基因分别长3 255、1 551和2 115 bp,与报道的GAstV全基因组特征基本一致。相似性分析显示,4株GAstV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9。4%~99。8%之间,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19株GAstV的核苷酸相似在57。6%~99。6%之间。全基因组及3个OR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获得的4株GAstV均属于GAstV-Ⅱ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4株GAstV的氨基酸存在22处位置上的突变,其中ORF1a基因有8处突变,ORF2基因有14处突变。[结论]分离的4株GAstV均为GAstV-Ⅱ型毒株,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的基因型基本一致,该4株病毒的氨基酸突变主要发生在ORF1a和ORF2区域,为后续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鹅星状病毒分离鉴定全基因组测序遗传进化分析突变位点分析

    基于gdh基因分析云南牛源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

    汪文雅谢昕言闫大龙魏鹏浩...
    2644-2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牛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情况和基因型分布,评估贾第虫病的传播风险。[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的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对云南省3个地区采集的258份牛新鲜粪便样品进行检测,计算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牛的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对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至NCBI比对进行基因型鉴定;使用MrBayes 3。1程序进行贝叶斯推理法分析,采用普通时间可逆(general time reversible,GTR)替换模型,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258份牛粪便样品中有23份呈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总阳性率为8。91%(23/258)。其中,不同地区牛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大理鹤庆县阳性率最高,为20。75%(11/53,95%CI=9。47~32。04);西双版纳勐海县和昭通永善县阳性率分别为8。82%(6/68,95%CI=1。91~15。74)、4。38%(6/137,95%CI=0。91~7。85);不同年龄牛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犊牛(<5月龄)阳性率(26。19%,11/42,95%CI=12。32~40。06)极显著高于成年牛(>24月龄)(5。56%,12/216,95%CI=2。48~8。64);不同品种牛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荷斯坦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最高,为20。75%(11/53,95%CI=12。00~39。17),黄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牛和本地黄牛的杂交品种)、西门塔尔牛阳性率较低,分别为17。86%(5/28,95%CI=2。73~32。98)、4。38%(6/137,95%CI=0。91~7。85)和2。50%(1/40,95%CI=0~7。56)。基于gdh基因序列分析23份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样品集聚体类型均是E型,但为7种不同基因亚型,其中6种亚型(E1、E12、E20、E30、E36和E38)与已知参考序列相似性为99。8%~100%,另一种亚型与未命名亚型参考序列相似性为99。8%。[结论]云南省牛存在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牛的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异;集聚体主要为E型,且此类型在云南地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十二指肠贾第虫gdh基因基因型

    猪萨佩罗病毒研究进展

    韩园园王静雯阮静娴王栋涵...
    2653-2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属于小RNA病毒科萨佩罗病毒属,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与其他猪肠道病毒相似,PS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仔猪对该病毒易感,其可引起仔猪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导致猪死亡,不同毒株之间毒力与组织嗜性存在差异。临床中PSV常与猪捷申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库布病毒等多种病毒混合感染,使其临床症状复杂、诊断难度增加,从而加快病毒传播速度。此外,PSV存在的基因重组现象及跨种传播风险,对养猪业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已有核酸水平、蛋白水平、血清学等多种检测方法可用于PSV的实验室检测,已有多种细胞系可建立其体外感染模型,用于该病毒的相关研究。截至目前,PSV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分离鉴定,有关PSV感染和致病机制研究较少且无商品化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笔者对PSV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SV的进一步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猪萨佩罗病毒(PSV)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

    中药组方对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治疗效果研究

    高庆羽符乐石玉祥李杰峰...
    2661-2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组方对犊牛源大肠杆菌致小鼠腹泻的治疗效果,为中药治疗大肠杆菌致犊牛腹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62只小鼠随机分为9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2个组方各3个浓度(1。5、1。0、0。5 g/mL))和西药治疗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0。5 mL 1×108 CFU/mL的大肠杆菌悬液,小鼠出现腹泻后,中药组小鼠分别灌喂0。2 mL不同浓度中药组方提取液(白头翁汤加减和乌梅散加减),西药组小鼠灌喂0。2 mL恩诺沙星,模型组小鼠灌喂0。2 mL蒸馏水,持续7 d。每天记录小鼠体重、采食量,治疗第3天时统计腹泻指数;治疗第7天剖检小鼠,检测小肠病理变化,利用ELISA法检测回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十二指肠Claudin-1、Occludin和Z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经2个中药组方治疗后腹泻小鼠体重、采食量均可显著增加(P<0。05),腹泻指数显著降低(P<0。05),改善了小肠病理组织学病变,促进了肠绒毛损伤的修复。与模型组相比,2个组方均可显著提高小鼠肠黏膜sIgA、pIgR含量(P<0。05)及十二指肠Claudin-1、Occludin和ZO-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P<0。05)。1。0 g/mL乌梅散加减在2个中药组方中治疗效果最佳,与西药组相比,在小鼠肠组织形态、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含量及紧密连接蛋白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乌梅散加减和白头翁汤加减均可降低小鼠腹泻指数,改善肠道病理损伤,其中乌梅散加减的治疗效果更显著,本研究可为中药治疗大肠杆菌致犊牛腹泻提供参考。

    大肠杆菌小鼠中药治疗犊牛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