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黄从新

双月刊

1007-2659

cjpace@public.wh.hb.cn,cjpace0902@yahoo.com.cn

027-88075495,88041919-86453

430060

武汉市武昌紫阳路5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心血管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心血管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面向广大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介绍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心律失常学科的国内外重要进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防治经验等。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优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Kodex-EPD系统指导下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初步观察

    张道良李超彭文杰李华龙...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Kodex-EPD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进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022年1~6月在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律失常中心Kodex-EPD系统指导下行冷冻球囊消融持续性房颤患者25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有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肺静脉隔离率100%,23例行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线消融,肺静脉口部、左房顶部均形成完整的低电压区。手术严重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均未发生。术后12个月随访结束时,19例(76%)患者维持窦性心律,6例(24%)房颤复发。结论 Kodex-EPD系统指导下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是一种有效而且安全的策略。

    心血管病学持续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Kodex-EPD系统

    双多普勒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舒张功能对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及危险分层

    曹省周燕翔李明奇赵志玉...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多普勒技术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舒张功能参数对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方法 纳入133例行房颤RF-CA患者,根据房颤有无晚期复发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所有患者于RFCA术前7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双多普勒法同步获取同一心动周期舒张早期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瓣环室间隔(S)及侧壁(L)位点峰值速度e'(S)、e'(L)的比值E/e'(S)、E/e'(L)及均值E/e'(M);同步获取二尖瓣E与血流播散速度Vp的比值E/Vp。随机选取20例记录双多普勒法和传统法测量E/e'、E/Vp的消耗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舒张功能参数对房颤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 剔除手术未成功4例,失访6例,最终入选123例。未复发组65例,复发组58例。①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年龄、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高血压患者比例、左房容积指数、E/e'(L)、E/e'(S)、E/e'(M)、E/Vp、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2。8 m/s患者比例增加(P均<0。05)。②ROC曲线显示E/e'(S)、E/e'(L)、E/e'(M)、E/Vp预测RF-CA 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678、0。720、0。711。③双多普勒技术获取E/e'、E/Vp在采集图像、测量数据及总流程三个方面均较传统法耗时更少(P均<0。05)。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容积指数(LAVI)和E/e'(S)是预测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三个参数构建的Nomogram模型预测精确度较好,预测RFCA术后5年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91。结论 双多普勒技术评估E/e'(S)是RFCA术后房颤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LAVI共同构建Nomogram模型预测术后5年复发精确度较好。

    心血管病学超声心动图描记术心房颤动双多普勒技术复发舒张功能预测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患者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表达

    王柯柯蔡俊刘子钰赵育洁...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心肌中胶原蛋白(Collagen)、弹性蛋白(Elastin)的表达水平以及调控弹性蛋白生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蛋白表达水平和纤维化程度。方法 收集房颤患者和窦性心律患者左房组织标本,用HE、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ollagen Ⅰ、Collagen Ⅲ、Elastin、MMP-2、MMP-9和TIMP-2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n=5)相比,房颤组(n=10)Collagen Ⅰ、Collagen Ⅲ 蛋白表达明显上调(0。42±0。17 vs 0。05±0。04,1。10±0。73 vs 0。23± 0。15,P 均<0。05),Elastin 蛋白水平下降(0。47±0。27 vs 2。17±1。05,P<0。05);MMP-2、MMP-9 蛋白表达增加,TIMP-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房颤左房弹性蛋白水平下降,胶原蛋白水平增加,引起纤维化程度加重,这一过程可能受MMP-2、MMP-9和TIMP-2的共同调控。

    心血管病学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心房颤动

    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单中心临床观察

    苑翠珍昃峰李鼎段江波...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告单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所有患者数据。包括患者临床特点、植入原因及手术数据、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并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和非高龄组(<80岁),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 连续114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74。9±13。0)岁,男性61。4%。植入原因主要是高感染风险、缺少上腔静脉通路和高龄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后再植入比例高达63。2%。植入成功率为100%,术中高阈值发生率8。8%,围术期并发症4。4%。随访时间12(3,2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慢性高阈值发生率3。5%,未发生起搏器感染、故障和起搏相关再住院事件。两组患者中高龄患者50例(43。8%),两组患者手术数据和随访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导线起搏器是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心血管病学无导线起搏器经静脉起搏器并发症感染

    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术后心电的变化

    刘莎马志玲邵虹耶闯...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UCG)观察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患者接受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术后1周、术后6个月心电变化以及结构改变是否对心电活动造成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2月诊断为HOCM接受PIMSRA治疗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既往史、危险因素、纽约心功能分级等;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分别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心率、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ST段改变情况以及传导阻滞变化情况;采用经UCG测量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压差、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SAM征)。对上述指标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连续纳入99例患者,年龄(44。7±13。8)岁,67。7%为男性,41。4%患有心力衰竭。在接受PIMSRA后,与术前比较,在术后1周中最快心率比例显著减小,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总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最大ST段抬高值比例显著升高;术后6个月,最快心率,室早总数、短阵室速、最大ST段抬高值相比术前无统计学差异;8例(8。1%)术后1周出现一过性传导阻滞和干扰性脱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4例、干扰性脱节及加速性交界性心律4例、室内传导阻滞1例),而术前、术后6个月均正常;1例(1。0%)出现永久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与术前比较,在术后1周,6个月室间隔厚度,流出道压差均显著性减小(P<0。05),NYHAⅠ级比率,SAM征阴性比率均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余指标未发现显著增加或减小。结论 PIMSRA术后1周室早总数增多,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增高,消融部位ST段抬高值增加,8。1%患者术后1周出现各种一过性传导阻滞和干扰性脱节及交界性心律。1。0%患者术后出现永久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血管病学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吴毅程宿燕岗王惠歆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睡眠中心初筛为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基本资料收集、多导睡眠图(PSG)及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Lown分级系统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级。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HS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特征和全天、清醒期及睡眠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一步对睡眠期Lown分级是否Ⅲ级及以上分组,单因素分析组间一般情况及其与PSG参数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选199例,其中轻、中、重度组分别为63、65、71例。随着OSAHS病情程度增加,体质量指数(BM1)、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P<0。05);与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以下患者相比,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年龄、冠心病比例、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的睡眠时间占比(T90)均增加,平均SpO2、最低SpO2均降低(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较Ⅲ级以下患者年龄增加[比值比OR=1。050,95%可信区间(CI)=1。017~1。085],而最低SpO2降低(OR=0。926,95%CI=0。865~0。991,P均<0。05)。结论 OSAHS 病情程度越重,睡眠期 Lown 分级 Ⅲ 级及以上患者比例越高,年龄、最低SpO2是OSAHS患者合并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的独立相关因素。

    心血管病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低氧

    铁死亡与心律失常

    李雅佳赵庆彦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特征是脂质过氧化和铁过载。研究表明,铁死亡与心房颤动、COVID-19相关性心律失常和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认为铁死亡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是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铁死亡诱导的窦房结损伤和铁死亡调节性坏死的形式等。已经证明铁螯合剂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这为未来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靶点。

    心血管病学铁死亡综述氧化应激心律失常心房颤动COVID-19相关性心律失常

    左束支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现状

    张盼王思郝佳悦刘金玉...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束支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LOT-CRT)是将生理性起搏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是生理学起搏热点,但在近端阻滞和远端延迟的混合阻滞或传导阻滞在多个水平时难以完全起搏左室;传统的CRT也有约30%的无反应者;因此,提出使用LBBAP替代传统CRT中植入右室心尖部或右室间隔部的电极,LBBAP联合CRT治疗去获得最大临床效益。LOT-CRT在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展现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

    心血管病学左束支优化心脏再同步化综述左束支起搏左束支区域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百多力AAI模式时起搏阈值测试的散点图

    向晋涛
    117-120页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2年除颤导线拔除及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一例

    曾光李支娣张晶邹卓艺...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患者男性,61岁。除颤器植入十余年后因电池耗竭、导线磨损,先后予以更换除颤器及新植入一根除颤导线,后出现囊袋感染,充分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后顺利拔除三根导线,再次完善术前评估无需抗心动过速起搏及起搏治疗,遂改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后出现不恰当电击进行相应处理。

    心血管病学囊袋感染导线拔除不恰当放电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